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第13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准确进行计算。2.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3.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算理。【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已经对 20 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有了较为熟练的掌握,并且初步认识了 100 以内的数,这为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此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较为抽象的算理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借助直观的教具和具体的操作活动来辅助学习。【核心素养】1. 数感:在计算过程中,增强对数字的感知和运算的理解。2. 运算能力:熟练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提高运算能力。3. 逻辑思维:通过探究算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有趣的地方——画片分享小天地。(出示主题图)瞧,1 / 6小强和小红在做什么呢?生:小强要给小红画片。师:对呀,小强有 46 张画片,他给小红 4 张,那小强还剩多少张画片呢?谁能帮老师列出算式?生:46 4 。师:应该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板书课题)二、提出问题,讲授新课【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经历从直观操作到抽象思考的过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同时,组织学生对比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课件出示1. 自主探究,初寻方法师:小朋友们,刚刚我们已经知道小强有 46 张画片,给小红 4 张后,列出的算式是 46 4。那这个算式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小棒,现在请你们借助小棒摆一摆,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在摆的过程中,想一想你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哦。(学生自主操作,教师2 / 6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并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师:好了,小朋友们,先停下手中的小棒,谁愿意到前面来,把你的摆法展示给大家看看?生 1:(拿着小棒到讲台前)我先数出 4 捆小棒和 6 根小棒,代表 46。然后从这 6 根小棒里面拿走 4 根,剩下 2 根小棒,4 捆小棒还是 40,40 和剩下的 2 根合起来就是 42。师:哇,你说得非常清楚,而且摆得也很正确!大家看明白了吗?他是从单独的 6 根小棒中去掉 4 根。那有没有小朋友有不一样的摆法呢?生 2:(积极举手,上台展示)我也是先摆出 4 捆和 6 根小棒。我是把 4 捆小棒放在一边,先算 6 根小棒减去 4 根小棒,得到 2 根小棒,再把这 2 根小棒和 4 捆小棒合在一起,就是 42。师:你的思路也很清晰!这两位小朋友虽然在操作顺序上有点小差别,但都是先从 6 根小棒中减去 4 根,再和 4 捆小棒合起来。那大家想一想,如果不借助小棒,在我们的脑海里能不能像刚才摆小棒那样去计算呢?2. 抽象思考,理解算理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有 4 捆小棒和 6 根小棒,也就是 46。要减去 4,就从那 6 根小棒里去掉 4 根,还剩下几根小棒呀?生(齐答):2 根。师:非常好!那这 4 捆小棒没有变化,还是 40,40 和剩下的 2 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呢?生(齐答):42。师:看来大家在脑海里已经能像摆小棒一样计算啦!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简洁的数学语言来表示这个过程呢?其实呀,我们可以把 46 这个两位数分成 40 和 6,就像刚才我们把小棒分成 4 捆和 6 根一样。先算 6 4 = 2,再算 40 + 2 = 42 。大家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分吗?谁来说一说?生 3:因为 6 减 4 我们学过,能直接算出来,然后再加上 40 就可以了。师:你说得太对了!把两位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就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位数减法知识来解决现在的新问题。这种把新知识变成旧知识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哦。3. 对比总结,深化认知师:小朋友们,我们刚才通过摆小棒和拆分数字这两种方式,都算出了 46 4 = 42。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生 4:相同的地方是都要先算 6 减 4,不同的地方是一种用小棒摆,一种是直接在数字上拆分3 / 6计算。师:你总结得很准确!虽然这两种方法一个是借助直观的小棒,一个是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但它们的计算思路是一样的,都是先从个位上的数减去要减的一位数,再把得到的结果和十位上的整十数合起来。在以后的计算中,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题目。二、随堂练习【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多样化练习,加强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1. 还剩多少瓶饮料?18—5=13(瓶)2.小明妈妈买了 25 个苹果 ,小明吃了 5 个,还剩下多少个?25—5=20(个)3.计算下列各题39-2=37 58-3 = 55 48-6=4289-3=86 76-2= 74 56-5=514.果园里有 78 棵苹果树,今年减少了 8 棵,请问现在果园里还剩下多少棵苹果树?78—8=70(棵)。三、课堂小结【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加深印象,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呀?生: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减法。师:那计算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呢?生 1:可以用小棒摆。生 2:还可以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来算。4 / 6师:非常棒!大家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还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生活中,这样的减法问题也有很多,希望大家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四、总结评价—拓“延伸”【设计意图:通过构建多维度、细致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反思学习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自我认知能力。互评环节促进学生交流互动,学会欣赏他人、借鉴经验。拓展题的详细分析与多种解题思路引导,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提升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1.评价自我评价: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自我评价量表,我们从以下五个维度来审视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同桌互评:完成自我评价后,和同桌面对面交换评价表。在评价同桌时,请基于你对他课堂表现的真实观察。2. 拓展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小挑战,小明有 53 颗糖,给了小刚 3 颗,又给了小红 2 颗,小明还剩几颗糖?大家课后可以想一想哦。大家可以尝试画线段图来辅助理解,先画出代表 53 颗糖的线段,然后从线段上依次减去给小刚的 3 颗和给小红的 2 颗,这样能更直观地看出剩余数量。也可以分步列出算式,先算出小明给小刚 3 颗糖后剩下的数量,即 53- 3 = 50(颗);再在此基础上减去给小红的 2 颗糖,50-2 =48(颗)。五、作业设计【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加学习趣味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1 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跟家长一起分享。2. 和家人一起玩“减法游戏”,如家长说一个两位数和一位数,孩子快速算出结果。【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例:46 - 4 = 42方法一:从 6 根中去掉 4 根,剩 2 根,4 捆没动,是 42 。方法二:46 = 40 + 6 ,6 - 4 = 2 ,40 + 2 = 425 / 646 - 4 = 426 /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