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课题名称 3.4.3汗腺与汗液的排出 课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汗腺与汗液排出》,本部分内容承接人体呼吸、消化、循环系统知识,聚焦人体排泄另一种重要方式——排汗,为构建完整人体生理知识体系、理解生命活动物质与能量平衡及稳态调节关键环节。。 2、教学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章第三节。教材涵盖汗腺结构与汗液形成排出过程,阐述汗液成分及排汗意义。通过分析资料和生活实例,助学生理解排汗对维持体温恒定、排出代谢废物重要性,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命观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汗腺结构与功能;汗液成分及排出意义。 难点:理解排汗的意义;汗液排出与人体健康关系。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人体生理知识有一定基础,具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待提高。人体排汗现象熟悉,对其生理机制了解有限。教学宜联系生活实例,用直观手段,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学情目标 生命观念: 阐述汗腺结构与功能,说明汗液排出对维持体温恒定、排出废物重要性,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念。 科学思维: 分析汗液成分资料,推理排汗对人体健康意义,培养逻辑思维。 探究实践: 通过调查运动饮料成分,分析饮用利弊,提高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 态度责任: 通过学习汗液在体温调节和代谢废物排出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很好 一般 不好科学知识 1 理解汗腺的结构,汗液的排出与成分。2 理解排出汗液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性。探究能力 通过通过调查运动饮料成分,分析饮用利弊,提高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运动饮料成分,分析饮用利弊,提高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实施能力结果展示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总分设计思路 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设置阅读思考、调查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培养科学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知识实用性,增强健康意识。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温固知新 【回顾旧知识】引导回顾上节课尿液形成和排出知识,提问“尿液在哪形成,经哪些结构排出体外”“尿液成分有哪些”,展示泌尿系统结构及尿液形成过程图片辅助。 思考回答问题,回顾旧知。 巩固旧知,为学习汗液排出做铺垫,建立知识联系。激趣导入 【提出问题】“同学们,炎热的夏日,运动后,我们经常会大汗淋漓,有时还会在衣服上形成白色的汗渍,如果没有及时清洗甚至会闻到酸臭的气味。汗液中有哪些成分,是怎样排出的 ” 认真倾听,产生好奇和探究欲望。 从熟悉生活场景引入,激发兴趣与好奇心,自然过渡到新课。寻证据·阅读 【阅读思考】大家翻开课本,阅读汗液相关资料,关注汗液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思考尿汗液蒸发灼烧后剩余的白色粉末有咸味说明什么 汗液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 5分钟后,我们一起交流。”巡视指导。 阅读资料,思考问题,记录要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信息获取能力,为探究汗液知识做准备。探究汗液的形成 【新知探究】“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 我们一起来解释一下刚才的两个问题。汗液蒸发灼烧后,剩余的白色粉末有咸味,说明白色粉末是无机盐,其中含钠、钙的无机盐较多。汗液的主要成分为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人体代谢产生的一部分尿素、水和无机盐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皮肤时,由毛细血管进入汗腺。” 观看视频了解汗液是如何形成的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理解汗液的成分,有疑问及时提问。 了解汗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汗液的成分。 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汗腺的结构和分布 【新知探究】“接着我们一起看一下汗腺的结构以及分布。结合图片讲解汗腺结构,包括分泌部和导管,强调分泌部周围毛细血管作用,汗腺分泌的汗液通过导管排到皮肤表面。 认真聆听老师讲解,做好笔记。 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汗腺的结构。汗液蒸发和汗腺的功能 那通过汗腺分泌汗液随之排出体外有什么意义呢?” 倾听老师讲解,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言。 直观讲解,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念,认识排汗对人体重要性。联系生活 【新知探究】“同学们,知道了汗液排出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参加户外体育活动,接受日光照射,能够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增强汗腺的分泌活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另外,皮肤表面往往积聚着由灰尘、汗液、微生物、皮脂和皮屑混合而成的污垢。污垢在皮肤表面积存多了,不仅会影响皮肤的正常功能,使汗腺不容易排出废物,而且容易造成病菌繁殖,引起皮肤病。因此应该常洗澡,勤换衣服,保持个人卫生,从而减少皮肤病的发生。” 认真聆听老师讲解,做好笔记。 让学生意识到多参加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学会保持个人卫生。【新知探究】同学们,了解了排汗的好处,那是不是出的汗越多越好呀?当然不是,长时间高温暴晒或在潮热的环境中活动,会使人大量出汗,从而导致脱水,出现口渴、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那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或者我们进行剧烈运动后,身体会产生大量的热。这时,汗腺会分泌汗液,汗液蒸发会带走热量,从而降低体温。但是,如果外界环境温度过高且湿度较大,汗液蒸发就会变得困难。就好比我们在一个闷热的房间里,即使出汗了,也感觉汗一直黏在身上,很难蒸发,在这种情况下,人体散热困难,热量就会在体内不断积累。当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这时就会引发中暑现象。大家明白了吗?”提出问题,与学生互动。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师描述,思考中暑症状,并思考应对方法。 让学生了解中暑症状,增强对中暑危害的认识,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应对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新知探究】“同学们,了解了中暑的原因,那中暑都有哪些症状呢?大家可以结合自己刚才分享的经历,想一想。一般来说,轻度中暑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乏力、心慌等症状。如果继续发展,到了重度中暑,情况就比较严重了,可能会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症状。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发现有人出现这些症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播放相关视频)。为了预防中暑,我们要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做好防晒措施,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等等。希望大家都能记住这些知识,在生活中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 认真聆听老师讲解,积极发言,做好笔记。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预防中暑的意识和能力。调查思考 【调查思考】“大家课下调查了运动饮料成分,现在小组内交流,分析饮用运动饮料的利与弊,10分钟后每组展示成果。”巡视各小组,适时指导。 小组内交流调查结果,分析讨论,形成小组观点,代表展示。 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培养实践和知识应用能力。拓展延伸 【开视野】 PPT展示出汗与身体健康资料,讲解:“出汗不仅排出废物,还调节体温。天热或运动时,出汗散热降温;天冷出汗少,减少散热。但出汗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健康,如中暑、皮肤问题等。所以要根据出汗情况合理补充水分和无机盐。” 聆听讲解,了解出汗与健康关系。 拓展知识面,增强健康意识。课堂练习 展示练习题,“请同学们完成这些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巡视学生答题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独立完成练习,核对答案,纠正错误,提问。 巩固知识,了解学习情况,及时查缺补漏。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汗腺和汗液的排出,哪位同学总结下主要内容?”请学生总结后,完善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汗腺结构,包括分泌部和导管;汗液形成过程,血液成分进入分泌部形成汗液经导管排出;还了解了出汗意义,排出废物和调节体温。大家要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关注自身健康。”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其他与排汗相关疾病及预防措施。 回顾知识,总结发言。 记录作业。 梳理知识,形成体系,加深理解记忆。 巩固知识,拓展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业设计 查阅资料了解其他与排汗相关疾病及预防措施。板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一、汗腺的结构和分布 二、汗液形成与成分 1.形成过程 2.主要成分:水、无机盐 、尿素 三、汗液排出的意义 调节体温; 排出废物;湿润皮肤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达成学习目标。温故知新有效衔接新旧知识,但提问可更具启发性。激情导入联系生活,引发学生思考,但讨论时间可适当延长。阅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学生信息提取分析能力待提高,需加强指导。新知探究用直观手段,学生理解较好,但小组讨论深度不够,应优化问题设计。调查思考让学生将知识应用生活,部分小组调查分析不全面,需加强实践指导。开视野拓展知识面受学生欢迎,课堂练习及时巩固知识,可增加题型多样性。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应让更多学生参与。作业布置注重知识巩固和拓展,整体教学中,应更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后续教学将优化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