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名称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单元教学任务分析课程 标准要求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对应主题单元 数与运算 数量关系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对应核心素养 符号意识 数感 □量感 □空间意识 □几何直观 □数据意识 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 □模型思想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对应标准要求 【内容要求】 1.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会整数加减法。 2.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3.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4.探索用数或符号表达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 【学业要求】 1.能熟练口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2.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单元内容分析 单元内容结构图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分为“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连加”3个版块,共8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连加。 本单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加法以及100以内数的认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的,同时又是学生后续学习100以内数的减法以及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能够熟练计算100以内数的加法,并能运用100以内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加法的数量关系,提升运算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并促进数学交流。以达到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例1、例2)”主要是通过创设小松鼠一家采松果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随后借助学具小棒的摆放,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加法运算的意义,进而理解算理。在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环节中,可通过方法上的迁移,继续请学生动手操作,并在对比分析中,理解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算法,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巩固练习注重深化对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认识,最后再通过对课堂的梳理回顾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知识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例3)”主要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图书角中书籍的累加情境,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加法运算中“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计算方法,并在此过程中结合数的组成加深理解。同时,本课中初次引入加法竖式计算的书写,因此在初步理解竖式的笔算方法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将横式与竖式进行对比分析,加深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和从各位算起的顺序等。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例1)”本课时主要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横式算理。可以借助计数器拨一拨,并回忆、联系20以内进位加法的分拆的算法,将一个加数进行合理分拆,凑成整十数的方法。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交换2个加数和不变的规律。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竖式(例1)”主要是借助小棒和学生已的已有经验,通过摆放7+5=12,满10根扎成一捆,勾起学生对满10进1概念的理解,然后再对比两位数加法不进位加法中学生对竖式计算的认知,进行自主尝试模仿笔算格式,进一步加深理解竖式中,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10向十位进1的竖式通用算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竖式(例1)”主要是通过上一节的认识,补充理解,从个位算起后,十位上也要进行相应计算。 “连加(例1)”主要是借助情景图,学生从相应的生活情境中提炼相关的数学信息,列出连加算式。就2中竖式的不同书写方法进行探究,渗透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小练习(5)、小练习(6)”主要是通过巩固和练习梳理复习这一单元的全部内容,帮助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100以内加法的横式、竖式和口算的计算。学生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10以内和20以内数的加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等相关知识,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基础。百以内数的组成以及2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教材借助小棒和计数器等直观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加法简单数学模型。学习困难预估 1.学生对20以内计算熟练度不够,将影响其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运算积极性。 2.学生在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法运算时,容易忽略数位对齐的重要性,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3.100以内进位加法时,学生能迁移理解满十进一的规则,但在计算时容易遗漏将进位部分累加,导致计算失误。 4.连加运算涉及多个加数的相加,增加了计算的复杂性和出错的可能性。 5.部分学生难以将所学的加法运算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导致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单元教学目标 目标序号 学习目标描述 学 对应核心素养1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和体会100以内数的加法、连加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 B 符号意识 数感 运算能力 应用意识2 能借助学具,探究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发展运算、推理意识。 B3 理解与掌握两位数加法和连加的笔算方法,并能用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 B4 能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 A5 能通过收集汇总信息,探索、解决两位数加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C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两位数加法的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连加的运算顺序,能用竖式进行连加计算。 3.能运用100以内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个位满10,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算法。 2.能用竖式进行连加计算。单元教学实施计划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 课题 课型 学习目标描述第1 课时 不进位加法① 新授 1.理解加法运算的意义。 2.借助学具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 3.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算法,会用横式书写计算过程,并能正确计算。第2 课时 不进位加法② 新授 借助学具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 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算法,会用横式计算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掌握竖式书写过程,并能正确计算。第3 课时 小练习(5) 练习 1.巩固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计算。 2.利用主题图,根据相应的数据,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第4 课时 进位加法① 新授 1.借助计数器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 2.会用横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第5 课时 进位加法② 新授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会用竖式正确的进行计算。第6 课时 进位加法③ 新授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会用竖式正确的进行计算。第7 课时 连加 新授 会进行信息的手机与汇总并列出算式。 理解与掌握用竖式进行连加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体验与感受算法的多样化。第8 课时 小练习(6) 练习 巩固100以内数的加法。 会用笔算或口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算。 3.利用主题图,根据相应的数据,提出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单元教学建议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已经有了探究20以内加减法的经验基础,同时数量掌握了口算的方法,而本单元的100以内数的加法的学习,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省略了100以内数的退位和不退位减法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帮助学生对于进位的理解和竖式书写过程格式的规范。这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减法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并促进数学交流。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 1.重视直观演示,理解算理算法: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直观形象为主,在教学100以内数的加法时,要充分利用小棒、计数器等直观教具和学具。例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先摆出两位数对应的小棒数量,再添加一位数或整十数对应的小棒,直观感受相同数位相加的原理。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学时,借助计数器,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两个两位数,然后将相同数位上的珠子合并,让学生理解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的计算过程。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字运算与具体的实物操作建立联系,深入理解算理,从而掌握算法。 2.创设丰富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低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为避免学生对略显枯燥的计算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要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在“小练习”课时,可以开展“计算接力赛”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依次完成一道加法题,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创设“超市购物”情境,给出商品价格,让学生计算购买两件商品的总价,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进位加法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学习兴趣。 3.强化练习巩固,提升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练习。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时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在“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学后,安排基础的口算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横式”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竖式”教学后,除了常规的竖式计算练习,还可以设计一些改错题,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改正,强化对进位规则的理解。对于“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竖式”和“连加竖式”,设计综合性的练习,包括不同类型的加法混合运算,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难度和速度,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4.优化评价体系,增强学习信心: 评价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在课堂上,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对于积极回答问题、认真思考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如“你的思路很清晰,回答得真棒”“你计算又快又准,太厉害了”等。对于学生的作业和练习,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设立“计算小能手”“进步之星”等奖励机制,对计算能力强和进步明显的学生给予小红花、小奖状等奖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5. 注重习惯培养,奠定学习基础: 一年级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在100以内数的加法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及时检查等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示范,如在板书竖式计算时,严格按照格式规范书写,数位对齐、进位标记清晰等。在学生练习时,提醒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计算完成后认真检查。通过长期的引导和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丰富评价方式,建立学习信心,形成良好态度单元教学评价 单元评价指标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评价要点 评价方式学习兴趣 活动兴趣 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在课堂学习中能自主参与活动的情况。 日常观察探究兴趣 在利用学具或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能自主操作、乐于实践,并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的情况。 过程记录学习习惯 交流习惯 能主动参与小组交流或课堂发言,并用自己的语言口述思考过程。 日常观察 操作解答 作业批改操作习惯 能仔细聆听操作规则,并按规则有序的进行操作实践的情况。合作习惯 能积极参与合作,并乐于分享与交流探究中次成果,也能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求同伴合作解 决问题的情况。练习习惯 规范书写要求,做好题目后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学业成果 计算掌握 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法。 书面检测 课堂记录概念理解 理解两位数加法的算理方法应用 能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