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无忧】人教版六年级下册-6.5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含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课无忧】人教版六年级下册-6.5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含反思)

资源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
6.5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77.
教材分析 教材在安排复习时,首先注重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平时相对独立学习的知识以分类、归纳、转化等办法串起来,使相关内容条理化、结构化,形成整体框架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操作等活动,借助各种直观演示,动手动脑操作,讲练结合,整理已有知识在整理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多种方法、得到新知。
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归纳、类推等综合能力,发展学生合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灵活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体验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
教学难点 分析已知信息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启发引导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整体回顾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通过计算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哪些主要步骤 主要步骤: 阅读与理解: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分析与解答: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列式计算,求得答案。 回顾与反思: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验证答案是否正确。 (2)我们能解答哪些简单应用题和哪些复杂应用题? 学生举手回答,让不同的学生进行补充。 课件展示小学阶段涉及的应用题类型。 通过对话问答,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以及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应用题类型,并能够进行分类,构建有关数的知识网络。
二、 梳理构建 1.知识点一:简单的加、减、乘、除法应用题 下面是国国对某小学全校教师上班交通方式的调查结果。 交通 方式步行坐公共汽车骑自 行车开车人数12134
(1)坐公共汽车和骑自行车的共有多少人? (2)骑自行车比开车的多多少人? (3)步行的人数是开车的7倍,步行的有多少人? (4)坐公共汽车的人数是开车的几倍? 请四位学生分别起立回答,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2.知识点二:归一问题 教师询问学生对于归一问题的认识。 【数量关系】 总量÷份数=一份的量 一份的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相关例题】 一种钢筋,30米重75千克。现称得一捆这样的钢筋重120千克,这捆钢筋有多少米? 先请学生分析题意,然后自行在练习本作答。 全班校对。 3.知识点三:归总问题 教师询问学生对于归总问题的认识。 【数量关系】 每份的量×份数=总量 总量÷每份的量=份数 总量÷份数=每份的量 【相关例题】 暑假期间,明明计划24天把字帖写完,计划每天写10页。实际每天写12页,他实际比计划提前几天写完? 请学生起立分享想法,再自行作答,校对。 4.知识点四:和差问题 教师询问学生对于和差问题的认识。 【数量关系】 较大数=(和+差)÷2 较小数=(和-差)÷2 【相关例题】 国国和粒粒一共有卡片80张。国国比粒粒多6张。两人各有多少张卡片? 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并要求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抽点两位不同解题方法的学生上台板演。 5.知识点五:和倍问题 教师询问学生对于和倍问题的认识。 【数量关系】 总和÷(倍数+1)=较小的数 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相关例题】 今年小明和妈妈的年龄和是48岁,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小明和妈妈今年各多少岁? 学生自主思考,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抽点两位不同解题方法的学生上台板演。 6.知识点六:差倍问题 教师询问学生对于差倍问题的认识。 【数量关系】 两个数的差÷(倍数-1)=较小的数 两个数的差+较小的数=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相关例题】 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运来的苹果比梨多720千克。苹果的重量是梨的1.8倍,苹果和梨各重多少千克 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抽点两位不同解题方法的学生上台板演。 7.知识点七:相遇问题 教师询问学生对于相遇问题的认识。 【数量关系】 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8.知识点八:追及问题 教师询问学生对于追及问题的认识。 【数量关系】 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相关例题】 小军和小强每天坚持跑步,小军每秒跑6米,小强每秒跑4米。 (1)如果他们在200米的跑道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多少秒后相遇? (2)如果他们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多少秒后小军刚好追上小强? 请学生分析题意,画出示意图,再上台作答。 9.知识点九:行船问题 教师询问学生对于行船问题的认识。 【数量关系】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相关例题】 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水流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去时顺水行了6小时,返回时是逆水,问返回时行了几小时? 教师巡视,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10.知识点十:过桥问题 教师询问学生对于过桥问题的认识。 【数量关系】 车长+桥长=速度×过桥时间 过桥时间=(车长+桥长)÷速度 速度= (车长+桥长)÷过桥时间 【相关例题】 (1)一列火车长180米,每秒行驶24米,要通过一座长1500米的大桥,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共需多少时间? (2)一列火车以同一速度驶过两座大桥,第一座长360米,用了24秒,第二座长480米,用了28秒,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师生分析等量关系,共同解决问题。 11.知识点十一:利润问题 教师询问学生对于利润问题的认识。 【数量关系】 利润=售价-进货价 利润率=(售价-进货价)÷进货价×100% 售价=进货价×(1+利润率) 【相关例题】 一条裤子的标价是165元,按标价的80%出售,利润率有20%。这条裤子的成本价是多少元? 学生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12.知识点十二:工程问题 教师询问学生对于工程问题的认识。 【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相关例题】 (1)一项工程,甲单独做30天完成,乙单独做20天完成,两人合作多少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一半? (2)修一段路,如果甲队单独修,需要12天。如果乙队先单独修8天,完成了这段路的,剩下的甲、乙两队合修,那么还需要多少天可以修完? 教师巡视,并抽点两位不同解题方法的学生上台板演。 13.知识点十三:分数(或百分数)问题 教师询问学生对于分数(或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强调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若单位“1”已知,用乘法计算;若单位“1”未知,用除法计算。 列举常见的几种类型,学生据此回顾计算方法。 (1)求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甲、乙的差÷乙 (2)已知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求甲:乙×[1±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3)已知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求乙: 甲÷[1±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4)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5)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通过复习常见应用题的类型和解题方法,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通过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应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课堂演练 (1)六年级举行“小发明”比赛,六(1)班同学上交32件作品,六(2)班比六(1)班0多交,两个班共交了多少件作品?(教材P77) (2)粒粒收集了滨海小区花圃里一些花的种植面积情况,请你根据收集的数据解决问题。 品种绣球月季杜鹃面积/平方米402050
①种植的杜鹃面积比绣球多百分之几? ②如果种植的月季比海棠少20%,海棠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书店第一季度的营业额为15万元,第二季度的营业额为16.5万元。第二季度的营业额比第一季度增长了百分之多少?(教材P77第1题) (4)学生夏令营组织远足,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 km,实际2.5小时就走完了全程。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教材P77第2题) (5)11.刘老师把80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是4.75%。到期时他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6)一款电风扇进入销售旺季时提价20%,进入销售淡季后,又降价20%。现在的售价与原价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课堂,选几名学生代表上台解答。对于复杂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解决。 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总结评价 1.课堂总结 2.素养评价 3.布置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2)预习下一节内容。
板书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步骤: (1)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3)解答 (4)检验
课后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2.预习下一节内容。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有序地梳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能够根据条件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关系,知识整理比较仓促,在解决问题步骤上,容易忽略最后一步检验,造成虎头蛇尾,不能有效地检查出自己的错误。 教学建议:多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练习量不宜过大,要兼顾到所有学生,做到少而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