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名称 长度的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任务分析课程 标准要求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对应主题单元 数与运算 □数量关系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对应核心素养 □符号意识 数感 量感 □空间意识 几何直观 □数据意识 □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 □模型思想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对应标准要求 【内容要求】 数与运算 (1)能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的换算和长度的计算。 2.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1)在学会用尺或其他度量工具测出物体和线段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学业要求】 1.数与运算 能用数和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能用符号进行长度的比较,形成初步的数感、量感和符号意识。 2.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1)能从直接比较过渡到间接比较,并通过间接比较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进而认识统一度量长度的必要性。 (2)能在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单元内容分析 单元内容结构图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上教社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内容,分为“长度的比较”“长度的测量”“线段”3个版块,共5课时。 教材从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比较物体的长短的感性经验出发,并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跳绳、学习用品等等),让学生进行长度的比较和度量,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发现对于同一物体,所用的量具不同,则测出的结果也不一致,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意义,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认识米尺和厘米尺,并能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整厘米数)。 “长度的比较”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绳子、铅笔、纸张等)出发,让学生通过眼睛观察、“一端对齐”、折一折等方法进行长度的直接比较。学生有初步的生活经验,对能直观比较的物体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长短比较明显的物体,学生可以通过眼睛观察,直接比较出长短。对于长短较接近的物体比较,学生能想到“一端对齐”的方法,但是在操作中,可能存在不规范,表达不清楚的现象。另外,学生生活中接触间接比较较少,在一上的学习中,也没有涉及长度的知识,所以大部分学生也许会存在困难。 “长度的测量”通过测量一枚回形针的长度引入,让学生亲身体验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测量,在操作过程之后通过对“同一物体,怎么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的讨论,亲身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认识“尺”,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前面《长度比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比较的一般方法,部分学生知道要用尺来度量,但是对于为什么要用尺并不明确,对1厘米表象是非常模糊甚至不知道的。究其原因,就是长度单位的抽象性,对于一年级学生要真正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线段”是基于会比较、测量长度的基础上,在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等活动中,从形象的实物中抽象出线段,建立形象的感知,在量线段、画线段的学习中,巩固线段的概念,为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做好铺垫。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和测量小棒等物体的长度的学习经验,知道了在测量时要把测量的物体拉直,从零刻度开始测量。也能辨别直的线和弯的线,能够在一些生活中的物体上找到一些直直的线。通过小棒抽象出线段应该不是很困难,难点是在实物上找到线段并进行测量。学生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长短、高矮有直观感受,能通过视觉初步判断物体间长度的差异,比如知道铅笔比橡皮长。但这种判断多基于直观表象,尚未形成精确的长度概念 ,也不了解长度单位。他们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摆放、整理物品等活动,这为学习使用测量工具进行长度度量提供了操作基础。不过,对于使用直尺等精确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技能,学生还未掌握。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他们对生动、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在学习长度相关知识时,具体、可感知的实例和活动更能吸引他们,有助于其理解抽象的长度和线段概念。学习困难预估 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能认识到实际度量与理想计算过程的区别。 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单位换算易混淆。单元教学目标 目标序号 学习目标描述 学 对应核心素养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能比较物体的长短,建立对长度的初步感知。 C 量感 数感 几何直观 应用意识2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长度单位米(m)、厘米(cm),知道1m=100cm。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意义。能选择米和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量感。 B3 在实践活动中,能使用直尺、米尺等工具测量物体长度,并正确表达结果。积累测量经验,逐步发展量感。 C4 初步认识线段,能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并能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C5 在长度比较和测量的学习和应用中,激发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体会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C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从直接比较过渡到间接比较,并通过间接比较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进而认识统一度量长度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线段的概念,并能用尺量出线段的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学会用尺或其他度量工具测出物体和线段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教学难点: 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能认识到实际度量与理想计算过程的区别。单元教学实施计划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 课题 课型 学习目标描述01 长度的比较 新授 1.通过观察、对折、比较等操作方法,掌握“一端对齐”,直接比较物体长短,初步感知长度的概念。 2.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等小组活动,理解和掌握利用“透明方格纸”间接比较的一般方法。 3.通过体验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02 长度的测量 新授 1.通过运用不同规格的方格纸测量导致有不同的结果,知道尺是标准的测量工具。 2.经历观察、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尺(直尺),并且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cm,建立1厘的长度概念。 3.初步感知量源于“量”,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4.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03 长度的测量 新授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初步的几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2.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04 长度的测量 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3.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你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05 线段 新授 1.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感知线段的特征。 2.能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并能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科学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单元教学建议 1.长度比较的教学建议 首先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直观可见的物体开展教学活动,如教室中的铅笔、直尺、跳绳等。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和比较,直观地判断出物体的长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建立长短的概念。例如,拿出两支不同长度的铅笔,让学生直接观察并说出哪支更长,哪支更短。 随着教学的深入,引入间接比较的方法。提供一些无法直接通过观察判断长短的物体,促使学生思考其他比较方式。这时,便可引导学生使用尺度量等间接手段来进行比较。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纸条、小棒等简单的度量工具,让他们尝试用这些工具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从而进行间接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发现,当使用不同的度量工具时,测量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有的学生用小棒测量桌子的长度是5根小棒,另一个学生用纸条测量同一张桌子的长度是8张纸条,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统一度量长度的必要性,理解只有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才能更准确、方便地描述物体的长度,进行长度的比较和交流。 2. 长度测量的教学建议 在学生对物体长短有了一定认知,并理解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后,接下来的教学重点便是让学生学会用尺或其他度量工具准确地测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在测量工具的选择上,首先向学生介绍标准的直尺,详细讲解直尺的刻度、单位以及使用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直尺,认识到直尺上的刻度是均匀分布的,每个小格代表一定的长度单位(如1厘米)。在实际测量时,教导学生将直尺的0刻度线与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看物体的另一端所对应的刻度是多少,这个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通过多次的实际测量练习,如测量书本的边长、铅笔的长度等,让学生熟练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除了直尺,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其他常见的度量工具,如软尺、卷尺等,并向学生介绍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优势。例如,软尺可以用来测量一些不规则物体的周长,像测量小朋友的头围、腰围等;卷尺则更适合测量较长的距离,如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这些工具,感受不同度量工具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线段的教学建议 首先通过展示大量生活中与线段相关的实例,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线段的形态。比如,拿出一根拉紧的跳绳,向学生强调此时跳绳绷直的状态就是线段的样子;展示黑板的边缘、桌子的边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笔直的边,并引导他们用手去触摸感受。 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动画视频,呈现从生活场景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例如,画面中先是一条弯曲的小路,然后小路逐渐变直,定格为一条线段,同时用醒目的颜色和闪烁效果突出线段的特征,加深学生对线段直的这一特性的印象。单元教学评价 单元评价指标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评价要点 评价方式学习兴趣 活动兴趣 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 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欲望的情况。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知道长度、线段等含义的情况。 日常观察 过程记录 表现性任务阅读兴趣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关于线段的小故事。探究兴趣 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解题思路,初步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习习惯 交流习惯 会进行简单的判断、说理,说出判断 的依据与推理的思路的情况。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路的情况。 日常观察 操作解答 过程记录操作习惯 能用尺或其他度量工具规范的测出物体和线段的长度。合作习惯 有合作学习的意愿,敢于提出疑问, 通过团队合作解决疑问的情况。对团队合作的结果进行综合表述的情况。学业成果 计算掌握 会用尺或其他度量工具测出物体和线段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课堂记录 作业分析 表现性任务概念理解 认识长度单位米(m)、厘米(cm)。方法应用 会根据实际需求,选用适当的单位的 情况。单元评价命题 知识内容 具体目标描述 学维度 题目 编码 占比权重识记 理解 运用 综合长度的比较与测量 线段 会比较物体的长短。 √ 4(3) 4%认识长度单位米(m)、厘米(cm),知道1m=100cm。能选择米和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 2.4(1).4(2) 6 38%能使用直尺、米尺等工具测量物体长度,并正确表达结果。能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 3.5(1).5(2) 18%理解线段的含义,能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并能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 1.7(1).7(2) 18%能运用所学的关于长度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8(1).8(2)9(1).9(2) 22%1.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8☆)( ) ( ) ( ) ( )2.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在正确答案后面的○里打“√”。(8☆)骆驼高约2 黑板长3钢笔长约15 台灯高约373.填空。(6☆)4.选择题。(在括号里填入相应的字母。)(10☆)1、1个食指的宽度约为10( )。A.m B.cm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小巧身高约120厘米 B.小巧身高约120米3、在方格纸上比较长度:( )最长,( )最短。ad ebc5.填一填。(12☆)⑴⑵刀片长 cm6.在( )里填适当的数。(24☆)5m =( )cm 42m+18m =( )m20cm =( )m 56m +( )m = 90m1m =( )cm 73cm-( )cm = 33cm7.画一画。(10☆)⑴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⑵ 画一条比6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8.动脑筋。(10☆)⑴ 小胖和小丁丁用拃量桌面的长,小丁丁量了8拃,小胖量了7拃,请你猜猜谁的一拃长?( )⑵ 小巧和小亚用拃量桌面的宽,小巧的一拃是9厘米,量了5拃,小亚的一拃是10厘米,她量了4拃半,课桌的宽是( )厘米。9.综合应用。(12☆)⑴ 一支粉笔用去3厘米,还有4厘米,这支粉笔原来长多少厘米?⑵ 学校要将一条100米的跑道修整一下,第一天修了26米,第二天修了37米,还有多少米没有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