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配套小学冀教版第三单元 不超过100的数与加减法《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是冀教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0以内的数与加减法》第一部分100以内的数第7课时(教科书 42、43页)教学内容,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教材呈现了一幅丫丫一家三口在海边拾贝壳的情境图,图中的信息是:爸爸捡了 50个,妈妈捡了 22个,丫丫捡了 18 个,爸爸、妈妈都比丫丫捡得多。那么,如何更准确地描述爸爸、妈妈比丫丫多的程度呢?教材依据情境内容,给出第一个任务要求:把丫丫一家三个人捡贝壳的数量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接着提问:还可以怎样说?引导学生逆向描述。之后是第二个任务,把丫丫一家三个人捡贝壳的数量用符号表示。通过两个任务,帮助学生体会和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对客观事物不仅能够进行定量刻画,还能进行定性描述。本节课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是在用符号表示两个数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也就是说,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除了用>、<符号外,还可以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语言来描述。两种表达方式相比,用语言描述更能清楚地说明两个数相差的程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用语言描述两个数大小的意义,并能根据给出的事物和数据进行描述和判断。教学中,首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出50比18多、22比18多的结论,然后再讨论:50和22都比18多,怎样描述才能区分50和22比18多的情况呢?教师可加强引导和示范,还可以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去分析和交流。1. 通过熟悉的事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具体含义。2. 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判断和选择合适的数据。3. 通过猜数游戏,初步感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数感。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具体含义。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复习导入请你在 填写>或<,然后说一说比较的方法。45 49 92 100 67 5982 50 66 34 50 37师:你是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具体找一、二例说一说。生1:45<49,两个数的十位上都是4,个位上5比9小,所以45<49。生2:92<100,92是9个十2个一,100是十个十,所以100大。……师: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数就大。探究新知活动一: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出示教材情境图1。师:假日里,丫丫一家三口去海滨渡假,观察图片,说一说丫丫一家在做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他们在捡贝壳,妈妈捡了22个贝壳,爸爸捡了50个贝壳,丫丫捡了18个贝壳。师:比较三个人捡的贝壳数量,你发现了什么?生1:妈妈捡了22个贝壳,爸爸捡了50个贝壳,都比丫丫捡的多。生2:丫丫捡了18个贝壳,她比爸爸、妈妈都捡的少。师:那么他们谁捡的多呢?谁又捡的少呢?怎样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呢 生:爸爸捡的最多,妈妈第二,丫丫最少。师:你这是按照他们捡贝壳数量的多少排序。我们还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丫丫一家三个人捡贝壳的数量。请你试一试,先同桌互相间说一说,再集体交流。师:你是怎么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丫丫一家三个人捡贝壳的数量的?生1:妈妈捡了22个贝壳,丫丫捡了18个贝壳。22比18大一点,可以说妈妈比丫丫捡的多一些。师:妈妈捡了22个贝壳,丫丫捡了18个贝壳,她们捡的贝壳数量相差不多,可以用“多一些”描述。生2:爸爸捡了50个贝壳,丫丫捡了18个贝壳。50比18大得多,可以说爸爸比丫丫捡的多得多。师:爸爸捡了50个贝壳,丫丫捡了18个贝壳。可以用“多得多”描述他们两个人捡得贝壳相差数量。师:还可以怎样说?生3:丫丫比妈妈捡的贝壳少一些,比爸爸捡的少得多。对比理解,小结方法。师: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式比较了两个数的大小,说一说用到了哪些词?生读:“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师:“多一些”和“多得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生:“多一些”和“多得多”都表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但是程度不同,“多得多”说明相差得更多。师:“少一些”和“少得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生:“少一些”和“少得多”都表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但是程度不同,“少得多”也说明它们相差得更多。师: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用“>”和“<”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当我们用语言描述两个数量相差的程度时,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和“少得多”。活动二:排序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师:我们也可以用>或<表示丫丫一家三个人捡贝壳的数量,请试着写一写,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18<22<50。生2:我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50>22>18。出示“试一试”:先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描述下面各数之间的关系,再排序并用符号表示。师:请你先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描述各数之间的关系。生1:50比38大一些,比10大得多。生2:51比10大得多,38比98小得多。生3:10比这些数都小得多。生4:98比这些数都大得多。……师:这些数怎么样排序?生1:从小到大排序,10<38<50<51<98。生2:从大到小排序,98>51>50>38>10。设计意图: 对“多(少)一些”“多(少)得多”,学生在以往生活中积累过一些经验。因此,根据情境图内容让学生体会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除了确定它们的大小,还可以根据它们的相差程度做进一步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还可以怎样说”,引导学生在交流中逐步掌握“少一些”、“少得多”等词语的用法,加深对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巩固练习师: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学习效果吧!1 在 里填上合适的符号。60 52 18 18 52 60生:60>52>18,18<52<60。2. 动物园里的黑熊可能有多少只?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25 48 53生:动物园里有52只猴子,黑熊比猴子少得多,可以用排除法,53比52大,48比52少一些,所以黑熊是25只。3.先用语言描述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再用符号表示。生:60比25多得多,25比20多一些。20比25少一些,20比60少得多。60>25>20 20<25<60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生:学习了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生: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语言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相差的关系。师:今天你的表现怎样呢?你的好朋友表现怎样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学生自由发言),再完成评价表。课后实践综合实践:写下自己的年龄和父母的年龄,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年龄和父母年龄数的大小关系,说给家长听一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