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 3.3.1呼吸系统的组成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 3.3.1呼吸系统的组成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3.3.1呼吸系统的组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呼吸系统的组成》。本部分内容是是冀少版冀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是人体生理知识重要部分。呼吸系统维持生命活动,与新陈代谢紧密相连,学好这节为后续学习呼吸作用、气体交换等知识打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生命活动本质,培养健康生活意识。 2、教学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章第一节。教材涵盖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呼吸系统的基本构成。同时,介绍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以及肺作为气体交换主要场所的功能,有助于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理解呼吸系统如何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为学生深入探究呼吸的奥秘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提供理论依据。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形态、结构、位置和功能;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作用。 难点:理解呼吸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特点;气管和支气管结构及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阶段,对人体自身的生理现象充满兴趣,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微观结构和生理过程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生活常识,如知道呼吸的存在,但对呼吸系统的具体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甚少,需要教师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习。
学情目标 生命观念: 阐述呼吸系统组成及各器官功能,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念,理解呼吸系统对维持生命活动重要性。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呼吸道结构特点,推测其功能,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呼吸相关的现象,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探究实践: 观察呼吸系统模型和图片,识别各器官;制作简易肺泡模型,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态度责任: 关注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形成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呼吸道清洁,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
2 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
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呼吸系统模型和图片,识别各器官;制作简易肺泡模型,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科学态度 培养形成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呼吸道清洁,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结果展示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以问题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展示和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渗透环保和健康生活的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意识。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固知新 【回顾旧知识】“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心脏和血管的保护,哪位同学能来说一下有哪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管?”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创设情境】“同学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规定,凡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应采取综合防尘措施等防止尘肺病的发生。尘肺病患者常常感到胸闷、呼吸困难,严重时危及生命。尘肺病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的构成是怎样的 ” 回忆保护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积极回答问题。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新课内容产生好奇。 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同时检验学生对之前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社会现状入手,引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探究实践 【观察思考】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人体呼吸系统模型,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找出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利用模型,观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关注各器官的结构特点。 【提出问题】根据获得的证据思考下列问题。根据获得的证据思考下列问题。 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有哪些 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各有哪些结构特点 各器官的结构特点对完成呼吸有什么意义 【创设情境】展示呼吸系统组成的整体图片,向学生介绍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呼吸道由哪些器官组成,它们的位置和形态有什么特点。 【新知探究】利用PPT逐一展示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的结构图片,详细讲解各器官的结构特点,并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其功能。例如,讲解鼻腔时,指出鼻腔内有鼻毛、黏膜和丰富的毛细血管,鼻毛能阻挡灰尘,黏膜能分泌黏液粘住灰尘和细菌,毛细血管能温暖空气,所以鼻腔能清洁、湿润和温暖吸入的空气。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提出问题】“同学们应该都知道吃饭时要“食不言笑”,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知探究】介绍肺的结构特征及位置。肺位于胸腔内,分为左、右两部分,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紧贴在一起,二者均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新知探究】介绍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长期吸入不清洁气体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可引起哮喘、肺气肿、尘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保护好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才能保障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各项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提出问题】“那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呼吸系统呢?比如重污染天气时注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应佩戴口罩: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打扫卫生,及时清除污物,保持环境和个人清洁;绿色出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空气污染。” 【新知探究】利用多媒体和视频,介绍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以及强调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介绍尼古丁的危害。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等多种有害物质,尼古丁是引起烟瘾的主要物质。吸烟时,尼古丁随烟雾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作用于神经系统,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烟草燃烧散发的烟雾中,还含有焦油、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化学。 【动手实践】用气球、红色细线、胶水等材料,制作毛细血管包绕肺泡的模型。体会气体交换的过程,说明肺泡的结构是如何适应气体交换功能的。 【开眼界】在喉腔中部两侧,有一对声带,两条声带之间有声门裂。说话时,声带拉紧,声门裂缩小,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引起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喉既是呼吸的通道,又是发声器官。从12岁左右开始,男孩和女孩声带的区别变得明显,男孩的声带比女孩的长且宽,所以声调开始变低,此时称为变声期。变声期要注意保护嗓子,唱歌、朗读时间不宜过长,不要唱不容易达到的高音,更不要高声喊叫。声带过度疲劳会充血,变得肥厚,造成声音嘶哑,影响发声。 【课堂练习】“接下来,我们做几道练习题,巩固一下今天学的知识。”展示几道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仔细观察模型,指出呼吸道包含的器官,描述其大致位置和形态。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仔细观察图片,指出呼吸道包含的器官,描述其大致位置和形态。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呼吸道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 阅读教材,观看PPT,倾听讲解。 认真聆听老师讲解,做好笔记。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言。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认真聆听老师讲解,记录关键信息。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记录重点内容,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得到教师解答后明确操作要点。 观看图片,了解嗓子的结构特点,认识到保护嗓子的重要性,思考并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嗓子。 认真思考,独立完成练习题,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核对答案。对于做错的题目,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直观的模型展示,让学生对呼吸系统的组成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各器官的功能奠定基础。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让学生对呼吸系统的组成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各器官的功能奠定基础。 采用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呼吸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起学生的兴趣。 系统讲解知识,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呼吸系统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习惯与健康的紧密联系。 详细的操作指导和注意事项强调,能帮助学生规范、准确地进行操作,确保学生顺利进行。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呼吸系统与嗓子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同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今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各器官的功能、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以及保护呼吸系统的重要性。然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请学生绘制一幅呼吸系统组成的思维导图,要求标注各器官的名称和功能。 思考并回答问题,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评价,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足。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求,记录作业内容,明确作业要求。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加深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查阅资料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作业设计 绘制一幅呼吸系统组成的思维导图,要求标注各器官的名称和功能。
板书设计 呼吸系统的组成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1.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2.肺 (1)位置 (2)结构特点 (3)功能 二、呼吸系统的保护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直观演示、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实验探究环节,部分学生的实验操作不够规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讲解呼吸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