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4.5 反比例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45.例2.教材分析 《反比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的课时内容。反比例是在正比例之后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是在掌握了正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与正比例的安排相同,通过一个例题的观察、分析,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用字母表示反比例关系。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本次教学,学生是在掌握了正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已有了学习经验,学习起来困难不大。核心素养 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思想。教学目标 1. 探索成反比例关系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 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的条件,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3. 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找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启发引导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一、 激趣导入 前测达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相关知识。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正比例关系式。 (3)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小结,引出课题。 对旧知识的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前测,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二、 探究新知 导学达标 学习例2. 1.出示PPT课件回答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容器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容器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生1:表中有容器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 生2:从表中可以看出:水的高度随着容器的底面积的变大而不断变小,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两种量。 生3:我来回答(3),相对应的容器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 10×30=15×20=20×15=30×10=60×5=…=300。 生4:乘积一定。 师:底面积与高的乘积表示的是什么 生:水的体积。(板书) 师:你会算出水的体积吗? 生:会。 (学生计算,教师出示课件订正) 2.揭示反比例的意义。 师:积是300,实际就是倒入容器里的水的体积。同学们能用式子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生:它们的关系是:底面积×高=体积。 师:同学们,我们用概括正比例意义时的方法来概括一下反比例的意义吧! 生: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的意义) 3.用字母表示反比例关系:xy=k(一定)。(板书) 4.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概括经历了整个学习过程,逐步形成定向思维方式,为学会学习打好基础。三、 课堂巩固 训练达标 基础演练: 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 拓展延伸: 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四、 归纳总结 素养达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杯子的底面积/cm 1015203060…水的高度/cm302015105…30×10=20×15=15×20=10×30=5×60=300 底面积×高=体积 意义: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课后作业 1.从课本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学生主动学习的成分多了,学生通过自己探究的机会有了,真的实现自主学习,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 不足之处:教学中教师问题的设计还不算太科学,有老师领着学生的感觉,就是没有彻底交给学生。 以后再教本节内容时,如果学生自己能按内容提出问题,或学生能把学习中遇到的疑惑提出来,一定会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