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长度的测量(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数学第二学期(P58-59)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共3课时,本节课为新授第1课时。教材首先通过测量一枚回形针的长度引入,让学生亲身体验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测量,在操作过程之后通过对“同一物体,怎么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的讨论,亲身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认识“尺”,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长度比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比较的一般方法,部分学生知道要用尺来度量,但是对于为什么要用尺并不明确,对1厘米表象是非常模糊甚至不知道的。究其原因,就是长度单位的抽象性,对于一年级学生要真正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学目标 通过运用不同规格的方格纸测量导致有不同的结果,知道尺是标准的测量工具。 经历观察、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尺(直尺),并且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cm,建立1厘的长度概念。 3.初步感知量源于“量”,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4.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核心素养体现 数感 量感 符号意识 运算能力 几何直观 空间观念 推理意识 数据意识 模型意识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教学资源 PPT教学环节 教与学活动 评价关注点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长度的比较,那么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比较物体之间的长度呢? 用一端对齐的办法、用数格子的方法。二、探索新知 一、用不同的方格纸测量回形针的长度 同学们,老师想让你们通过用昨天学习的知识来测量一下回形针的长度,你们会用什么方法测量呢? 我们就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测量一下这枚回形针的长度。 1、实践操作: (1)提前准备:每人一张方格纸、一枚回形针(同桌两人的方格纸规格不同,回形针相同) 动手实践(测一测) 先自己动手测一测,然后轻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测量结果。 2说一说 谁来说一说你们的回形针测量出来是多少呢? (有5格长,有6格长) 3辩一辩 引入核心问题:明明是一样长的回形针,为什么比较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学生思考并回答,因为方格纸的每一个长度不一样,所以测量出来回形针的长度也不一样。 小结:因为方格纸的不同,我们测量出来回形针的长度也不同,所以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不标准。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种测量长度的标准工具——尺。(引出课题) 二、认识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尺供我们使用,大家一起来看看。 (直尺、三角尺、米尺、卷尺等) 我们小朋友在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是直尺。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直尺。 观察直尺 观察: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说一说:谁来说一说直尺上有什么? 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cm(板书) 找一找: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1厘米”: 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动画演示) 感知“1厘米”: 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要求: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1cm的长度) 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数学书的厚度、田字格的长度等 巩固拓展: 在直尺上再找一找1厘米。 小结: 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段长度都是1厘米。 深化理解: 同桌两个同学比一比,你们自己直尺上的1厘米一样吗? 小结: 每个人直尺上的1厘米的长度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今后可以用直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了。 (4)认识几厘米。 认识2厘米 提问:从刻度0到刻度2这一段是多长呢 说一说:从刻度0到刻度2这一段是2厘米。 直尺上找一找,比划2厘米的长度 认识5厘米 提问:从刻度0到刻度5这一段是多长呢 说一说:从刻度0到刻度5这一段是5厘米。 直尺上找一找,比划5厘米的长度 认识几厘米 提问:从刻度0到刻度几这一段是多长呢 说一说:从刻度0到刻度几这一段就是几厘米。 小结:从刻度0开始,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三、总结收获 你们今天学习了什么?板书设计 长度的测量 直尺:刻度、刻度线,单位长度:厘米cm 1厘米: 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 几厘米: 刻度0到刻度几之间就是几厘米。课堂学习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