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5.3 实践与探索 第3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华师大版(2024)七年级下册5.3 实践与探索 第3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5.3 实践与探索
第3课时 工程、行程和配套问题
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实践与探索》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课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进一步探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和配套问题.
到了七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方程知识,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1.通过学习列方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和配套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和配套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能抓住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能解方程.
4.进一步熟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重点: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和配套问题.
难点: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回顾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单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3小时完成,那么甲单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1. ;2.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探究新知
活动一:工程问题
问题1 某工厂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
(1)两人合作需几天完成?
(2)如果师傅先工作了2天,然后与徒弟合作,问还需几天完成?
(3)现由徒弟先做1天,再两人合作,完成后共得报酬900元.如果按各人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报酬,那么该如何分配?
试解答这一系列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各自的做法.
解:(1)设两人合作完成需要x天.
列表分析:
可列方程:
解得x=2.4
答:两人合作完成需要2.4天.
(2)设还需y天完成.
列表分析:
可列方程:
解得y=1.2.
答:还需1.2天完成.
(3)设完成这项工作总共用了z天.
列表分析:
可列方程:
解得z=3
徒弟完成工作量的,师傅完成工作量的.
所以徒弟与师傅平分报酬,每人分得450元.
应用新知
经典例题
例1 一条地下管线由甲工程队单独铺设需要12天,由乙工程队单独铺设需要24天.如果由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要多少天可以铺好这条管线?
分析 把工作量看作单位“1”,则甲的工作效率为,乙的工作效率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列方程.
解:设要x天可以铺好这条管线,由题意得

解得 x=8
答:要8天可以铺好这条管线.
小结: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若把工作量看作1,则工作效率=1÷工作时间
(1)按工作时间,各时间段的工作量之和=完成的工作量,
(2)按工作者,若一项工作有甲、乙两人参与,则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完成的工作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工程问题,提高读题审题的能力,并规范答题的步骤.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行程问题
例2 小明与小红的家相距20 km,小明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去小红家,两人商定小红到时候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去接小明.已知小明骑车的速度为13 km/h,小红骑车的速度是12 km/h.
(1)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他们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分析 由于小明与小红都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所以相遇时,他们走的路程的和等于两家之间的距离.即小明走的路程+小红走的路程=两家之间的距离(20 km).
解:(1)设小明与小红骑车走了x h后相遇,
则根据等量关系,得
13x+12x=20.
解得 x=0.8.
答:经过0.8 h他们两人相遇.
(2)如果小明先走30min,那么小红骑车要走多少小时才能与小明相遇?
解:(2)设小红骑车走了t h后与小明相遇,则根据等量关系,得
13(0.5+t)+12t=20.
解得 t=0.54.
答:小红骑车走0.54 h后与小明相遇.
小结:相遇问题
(1)路程=速度×时间,
(2)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乙间的距离.
注意相向而行的始发时间和地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提高读题审题的能力,并规范答题的步骤.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配套问题
例3 某种仪器由1个A部件和1个B部件配套构成,每个工人每天可以加工A部件1 000个或者加工B部件600个.现有工人16人,应怎样安排人力,才能使每天生产的A部件和B部件配套?
分析:本题中设安排x人生产A部件,相等关系是“每天生产A部件的数量=每天生产B部件的数量”.列表如下:
解:设安排x人生产A部件,则安排(16-x)人生产B部件.
根据题意,得1000x=600(16-x),
解方程,得x=6.
经检验,符合题意,
所以16-x=16-6=10.
答:应安排6人生产A部件,10人生产B部件,才能使每天生产的A部件和B部件配套.
小结:配套问题
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常见“产品配套”问题,解决这类题的基本相等关系是加工(或生产)的各种零配件的总数量比等于一套组合件中各种零配件的数量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提高读题审题的能力,并规范答题的步骤.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1.一项工作,甲独做需18天,乙独做需24天,如果两人合做8天后,余下的工作再由甲独做x天完成,那么所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
答:.
2.一艘轮船在同一河道中航行,顺流而下每小时航行23 km,逆流而上每小时航行15 km,则轮船在平静的河面航行的速度是______km/h,河水的流速是_______km/h.
答:19,4.
3.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200个螺柱或2000个螺母.1个螺柱需要配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柱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柱和螺母的工人各多少名?
等量关系:每天生产的螺柱数量:生产的螺母数量=1:2
解:设应安排x名工人生产螺柱,则(22-x)名工人生产螺母
解方程,得 x=10
检验,x=10符合题意,22-x=12.
答:应安排10名工人生产螺柱,12名工人生产螺母.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作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和配套问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课堂检测】
1.甲、乙两人相距280米,相向而行,甲从A地出发每秒走8米,乙从B地出发每秒走6米,那么甲出发几秒后与乙相遇?
分析:甲的行程+乙的行程=A、B两地间的距离
解:设甲出发t秒与乙相遇.
根据题意,得 8t+6t=280.
解得 t=20.
所以,甲出发20秒后与乙相遇.
2.某车间每天能生产甲种零件120个,或乙种零件100个,甲、乙两种零件分别取3个、2个才能配成一套产品,现要在45天内生产最多的成套产品,怎样安排生产甲、乙两种零件的天数?最多可以生产多少套产品?
解:设安排x天生产甲种零件,则(45-x)天生产乙种零件.
解方程,得 x=25
45-x=20,20×1000÷2=1000(套)
答:安排20天生产甲种零件,安排20天生产乙种零件,共生产1000套产品.
3.整理一批数据,假设每个人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一样,单独一个人做需要80 h完成所有任务.现在先由几个人先做2 h,再增加5人做8 h后,共完成这项工作的四分之三,问先安排参与整理数据的具体的人数是多少人?
解:先安排参与整理数据的具体的人数是x人.
根据题意,得
解方程,得 x=2
检验,x=2符合题意.
答:先安排2人参与整理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检测,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回顾和巩固本堂课所学相关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对题目的理解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意识和学习兴趣.
归纳总结
师生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实践作业
根据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步行时间和骑车时间编一道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
本节课是第七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节《实践与探索》中的第三课时《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和配套问题》,本节课是代数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进一步探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和配套问题.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练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的学情,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准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游戏竞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