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7.2.2 平行线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 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会运用判定方法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 能够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3. 经历实验过程得到判定方法1,再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推导出判定方法2和3;4. 在学习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过程中,感受逻辑推理,逐步学习证明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会运用判定方法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难点:在学习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过程中,感受逻辑推理,逐步学习证明的方法.三、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 创设情境【复习回顾】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答案: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两种: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思考】除应用以上两种方法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呢?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如何判定两直线平行,并提出是否有其它判定方法,激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出新知,除了定义和平行公理外,是否存在其他判定平行的方法.环节二 探究新知【合作探究】你还记得如何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吗?教师提问,邀请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回答结束,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讲解并播放课件在画图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答案:使∠1=∠2教师将制作好的课件进行放映,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到∠1=∠2,接下来给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文字语言、几何语言.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过程,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几何语言:∵∠1=∠2(已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此处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想一想】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的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吗?答案: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展示课件,并说明角尺用途,让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设计意图: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合作探究】能否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答案: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1讲解结束,教师可提示学生,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时得到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由同位角相等,可判定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能否利用内错角、或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思考】如图,如果∠2=∠3,能得出a//b吗?分析:∵∠2=∠3(已知)∠3=∠1(对顶角相等)∴ ∠1= ∠2(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对学生板书不规范的步骤,进行纠正并讲解,最后总结判定方法2【思考】如图,如果∠2+∠4=180°,能得出a//b吗?分析:∵∠2+∠4=180o (已知)∠1+∠4=180o (邻补角的定义)∴ ∠1=∠2 (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师对学生板书不规范的步骤,进行纠正并讲解,最后总结判定方法3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设计意图:逐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及几何直观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判定定理内容,并对本节课知识,进行了梳理.环节三 应用新知例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解:这两条直线平行,理由如下:法1:∵b⊥a,∴∠1=90°,同理∠2=90°,∴∠1=∠2∵∠1和∠2是同位角,∴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法2 :证明:∵ b⊥a,∴∠1=90°,又c⊥a,∴∠390°,∴∠1+∠3=180° ,∴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学生独立写完证明过程后,教师板书推理过程1,强调证明过程的规范性.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判定定理是如何应用的.环节四 课堂练习1.如图,BE是AB的延长线(1)由∠CBE∠A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2)由∠CBE∠C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解:(1) AD∥BC .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 AE∥CD .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 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A.若a∥b,b∥c,则a∥cB.若∠1∠2,则a∥cC.若∠3∠2,则b∥cD.若∠3+∠5180°,则a∥c教师给出练习,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设计意图:巩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学生通过练习,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性质,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环节五 归纳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