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202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202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问题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运用减法计算解决此类问题。
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熟练运用“相差数 = 大数 - 小数”这一数量关系进行计算。
难点:深入理解并掌握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够清晰地分析问题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确定大数、小数和相差数。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关于数量间加减关系的重要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并能用加减法解决一些基础的实际问题,如求总数、求部分数等,这为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奠定了知识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是对加减法意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还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如多位数的比较、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等,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支撑和方法基础。同时,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认识。
四、课时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围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展开,预计 1 课时完成。在这 1 课时中,将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探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问题的解决方法,再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最后进行拓展提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完成课堂小结和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课后巩固。
五、教学过程
(一)任务一:旧知忆关联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加法和减法知识,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加法和减法,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呀?”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如“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
让学生举例说说用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如 5 + 1 = 6(盒),3 + 4 = 7(朵)。
接着提问:“那什么是减法呢?”学生回答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用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原来有 10 块,吃掉 3 块,还剩几块?”“原来有 15 个,剩下 5 个,背走几个?”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10 - 3 = 7(块),15 - 5 = 10(个)。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用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用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都有两条信息和一个问题,都表示部分、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存在“总数 = 部分 + 部分”“部分 = 总数 - 部分”的数量关系。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梳理,强化学生对加法和减法含义及应用的理解,为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做好铺垫。
(二)任务二:评比探新知
提出问题情境:“一年级正在进行卫生评比,一班得了 12 面小红旗,二班得了 9 面小红旗。那一班比二班多得了几面小红旗呢?”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摆小棒、画图等方式来帮助理解。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巡视观察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可能有学生通过摆小棒,先摆出 12 根小棒代表一班的小红旗数量,再摆出 9 根小棒代表二班的小红旗数量,然后通过一一对应,数出多出的小棒数量;也可能有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用图形分别表示一班和二班的小红旗,直观地看出多出的部分。
引导学生理解用减法计算的原理:一班小红旗的面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二班同样多的面数,另一部分是比二班多得的面数。求一班比二班多的面数,就是从一班的总数中去掉和二班同样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即 12 - 9 = 3(面)。
总结归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求两个数的相差数,用减法计算,数量关系为相差数 = 大数 - 小数。在这个问题中,12 是大数,9 是小数,3 是相差数。
(三)任务三:换位再思考
提出新问题:
“我们知道了一班比二班多得了 3 面小红旗,那反过来想一想,二班比一班少得了几面小红旗呢?”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与前面问题的联系和区别。
让学生再次通过画图或其他方式来分析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请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学生可能会发现,二班比一班少的面数和一班比二班多的面数是一样的,都是用 12 - 9 = 3(面)来计算。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同的问题却能用同一个算式解答?引导学生理解,无论是求一班比二班多几面,还是求二班比一班少几面,求的都是两个班小红旗数量的相差数,都是用大数减去小数。
总结得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另一个数就比这个数少几,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关键是要确定谁是大数,谁是小数,然后运用“相差数 = 大数 - 小数”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
(四)任务四:练习固方法
出示练习题 1:“小欣比小亮多捡了多少个贝壳?小欣捡了 32 个,小亮捡了 25 个。”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请学生回答解题过程,32 - 25 = 7(个),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先确定大数和小数,再根据数量关系进行计算。
出示练习题 2:“小兰养了 14 条蚕,小宁养了 8 条蚕,小兰比小宁多养了几条?小宁比小兰少养了几条?”让学生快速在练习本上完成,并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请学生汇报答案,14 - 8 = 6(条),引导学生再次明确,这两个问题虽然表述不同,但本质都是求两个数的相差数,计算方法相同。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认真完成且回答正确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通过练习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解题方法。
(五)任务五:拓展深理解
出示拓展提升题:“小明和小亮看同一本书,小明再看 18 页就看完了,小亮还有 8 页没有看,谁看的页数多?多多少页?”
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目中的信息,思考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思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如“可以通过比较两人没看的页数来判断谁看的页数多”。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人看同一本书,没看的页数少的人看的页数就多,所以小亮看的页数多;多的页数就是用小明没看的页数减去小亮没看的页数,即 18 - 8 = 10(页)。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补充,进一步强调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善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所学的数学模型进行解决。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解题方法和数量关系,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收获。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梳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就是求两个数的相差数,用减法计算,数量关系是相差数 = 大数 - 小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另一个数就比这个数少几。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大数和小数,再进行计算。
强调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
七、课后作业
完成作业课件中的相关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解题方法,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完成课本“做一做”的 1、2 题,让学生在书面练习中熟练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