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4.6 比例尺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51.例1.教材分析 “比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重要知识,它是五年级分数知 识的延伸,对中学物理、化学方面的学习起到打基础的作用。同时,今后对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建立函数观念起到奠基的作用。“比例尺”是“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之一。教材特别强调“加强比例尺与比例概念的联系”,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又运用解比例知识来解决有关比例尺计算的问题。学情分析 “比例尺”这堂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意 义、比例的基本性质、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比例尺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与实际生活较远,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在以前的教学上过此类型的课,所以计算机操作方面没有困难。核心素养 通过猜想——操作——验证——总结结论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掌握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改写的方法。 2. 通过观察、猜测、推理、计算、绘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以及0的内涵。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启发引导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一、 激趣导入 前测达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相关知识。 (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大约是1200千米,可是一只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了5秒,这是为什么? (3)怎样才能把教室画在纸上? 2.小结,引出课题。 对旧知识的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前测,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二、 探究新知 导学达标 1.阅读教材第53页关于比例尺的内容。 师:阅读教材后,汇报你知道了哪些关于比例尺的知识。 生1: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生2:比例尺是绘图时用的,它是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 生3:教材介绍说,地图上的比例尺有1∶100000000,这是数值比例尺,它也可以写成1/100000000这种形式,也叫数值比例尺。(板书) 生4:老师,我看见这样表示比例尺的: 师:这叫线段比例尺。 它表示的是: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 km的实际距离。(板书) 生5:我会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 cm∶50 km =1 cm∶5000000 cm(单位要相同) =1∶5000000(板书过程) 生6:比例尺1∶5000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0倍。 生7:我发现一个和地图比例尺不一样的一个比例尺2∶1,我知道这是绘制精密零件时把零件的尺寸按一定的比放大,即图上距离2 cm相当于零件1 cm的实际距离。也可以说: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板书放大比例尺)。 2.学习例1,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1)出示例1(PPT课件)。 师:读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北京与天津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20 km,地图上的距离是2.4 cm。求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3.求比例尺。 师:谁能说出这个比例尺怎么求 生1:我想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可知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再化简成前项是1的最简比。 生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 km=12000000 cm 2.4∶12000000=1∶5000000 答: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0。 自我探究式教学,证明了自己有能力,学生感到无比的自豪,倍感成功的兴奋,激励学生勇往直前。三、 课堂巩固 训练达标 基础演练: 1.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十”第1题。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十”第2题。 拓展延伸: 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四、 归纳总结 素养达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板书设计课后作业 1.从课本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课后反思 本节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是本节教学的一大亮点,它是我在充分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由于学生有比例知识的储备,计算比例尺会比较轻松,所以自主学习学生完全能做到。 不足之处:各环节的衔接还存在不足,有待教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使其更加完善。 以后再次设计时要把各环节的过渡部分处理好,以鼓励表扬学生表现的语言进入下一环节为主,让学生充满激情地进行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