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手拉手(小数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深刻体验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范围依然适用,使其能够依据所学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熟练进行小数加、减、乘的混合运算。2. 培养学生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清晰理解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熟练掌握小数加、减、乘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小数混合运算中运算律的作用,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系统掌握了小数乘法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将整数运算顺序和运算律迁移到小数运算中,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操作来强化理解。四、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本六、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1.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希望小学献爱心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心,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2. 具体操作: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教材中为希望小学同学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如“淘气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买学习用品一共要花多少钱”“笑笑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买学习用品一共要花多少钱”等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数混合运算。(二)学习任务一:探索整数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中的适用性1. 淘气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买学习用品一共要花多少钱?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淘气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尝试不同的计算方法,感受整数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的适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具体操作:教师提出问题:“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已知条件(练习本单价2.8元,铅笔盒单价6.1元,购买人数3人),列出算式:2.8×3 + 6.1×3。 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先分别计算买练习本和铅笔盒的总价,再相加:2.8×3 = 8.4(元),6.1×3 = 18.3(元),8.4 + 18.3 = 26.7(元)。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2.8×3 + 6.1×3 = (2.8 + 6.1)×3 = 8.9×3 = 26.7(元)。 教师对学生的方法进行肯定和评价,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学生观察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思考整数中学过的运算律在这个计算过程中是否有体现,从而得出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范围仍然适用的结论。2. 回顾总结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计算过程,强化学生对整数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中适用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具体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解决淘气问题的过程,提问:“在计算2.8×3 + 6.1×3时,我们用到了哪些运算顺序和运算律?”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在小数混合运算中,我们既可以按照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等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这说明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三)学习任务二:体会小数混合运算中运算律的作用1. 笑笑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买学习用品一共要花多少钱?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笑笑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律在小数混合运算中的作用,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具体操作:教师提出问题:“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列出算式:2.8×5 + 7.2×5。 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计算方法。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先分别计算买练习本和《数学家的故事》的总价,再相加:2.8×5 = 14(元),7.2×5 = 36(元),14 + 36 = 50(元)。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2.8×5 + 7.2×5 = (2.8 + 7.2)×5 = 10×5 = 50(元)。 教师对学生的方法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体会到运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快捷。2. 总结运算律的作用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运算律在小数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的自觉性。具体操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算律在小数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问:“通过解决笑笑的问题,你发现运算律在小数混合运算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在小数混合运算中,运用运算律可以改变运算顺序,使计算更加简便。我们在计算时,要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四)随堂练习1.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小数加、减、乘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算律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具体操作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结合律对小数加法也适用。学生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例子进行展示和评价。练一练第2题:教师出示题目:“这些果汁一共多少元?”,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计算。学生可能列出多种算式,教师对不同的算式进行展示和分析,让学生比较哪种算法更简便,进一步体会运算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练一练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展示,强调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运用,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练一练第4题: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每人回收1.5千克废纸,我们班回收的废纸可生产多少千克再生纸?”,引导学生结合班级的具体人数情况进行计算。学生计算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展示和评价,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一练第5题:教师出示题目:“小区计划修建一个长10米,宽6米的草坪。实际修建的草坪宽比计划增加了2.5米。(1)草坪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草坪的实际面积比计划增加了多少平方米?(3)这种草坪每平方米每天大约可吸收0.04千克二氧化碳。这块草坪建好后每天可吸收多少千克的二氧化碳?” 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课堂小结1.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对计算方法和运算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2. 具体操作:教师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整数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中的适用性、小数加、减、乘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以及运算律在小数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在进行小数加、减、乘混合运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在进行小数加、减、乘混合运算时,要先确定运算顺序,再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同时要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六)总结评价—拓展延伸1. 评价设计意图: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操作: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发言情况、计算的准确性、对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等方面。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同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2. 拓展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操作:教师出示拓展题目:“如果买3支铅笔和2个笔记本,铅笔每支1.5元,笔记本每个3.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如果买5支铅笔和4个笔记本,怎样买更划算?” 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评价,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七)作业设计1. 设计意图:基础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加强亲子互动。2. 具体操作基础作业: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小数加、减、乘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算律的运用。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物,记录购买物品的价格和数量,运用所学知识计算购物的总花费,并思考怎样购买更划算。然后和家长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购物心得。七、板书设计小数的加、减、乘混合运算1. 整数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中适用2.8×3 + 6.1×3 = (2.8 + 6.1)×3 = 8.9×3 = 26.72. 运算律的作用:使计算简便2.8×5 + 7.2×5 = (2.8 + 7.2)×5 = 10×5 = 5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