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乘法公式(第4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和内容解析(一)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乘法公式(4)(二)教学内容解析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这一课时处于整式运算知识体系的关键位置。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乘法运算以及平方差公式之后,对乘法公式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完全平方公式不仅是后续学习因式分解、分式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如解决工程问题、物理计算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完全平方公式应用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代数运算的本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二、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公式理解与记忆:学生要能熟练记忆完全平方公式和,清楚公式的结构特征,明确公式中a、b可以表示数、单项式或多项式。简便运算:能够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如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转化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计算。整式运算:在多项式、单项式的混合运算中,能正确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等。三、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一)教学目标1. 数学抽象能从具体的数学情境中,抽象出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提升对数学模型的抽象概括能力。2. 逻辑推理通过对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过程的探究,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依据公式进行合理的推导和论证。3. 数学运算熟练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化简求值等,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掌握运算技巧,培养运算能力。4. 直观想象借助图形(如边长为 (a+b) 的正方形分割成不同部分来解释完全平方公式),直观理解公式的几何意义,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 ,体会数形结合思想。5. 数学建模能够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面积计算、数量关系分析等,构建数学模型,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二)目标解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目标1的要求是:学生能从具体的几何图形(如边长为 (a + b) 的正方形)以及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即 ,理解公式中字母 a、b 可以代表数字、单项式或多项式等各类数学对象。目标2的要求是:能够依据已学的多项式乘法法则,推导完全平方公式,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并在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和化简时,条理清晰地阐述每一步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目标3的要求是:熟练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化简求值以及简便运算,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同时掌握运算技巧,如对一些变形后的式子能够识别并运用公式。目标4的要求是:通过边长为a+b的大正方形,将其分割为边长为a的正方形、边长为b的正方形以及两个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学生能直观看到公式,从图形面积角度深刻理解公式来源,而不是单纯死记硬背。在解决如已知两数和(差)与两数积求两数平方和的问题时,学生可以构建对应的几何图形,把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关系,快速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目标5的要求是:学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表面积、体积,或者经济问题中的增长率等,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四、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基础情况知识掌握:整式运算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的概念、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整式的加减运算,能够准确地合并同类项,这为学习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提供了运算基础。幂的运算性质:学生已经熟悉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性质,这些是理解和运用完全平方公式的重要基础,因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展开过程涉及到幂的运算。乘法公式初步: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平方差公式,对乘法公式的结构和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如何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这为学习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提供了类比的基础。技能水平:代数式化简技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式化简能力,能够对简单的整式进行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操作,这有助于他们在应用完全平方公式时对式子进行变形和化简。基本的计算能力:学生经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有理数计算能力和整式乘法的基本计算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和整式乘法运算,但对于较为复杂的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可能在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难点1.公式的理解与记忆公式结构特征:完全平方公式具有特定的结构特征,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比如,容易混淆公式中各项的符号和系数,对于 (a - b)2展开后中间项是-2ab,学生可能会误记为+2ab。公式的本质理解: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记忆公式的形式,而不理解公式所代表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例如,不能很好地通过图形(如边长为a + b的正方形面积分割)来解释完全平方公式,导致在应用时不能灵活运用。2.公式的灵活运用复杂式子的转化:当式子中的a、b是较复杂的多项式时,学生可能难以将其准确地转化为完全平方公式的标准形式。如(2x + 3y - 1)2,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2x + 3y看作一个整体a,将1看作b来应用公式。逆向运用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逆向运用,即a2+2ab+b2=(a+b)2,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例如,在因式分解x2 + 6x + 9时,学生可能不能快速地识别出它是(x+ 3)2的形式,在一些化简求值或证明问题中,逆向运用公式的难度就更加凸显。与其他公式的综合运用:在实际问题中,完全平方公式常与平方差公式(a+b)(a - b)=a2 - b2等其他整式乘法公式综合使用。学生需要根据具体题目条件,准确判断应该使用哪个公式,以及使用的顺序,这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例如计算(x + 1) 2 (x - 1) 2,需要先利用积的乘方性质将其变形为[(x + 1)(x - 1)] 2,再先后运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学生可能会在这一过程中出现错误。3.应用中的易错点系数和指数的运算:在应用完全平方公式时,学生容易在系数和指数的运算上出错。整体代入时的错误:在一些需要整体代入求值的问题中,学生可能没有正确处理整体的符号和系数。几何应用方面图形与公式的对应:通过几何图形来验证和理解完全平方公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学生可能难以将图形中的边长、面积等与完全平方公式中的各项准确对应起来,比如在利用大正方形中包含小正方形和矩形来解释(a + b) 2=a2+ 2ab + b2时,学生可能无法清晰地看出各个部分与公式各项的关系。利用图形解决代数问题:让学生根据完全平方公式构造几何图形来解决一些代数问题时,难度更大。学生学习需求1.知识理解公式本质理解需求: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本质,明白它是如何从多项式乘法推导而来的,以及公式中各项的含义和关系。例如,通过图形面积的方式来直观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如一个边长为a + b的正方形,其面积可以表示为(a + b)2,同时也可以分割为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和两个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面积之和为(a + b) 2,从而直观地验证公式。公式结构特征需求:学生要清晰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能够准确识别公式中的a和b,无论是单个字母、数字,还是多项式等各种形式。比如对于(3x - 2y) 2要能准确判断3x相当于公式中的a,-2y相当于公式中的b。2.解决方面实际问题建模需求:学生需要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模型来解决。比如在几何问题中,已知正方形边长增加或减少一定长度后求面积变化;在利润问题中,根据成本和售价的变化关系,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来分析利润的变化情况等。综合问题求解需求:在综合题中,学生要能将完全平方公式与其他数学知识,如整式的加减、因式分解、方程等结合起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3.发展方面逻辑推理需求:通过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学生要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从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比如在证明(a + b) 2-(a - b) 2=4ab时,需要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后进行逻辑推导和化简。数学思维拓展需求:学生期望通过学习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如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在学习了多个具体的完全平方公式应用实例后,归纳出一般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及类比思维,将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等其他公式进行类比,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4.方法方面总结归纳方法需求:学生需要掌握总结归纳完全平方公式应用的题型和方法的技巧,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将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题型分为直接计算型、化简求值型、几何应用型等,分别总结其解题思路和方法。错误反思方法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如符号错误、公式运用错误等,需要学会反思错误原因,总结避免错误的方法,提高解题的准确性。五、教学策略分析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境,如计算正方形场地扩建后的面积,引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技巧。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启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练习巩固法: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及时的练习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和补充。六、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便运算与综合运算。(二)难点: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推理。七、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活动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情境引入】七(2)班的49名同学准备定制统一的T恤去春游,据了解,一件T恤的价格为49元,班长小亮正在用计算器计算总的费用,而小明只是心算了一下,立马给出答案是2401元。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明为什么不用计算器也可以算得这么快吗?他用了什么方法呢?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完全平方公式的简便运用。活动二:交流合作,探究新知探究点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便运算与综合运算思考 怎样计算1022,1972更简便呢?如果我们把1022,1972改写成(a+b)2或(a-b)2的形式,能否达到目的呢?试试看。教师总结: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便计算,要熟记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将原式转化为能利用完全平方公式的形式。例(教材P23例6)计算:【对应训练】教材P24随堂练习第1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便运算和综合运算,巩固对于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公式的能力。活动三:推理实践,巩固提升例 观察下图,你认为(m+n)×(m+n)点阵中的点数与m×m点阵、n×n点阵中的点数之和一样多吗?请用所学的公式解释自己的结论。【对应训练】对于依次排列的多项式x+a,x+b,x+c(a,b,c是常数),当它们满足(x+b)2-(x+a)(x+c)=M,且M为常数时,则称a,b,c是一组完美数,M是该组完美数的完美因子。例如:对于多项式x+1,x+3,x+5,因为(x+3)2-(x+1)(x+5)=4,所以1,3,5是一组完美数,4是该组完美数的完美因子。试问:当a,b,c之间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它们是一组完美数?并说明理由。解:当2b-a-c=0时,它们是一组完美数。理由:假设a,b,c是完美数,则(x+b)2-(x+a)(x+c)的结果为常数。(x+b)2-(x+a)(x+c)=x2+2bx+b2-[x2+(a+c)x+ac]=(2b-a-c)x+b2-ac。因为结果为常数,所以2b-a-c=0。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推理,提升公式的运用能力。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随堂训练】相应练习。【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便计算吗?能进行综合运算吗?2.你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单的推理吗?能解决实际问题吗?【知识结构】【作业布置】1.教材P25习题1.3第5,7,8,12题。2.相应课时训练。八、板书设计第4课时 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便运算与综合运算:明确算理。2.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推理与实际应用。九、教学反思(一)课前反思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课时旨在让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然而,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公式的抽象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基础运算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完全平方公式应用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可能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计划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公式的理解;利用多媒体工具,直观展示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场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有所收获。在后续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二)课后反思从教学目标达成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基本形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如给定具体的数值代入公式求值。但在公式的灵活运用上,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例如在一些变形题目中,不能准确判断a和b所代表的整式,导致计算错误,这表明在教学中对公式的拓展应用部分还需加强引导。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法与练习法相结合的方式。在讲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利用图形面积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从几何角度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原理,这一方法有效降低了学生对抽象公式的理解难度,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参与度。然而,在练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练习速度较慢,导致一些较复杂的题目没有足够时间在课堂上深入讨论,或许可以提前对练习题目进行更合理的梯度设置,优先解决基础和中等难度的问题,将难题作为课后拓展。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主动回答问题,但仍有少数学生较为被动,在小组讨论环节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