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4.11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60.例6.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学应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由日常生活中的用电问题引出求电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以后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作较好的准备。学情分析 在学习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学生不难找出题目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 比例,并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研究、去发现,从而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由原来学习的一般应用题,类推出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核心素养 利用归总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判断情境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能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在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能正确判断情境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能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启发引导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一、 激趣导入 前测达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相关知识。 (1)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2.小结,引出课题。 对旧知识的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前测,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二、 探究新知 导学达标 1.教学例6。 课件出示教科书P60例6。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知道了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现在平均每天只用电25千瓦时。要解决的问题是: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 预设2:我用表格来整理信息,更加一目了然。 师:大家用自己的方式整理了信息,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 2.分析与解答。 (1)教师收集学生用算术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汇报交流。 预设1:先求出总用电量,再求现在的用电天数。 100×5÷25 =500÷25 =20(天) 预设2:先求出每天用电量的倍数关系,再求现在的用电天数。 100÷25×5 =4×5 =20(天) (2)探讨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 教师板书展示学生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师:刚才我还发现有的同学列出比例来解决这个问题,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的想法。 (3)师生一起利用反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即根据平均每天用电量×天数=总用电量列乘积相等的等式解决问题。 3.回顾与反思。 师:你认为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20天,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检验的? (1)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将答案代入到等式中进行检验,明确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哪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只要这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就可以用反比例关系解答。 (2)沟通“算术法”与“比例法”的联系。(出示课件并适时板书) 师:比较“算术法”与“比例法”,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算术法先算的是总用电量,而比例也是根据总用电量不变的关系来解决问题的。 师小结:两种方法在计算求解时殊途同归,只要用“原来每天用电量×原来天数=现在每天用电量×现在天数”这一关系式,知道其中的三个量,用算术法和比例法都能解决这个问题。 (3)变式练习,巩固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出示课件) (4)比较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师:回忆一下,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想一想今天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一样的吗? 师生再次总结: ①根据不变量,判断题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②找出两组相对应的数,并设出未知数,列出相应的等式。 ③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出答语。 沟通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联系,使学生在辨析中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创建新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沟通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感受到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明确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意义。三、 课堂巩固 训练达标 基础演练: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2.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一”第5题 3.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拓展延伸: 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四、 归纳总结 素养达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板书设计 用反比例解决问题课后作业 1.从课本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与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类似,但在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自主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究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例如,如何梳理条件,如何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如何确定两种量及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等。在这节课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更清晰,表达更简洁、准确,能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正、反比例两类问题进行沟通和对比,体会解决问题思路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