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 3.3.2.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 3.3.2.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课题名称 3.3.2.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呼吸的过程》。本部分内容是是冀少版冀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内容,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此部分知识是理解人体呼吸生理机制的基础,在人体生理知识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为后续学习呼吸的全过程及人体新陈代谢等内容奠定基础。 2、教学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材涵盖了涵盖了呼吸运动的原理、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以及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这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气体如何进出肺这一抽象生理过程,构建人体呼吸系统生理功能的初步认知,为深入学习呼吸生理知识搭建桥梁。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呼吸运动的原理;胸廓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难点:理解呼吸运动中肋间肌、膈肌的收缩舒张与胸廓容积、肺内气压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人体生理知识有浓厚兴趣,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已对呼吸系统的组成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肺与外界气体交换,需教师借助直观手段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理解。
学情目标 生命观念: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理解胸廓、肺等结构与气体交换功能的关系;认识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稳定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运用模型等方法,将抽象呼吸过程形象化,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参与模拟实验,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究能力;尝试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模拟练习,增强急救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实记录实验数据;认识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关爱生命和救助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理解呼吸过程的原理。
2 理解溺水后的急救知识。
探究能力 通过模拟实验,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究能力;尝试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模拟练习,增强急救实践能力。
科学态度 培养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认识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关爱生命和救助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结果展示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实验、模型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最后通过练习、小结巩固知识,强化应用。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固知新 【回顾旧知识】“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组成,请问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呼吸道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 【创设情境】“同学们,炎热的夏季来临时,学校会以各种形式强调不要随意下水游泳,防止溺水事故发生。溺水会造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受阻,导致缺氧窒息。那么,肺与外界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 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观察图片,产生探究欲望。 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探究实践 【观察思考】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探究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大小变化。(教师展示软尺,讲解实验步骤)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测量,另一位同学自然站立,双手下垂,均匀呼吸。测量者先用软尺围绕受测者胸廓的下缘,在胸前和背后水平测量,记录平静状态下的胸围长度。然后,受测者深吸气,保持吸气状态,测量者再次测量胸围长度并记录。最后,受测者深呼气,保持呼气状态,测量胸围长度并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大家要注意软尺的位置要固定,测量要准确。现在开始实验。(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实验操作,解答疑问)好啦,同学们基本都完成实验了,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数据?(请2-3个小组代表汇报数据)大家观察这些数据,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提出问题】根据获得的证据思考下列问题。吸气和呼气时胸围有何不同 引起胸廓扩大和缩小的力量来自什么结构 胸廓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存在什么因果关系 【新知探究】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变化,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就和我们胸廓的结构以及呼吸肌的运动有关。(教师展示胸廓模型,讲解胸廓的组成)大家看这个模型,胸廓是由脊柱、肋骨、胸骨和肋间肌等组成。当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骨也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也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样整个胸廓的容积就增大了。(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模型变化)胸廓容积增大,肺就会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就被吸入肺内,这就是吸气的过程。那呼气时又是怎样的呢?哪位同学能结合模型来试着说一说?(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对,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肋骨和胸骨向下向内运动,膈顶部回升,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就被呼出肺,这就是呼气的过程。(教师再次演示模型,强化学生理解。 【新知探究】“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平时体侧时测得的肺活量是什么吗?” 肺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叫作肺活量。12-14岁少年的肺活量为2000-3000毫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以使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收缩能力加强,胸廓的活动范围扩大,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增多,肺活量增大,增进肺的通气能力,呼吸功能加强。 【新知探究】“同学们知道吗,溺水使肺通气受阻,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同学们要谨记“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人员不擅自下水施救。如果同伴不幸溺水,一定要保持冷静,尽快寻求帮助并借助工具科学施救。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之后,立即清除其口鼻腔内的堵塞物,快速判断溺水者是否有呼吸和脉搏,根据情况实施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并迅速送医院救治。” 【模拟练习】同学们,了解了呼吸的原理,那在生活中,遇到有人呼吸、心跳骤停,这时候,掌握一些急救知识就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方法。(教师展示急救模型,讲解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操作步骤)首先,要判断患者的意识和呼吸情况,轻拍患者双肩,在患者双耳旁大声呼喊,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如果患者无意识且无呼吸,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然后,将患者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解开患者衣领和腰带,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和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施救者跪在患者一侧,用一只手捏住患者的鼻子,另一只手托起患者下颌,深吸一口气,用自己的嘴严密地包住患者的嘴,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观察到患者胸廓有起伏即可。吹气频率一般为每分钟10-12次。(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心肺复苏。(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步骤)让患者仰卧在硬板上,施救者跪在患者身旁,双手交叠,掌根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30次后,进行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急救人员到来或患者恢复呼吸和心跳。(教师示范心肺复苏操作),下面,大家观看视频,再次巩固一下如何急救(播放视频)。现在,大家两人一组,利用模型进行模拟练习,我会巡视指导,纠正大家的错误操作。(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练习)。 【图片展示】展示婴儿出生的图片。 【提出问题】“婴儿出生后为什么大声啼哭?”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课堂练习】“接下来,我们做几道练习题,巩固一下今天学的知识。”展示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巡视学生答题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两人一组,认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测量并记录数据。 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数据,观察数据,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发现吸气时胸围增大,呼气时胸围减小。 认真观察胸廓模型,倾听教师讲解,理解胸廓结构及呼吸肌运动对胸廓容积的影响。 思考老师的问题,积极发言。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认真聆听老师讲解,记录关键信息。 认真观看教师示范和视频,倾听操作步骤讲解,两人一组,利用急救模型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的模拟练习,互相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尝试运用呼吸原理进行解释。 认真思考,独立完成练习题。 通过亲身体验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为后续理解呼吸运动原理奠定基础。 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兴趣。 利用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呼吸运动原理形象化,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呼吸运动中胸廓、膈、肺等的变化以及气体交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意识到如何避免意外发生。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呼吸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拓展学生思维,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有趣现象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辅导,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重要内容呢?(引导学生回顾)首先,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变化,知道了吸气时胸围增大,呼气时胸围减小。然后,我们深入学习了呼吸运动的原理,明白了胸廓容积的变化是由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进而导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的变化,实现了气体的进出。最后,我们还学习了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的急救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和保障自身及他人的健康都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课后能够继续复习,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布置作业】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呼吸运动异常可能会导致哪些疾病,下节课一起交流。 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框架,总结重点知识。 记录作业内容,准备课后完成。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记忆,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作业设计 查阅资料,了解呼吸运动异常可能会导致哪些疾病。
板书设计 呼吸的过程 一、呼吸运动原理 1.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增大→肺扩张→肺的容积变大→气体入肺 2.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回缩→肺的容积缩小→气体出肺 二、牢记“六不” 三、急救知识 1.口对口人工呼吸 2.心肺复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模型演示、模拟练习等,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学生参与度较高,对呼吸运动原理等知识理解较好。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动手操作,但部分小组在测量胸围差时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导致数据偏差较大,后续应加强实验操作指导。在讲解呼吸运动原理时,虽借助多种手段,但仍有少数学生理解困难,可在课后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采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急救知识模拟练习环节,学生兴趣浓厚,但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练习不够熟练,今后可适当增加练习时间,提高学生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