资源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4.4 正比例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43.例1.教材分析 《正比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的课时内容。本节课内容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中的正比例关系,是今后学习反比例关系及初中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基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都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核心素养 经历正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目标 1.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 2.能运用有关知识初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教学重点 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难点 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启发引导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一、 激趣导入 前测达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相关知识。 (1)你能把这些量进行分类吗? (2)复习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小结,引出课题。 对旧知识的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前测,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二、 探究新知 导学达标 学习例1 1.探究数量与总价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给我们提供了文具店销售彩带的数量1,2,3,4,5,6,7,8米,总价分别是:3.5, 7,10.5,14,17.5,21,24.5,28元。 师:表中有哪两种量 生: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 师: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总价是随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 师: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 比值是多少 生:相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师:总价与数量的比值表示什么 生:表示单价,即总价÷数量=单价。 2.揭示正比例的意义。 从表中我们看到总价与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总价与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比例关系。 3.用式子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k(一定)。 4.正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 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呢 生1:先判断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是不是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生2:再看这两个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是否一定。 5.(PPT课件出示正比例图象)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个图象是一条直的线。 生2:这个图象是一条逐渐上升的直的线。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并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描点(10,35)时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10 m的点,沿着这一点所在的直线向上找到与纵轴表示35元所在的直线的交点,标出此点即可。学生独立描(12,42)并和上面图象连接。 师:连接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图象又在上升。 (3)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 m彩带,总价是多少 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了学生认识新事物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建立起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为以后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学习奠定基础。三、 课堂巩固 训练达标 基础演练: 1.完成教材第44页“做一做”。 拓展延伸: 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四、 归纳总结 素养达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板书设计课后作业 1.从课本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中复习、导入环节内容的设计把新旧知识联系了起来,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建立起学好本节的信心。新课教学部分,教师启发式的提问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所以教学效果是很好的。 正比例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难点,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的还欠缺一点。在做好复习,导入环节的基础上,新课部分多设计一些学生合作内容会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