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1 第2章 第3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课时:1课时一、核心素养目标1. 生命观念:理解糖类和脂质作为细胞重要组成成分的结构与功能,认识碳链骨架对生命大分子的意义。2.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糖类与脂质的转化关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比较分子结构差异,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3. 科学探究:结合实验数据、化学式推导及案例分析,提升归纳总结与实证分析能力。4. 社会责任:关注糖类与脂质的健康摄入,倡导科学膳食观念,增强健康生活意识。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 糖类的分类、化学组成及生物学功能。2. 脂质的分类、化学组成及生物学功能。3. 糖类与脂质的相互转化关系。教学难点:1. 多糖(如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分子结构差异与功能多样性。2. 脂肪的分子结构特点及其与储能效率的关系。3. 糖类与脂质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与生理意义。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课件:糖类与脂质的结构示意图、动态转化流程图、健康饮食宣传视频。2. 实验材料:葡萄糖试剂盒、斐林试剂、苏丹III染液(虚拟实验演示)。3. 生活案例:常见早餐图片、糖尿病患者饮食报告单、市售“0糖”饮料包装图。4. 小组活动工具:概念图模板、分类对比表格、问题讨论卡。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10分钟)创新情境导入——早餐中的“能量密码”1. 图片展示:呈现学生常见的早餐(稀饭、油条、包子、牛奶等),提问:问题1:这些食物能为人体提供哪些营养物质?问题2:若长期以油条为主食,可能引发哪些健康问题?2. 实验启思:虚拟演示“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实验,对比稀饭(含葡萄糖)与油条(含油脂)的检测结果,引导学生思考:问题3:为什么糖类是“快速能源”,而脂肪是“高效储能物质”?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场景与实验现象,激发兴趣,引出糖类与脂质的核心差异。【新课讲授】环节一:细胞中的糖类(25分钟)1. 糖类的分类与功能活动1:糖类名称接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糖类名称(如葡萄糖、蔗糖、淀粉),教师引导分类:单糖(葡萄糖、果糖):不可水解,直接供能。二糖(麦芽糖、蔗糖):水解为两分子单糖。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储能或结构支持。案例辅助:展示糖尿病患者饮食报告单,讨论:问题4:为何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米饭摄入?结论: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后升高血糖,需定量摄取。2. 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动态图示:对比淀粉(直链与支链)、糖原(高度分支)、纤维素(线性结构)的分子模型。问题5:三者均由葡萄糖组成,为何功能差异显著?归纳:空间结构决定功能(如淀粉储能、纤维素支撑)。3. 健康应用小组讨论:分析“0糖饮料”广告的真实性,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控糖建议。环节二:细胞中的脂质(25分钟)1. 脂质的分类与功能视频情境:播放“饱和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科普短片,引出脂质学习。实验对比:虚拟演示苏丹III染液检测脂肪,对比植物油(液态)与动物脂肪(固态)。问题6:两者形态差异的化学基础是什么?结论:不饱和脂肪酸(植物)含双键,熔点低;饱和脂肪酸(动物)无双键,熔点高。2. 脂肪的储能优势数据对比:物质 储能效率(kJ/g) 特点糖类 17 水合形式,体积大脂肪 39 无水储存,体积小问题7:为何脂肪更适合长期储能?3. 脂质的其他功能案例讨论:问题8:北极熊皮下脂肪厚达10cm,有何生物学意义?答案:保温、缓冲、保护内脏。4. 社会责任渗透健康讲堂:分析肥胖与慢性病的关系,总结健康三要素(合理饮食、运动、心态)。环节三:糖类与脂质的转化(15分钟)1. 转化机制反应式推导:能量计算:1g糖类转化为脂肪储存的能量差异。2. 生活应用问题9:为何家禽饲喂高糖饲料会增肥?结论:多余糖类可转化为脂肪储存。【课堂小结】(5分钟)概念图构建:学生分组绘制糖类与脂质的知识框架图,教师展示范例:板书设计一、细胞中的糖类1. 元素组成:C、H、O(比例2:1)2. 分类与功能:单糖(葡萄糖):直接供能二糖(蔗糖):需水解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储能或结构3. 健康警示:控糖防病二、细胞中的脂质1. 元素组成:C、H、O(可能含N、P)2. 分类与功能:脂肪:高效储能、保温磷脂:膜结构基础固醇:调节代谢(如胆固醇、维生素D)3. 生活应用:科学摄入,预防肥胖课后练习与拓展1. 基础检测(略,见原文档)。2. 实践任务:设计一周健康早餐食谱,标注糖类与脂质来源。3. 跨学科探究:查阅资料,解释“北极动物脂肪层与全球变暖的适应性关系”。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化导入、实验模拟、数据对比与小组合作,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需注意部分学生可能对分子结构理解困难,后续可通过模型拼接活动强化空间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