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数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第七章问题解决活动 折平行线课型:实践探究课课时:1课时(45分钟)一、教学目标1. 通过折纸操作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距离相等),巩固平行线的性质。2. 能运用折纸方法验证平行线的存在性,并解释操作背后的数学原理。3. 经历“猜想→操作→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发展几何直观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4. 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多种折平行线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5. 感受数学与手工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学习几何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折纸活动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难点:将折纸操作转化为几何语言,理解操作背后的数学逻辑。三、教学准备教具:A4纸、彩色卡纸、直尺、量角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课件。分组:4人一组,每组至少3张A4纸。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活动:问题驱动:“如何不用直尺和三角板,仅通过折叠纸张得到一组平行线?例如,折扇的扇骨、包装盒的折痕都是平行线。”展示范例:教师展示折纸作品(如阶梯形折痕、百叶窗折痕),引导学生观察平行线的特征。2. 探究活动(25分钟)任务一:基础折法——同位角相等法操作步骤:1. 将纸对折得到折痕l1;2. 在l1上选取一点A,折叠纸张使l1的一部分与A点重合,形成新折痕l2;3. 验证l1∥l2(用量角器测量同位角)。原理分析:折叠使得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任务二:创新折法——等距平移法操作步骤:1. 折叠纸张得到任意直线l1;2. 将纸张边缘对齐l1后再次折叠,得到与l1等距的l2;3. 测量两条折痕间的距离,验证平行性。原理分析: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l1∥l2。任务三:挑战任务——折出“双平行”图案要求:用两种不同方法折出两组平行线,形成格子图案(如田字格),并标注折痕的数学关系。3. 总结提升(10分钟)小组展示:各组展示折纸成果,说明折法步骤及对应的数学原理(如:“我们通过等距折叠保证了平行线间距离相等”)。数学建模:将折纸操作转化为几何语言,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 平行;等距平移 平行。联系生活:举例说明折纸中的平行线应用(如手风琴折叠、包装盒设计)。4. 课堂小结(3分钟)知识梳理:平行线的判定可通过角的相等或距离的相等实现,折纸是几何原理的直观体现。思想提炼:动手实践是探索数学规律的重要途径,操作需与理性思考结合。5. 作业布置(2分钟)必做任务:用折纸方法制作一个含三组平行线的图案(如六边形蜂窝),拍照记录过程。选做任务:探究如何用折纸验证“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五、板书设计课题:折平行线1. 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法(操作图例)等距平移法(操作图例)2. 核心原理:角关系: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距离关系: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3. 应用:包装设计、折纸艺术六、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学生通过折纸活动直观理解抽象的平行线判定,课堂参与度高;任务梯度设计合理,兼顾基础与挑战。改进方向:部分学生在等距折叠中难以精确控制距离,可提前提供带刻度的纸条辅助操作;需加强操作后的理论总结,避免“只动手不动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