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53.例3.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6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标中数与代数的部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后进行学习的,为本节课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要让学生理解如何利用根据比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本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 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已基本会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计算。但计算速度慢且容易出错。学生已会用米尺进行测量,但对校园的测量,学生也会有困惑,因为测量结果往往不是整米数。学生已懂得了比例尺的含义,但真正在实际生活中快速而正确的确定比例尺仍有难度。但这节课的实践应用很有必要。核心素养 利用数方格的方法完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目标 1. 理解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思考和讨论等活动,掌握画图方法。 3.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启发引导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一、 激趣导入 前测达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相关知识。 (1)考眼力。你能在10秒内找到猫吗? (2)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3)你玩过计算机吗? 2.小结,引出课题。 对旧知识的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前测,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二、 探究新知 导学达标 教学例4. 1小组讨论: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因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是2:1,2÷1=2,所以就是要把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1)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完后小组里面比较一下,你们画的是不是一样,交流一下你们各是怎样画的? (2)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小结:也就说按2∶1放大三角形,先确定底和高,再画斜边。 (3)观察对比,发现规律。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图形按2∶1放大后,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3.寻找缩小的规律。 (1)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形的各边按1∶3,长方形按照1:4,三角形按照1:2缩小,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同学们猜想下。 (学生猜测:图形变小了,但形状没变。) (2)请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学生画图,展示学生作品,汇报画法。 (3)比一比,再发现: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组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三组图形的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 发现并探索图形放大的规律,思考放大的比例尺的特点。 发现并探索图形缩小的规律,思考缩小的比例尺的特点。三、 课堂巩固 训练达标 基础演练: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十一”第1题。 拓展延伸: 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四、 归纳总结 素养达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画图先找定点、确定底和高,再画斜边。 2.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扩大或缩小后,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课后作业 1.从课本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课后反思 (1)组织学生交流,明确无论是1∶3、1∶4还是1∶2,表示的都是变化后与变化前的长度比。 (2)交流画图方法:按一定的比把图形缩小也要先根据原图形边的长度和相应的比确定缩小后图形边的长度,再画图并检查。 (3)对比观察,发现缩小前后图形的内角没变,边长、周长都变小了,但形状没变,进一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