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配套小学人教版第三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比较大小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并进行了百数表中规律的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数的多少(大小),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例5借助小棒利用数的组成比较“十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借助计数器按数位比较“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例6让学生先把四个数填在数轴上,然后通过观察这几个数在数轴上面的位置直观感知到这4个数谁比谁“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并会用这样的词汇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表达能力。教学目标:通过摆一摆、拨一拨的活动,掌握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使用“>”“<”“=”。通过具体的操作与比较,会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并会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出比较两位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词语来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的顺序,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出示题目: 师:你能按顺序填一填吗?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按着数的排列顺序初步知道了这些数的大小,如果不按着顺序排列,你还能比较出这些数的大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比较大小的方法。 生1:第一行是31、32、33、34;37、38、39、40;42、43。 生2:第二行是84;81、80、79、78;76、75、74、73、72。 生3:我发现第一行的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第二行的数是从大到小排列的。 通过复习导入,回顾旧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环节二 探究新知 1.比较十位不同的两位数大小 出示题目: 师: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比较出下面数的大小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摆一摆,比比看42和37哪个数大。 师:是的,从中我们知道比较两位数的大小时,先比较哪位上的数呢? 2.比较十位相同的两位数大小 出示题目: 师:想一想,除了摆小棒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比较出下面数的大小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计数器拨一拨,比比看23和25哪个数大。 师:是的,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继续追问:经过上面的学习,谁再来说一说比较两位数的大小时,先比较什么再比较什么呢? 3.描述大小关系 出示题目: 师:把下面的数填在数轴上面的方框里,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师提示:数轴上的每个数中间平均分成了10个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数一数,填一填吧。 师:观察这几个数在数轴上面的位置,说一说谁比谁“大得多”。 师:那应该怎么描述呢? 师:谁再来说一说谁比谁“小得多”呢? 师:再找同学说一说,谁比谁“大一些”,谁比谁“小一些”呢? 师: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什么时候用“大得多”“小得多”“大一些”“小一些”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呢? 生:我们可以试一试摆小棒。 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然后选出小组代表说一说。 生:42里有4个十,37里只有3个十,所以42大于37。 学生小组讨论后,点名反馈。 生:比较两位数的大小时,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生:我们还可以拨计数器。 学生小组合作拨一拨,然后选出小组代表说一说。 生:十位拨2颗珠子,个位拨3颗珠子,是23;十位拨2颗珠子,个位拨5颗珠子,是25,它们十位相同,个位5大于3,所以23小于25。 学生小组讨论后,点名反馈。 生:比较两位数的大小时,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当十位上的数相同时,再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生1:这四个数从左到右分别是25、31、87、99。 生2:25<31<87<99。 学生小组讨论后,点名反馈。 生1:87 比 25 大得多; 生2:87 比 31 大得多; 生3:99 比 25 大得多; 生4:99 比 31 大得多。 学生小组讨论后,点名反馈。 生1:25 比 87 小得多; 生2:31 比 87 小得多; 生3:25 比 99 小得多; 生4:31 比 99 小得多。 学生小组讨论后,点名反馈。 生1:31 比 25 大一些; 生2:99 比 87 大一些。 生3:25 比 31 小一些; 生4:87 比 99 小一些。 学生小组讨论后,点名反馈。 生1:当两个数相差比较大时,我们用“大得多”或“小得多”来描述。 生2:当两个数相差不大时,我们用“大一些”或“小一些”来描述。 这里分两个层次:借助小棒利用数的组成比较“十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借助计数器按数位比较“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直观地让学生比较两位数的大小。通过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汇报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优化思想。 通过先引导学生观察数轴上的每个数中间平均分成了10个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填出这4个数后,再观察这几个数在数轴上面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的区别,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并通过归纳小结,形成整体认识。环节三 巩固练习 1.拨一拨,比一比。 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2.在 里填上“>”“<”或“=”。 3.豆豆和跳跳可能各吃了多少只害虫?连一连。 4.在计数器上拨3颗珠,可以表示哪些两位数?比一比,谁大谁小? 5.我会连。 学生独立填写,和同桌说说填写的理由。 生:比较两位数的大小时,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29的十位数字是2,30的十位数字是3,所以29<30. 81的十位数字是8,18的十位数字是1,所以81>18。 第1题和第2题考察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第3题是根据描述来确定个数,第4和第5题是拓展题,都是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的,让学生巩固新知,并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发展数学思考。环节四 课堂小结 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1: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比较两位数的大小时,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当十位上的数相同时,再比较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生2:两个数相差较大时,就用“多得多”或“少得多”描述大小关系; 两个数相差不大时,就用“多一些”或“少一些”描述大小关系。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并回顾两位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描述两数大小关系的词语。环节五 综合实践 比一比教室里面的物品哪个数量多哪个数量少,并用谁比谁“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 进一步巩固本课知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3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