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课《反馈的原理》教学设计课题 反馈的类型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六年级下核心素养目标 信息意识:能感知生活中的反馈现象(如空调控温、手机触控),理解信息在反馈系统中的传递作用。计算思维:能用“输入-处理-输出”模型分析简单反馈系统(如饮水机加热),理解“检测偏差→自动修正”的闭环逻辑。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通过模拟实验(如编程控制虚拟机器人避障),设计基础反馈规则,体会自动化控制的优势。信息社会责任:讨论过度依赖自动反馈的风险(如导航盲从),树立“技术服务于人”的正确价值观。教学重点 1、学习反馈的原理;2、懂得如何控制系统。教学难点 1、运用反馈的原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活动背景系统通过环路将输出反馈给输入。那么,系统内部是如何利用反馈信息的呢?了解了反馈的原理,我们就更懂得如何控制系统了。如何实现机器人沿着赛道行走呢?利用反馈信息调整系统的运行。2、观看教学视频《什么是算法?》。 学习新知引入,观看教学视频。 用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增强课堂互动性。将学生的注意吸引到课堂。讲授新课 新知讲解:一、反馈环路的作用原理活动:分析倒水过程中的反馈倒满一杯水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其中也蕴含着反馈的原理。在倒水的过程中(图5-2-1),眼睛要不断地观察水面的高度,大脑要计算水面到杯口的距离,手要连续调整倒水的动作。思考以下问题:1.预设目标是什么?预设目标是倒水时希望达到的最终状态,即将水倒入杯中至指定的水位(例如杯口满但不满溢)。2.大脑依据什么判断是否继续加水?大脑通过实时反馈信息进行判断,依赖视觉反馈,眼睛持续监测水面与杯口的距离。当距离缩小到预设阈值(如“快满”)时,大脑触发减速或停止指令。并计算当前水位与目标水位的差距(如“还差2 cm”),动态调整动作。根据过去经验预判水流速度的影响(如倾斜角度大时水流快,需提前减速)。3.手依据什么调整倒水的速度和角度?手的动作受闭环控制调节,依赖以下反馈:大脑的指令:基于视觉反馈,大脑发送“加速/减速/停止”信号。例如:水面上升过快时,指令减小水壶倾斜角度以降低流速。本体感觉:手部通过触觉和肌肉记忆感知水壶的重量变化和水流阻力,微调动作。动态修正:若发现水位接近目标但流速仍快,会进一步减小角度以避免溢出。倒水过程中的反馈如图5-2-2所示,其中预设目标是满杯水量。在倒水的过程中,眼睛持续观察杯中的水量,当杯中的水量与满杯水量存在一定的偏差时,大脑计算着偏差的变化,指挥手控制水流量,直到偏差趋近于零大脑发出指令,手停止倒水。这一过程通过环路不断地反馈信息来实现。核心结论活动:分析冰箱制冷过程中的反馈类比倒水过程中的反馈,参考图5-2-3,尝试分析冰箱制冷过程中的反馈。我们发现,无论是倒水还是冰箱制冷,都需要依据反馈产生的偏差,来调整系统的工作状态。活动:归纳反馈的原理根据图5-2-2和图5-2-3,对比分析倒水和冰箱制冷的反馈过程,归纳反馈的原理。反馈原理是通过实时检测目标与实际的偏差(如水位/温度),自动反向调节(如调水速/制冷量),最终使系统稳定。本质都是"检测偏差-反向修正"的循环控制。如图5-2-4所示,在反馈过程中,眼睛和冰箱温度传感器是测量仪表,大脑和冰箱控制器是控制器,手和冰箱压缩机是执行器,水流量和冰箱制冷量是被控量。测量仪表获取反馈信息,反馈信息与预设的目标值产生偏差,依据偏差的变化,控制器控制执行器改变被控量,产生新的输出。 活动:分析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的反馈依据反馈原理,分析行走机器人如何实现沿着赛道行走。 机器人行走依赖"感知-纠偏"闭环控制:传感器(如摄像头)实时检测赛道偏移,控制器计算偏差后调节电机转速(左偏就加速右轮),通过持续微调保持直线行进。整个过程就是不断检测误差、反向修正的负反馈循环。行走机器人预设的目标是沿着赛道的标志线行走,即机器人位置和赛道标志线位置零偏差(偏差也可以是某一固定值)。在行走的过程中,传感器实时反馈赛道的标志线位置与机器人位置,机器人计算位置偏差,根据偏差调整行走的方向和速度,使偏差始终趋近于零,从而实现沿赛道标志线行走。二、课堂练习完成教材15—18页相关课堂练习题。三、拓展延伸生物系统中的反馈在人体体温调节中,预设目标是保持体温在37°C左右。人体的下丘脑相当于控制器,皮肤中的温度感受器是测量仪表。当外界温度变化时,比如寒冷环境下,皮肤温度感受器会检测到体温下降(这是反馈信息),与37°C的目标值产生偏差。下丘脑接收到这个偏差信号后,会指挥身体的执行器,如肌肉(通过颤抖产生热量)、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等改变产热和散热情况(被控量),直到体温偏差趋近于零。在血糖调节中,胰腺中的胰岛细胞起到控制器的作用,血糖感受器类似于测量仪表。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的预设目标是一个稳定的范围(空腹血糖3.9 - 6.1mmol/L等)。当进食后血糖升高,血糖感受器检测到这个偏差,胰岛β细胞会分泌胰岛素(执行器的作用),促使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当血糖过低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使血糖浓度偏差趋近于零。2、生态系统中的反馈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和植物数量之间存在反馈关系。预设目标可以看作是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当草食动物数量增加时,植物的数量就会相对减少(这是反馈信息,与生态平衡时植物数量的目标值产生偏差)。这种偏差会导致食物资源减少,从而影响草食动物的繁殖和生存,使得草食动物数量减少;而草食动物数量减少后,植物的生长压力减小,数量又会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生态平衡状态。在湖泊生态系统中,藻类和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之间有反馈关系。如果湖泊中营养物质增加(如磷、氮等),藻类大量繁殖(这是一种偏离正常状态的变化)。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随着藻类数量的增加,浮游动物数量也会增加(这是一种反馈调节),当浮游动物数量过多时,藻类数量又会减少,然后浮游动物数量也会因食物不足而减少,湖泊生态系统就在这种反馈调节下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3、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在任何反馈系统中,测量仪表获取的反馈信息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如果在倒水过程中,眼睛观察水面高度的误差较大,例如由于光线问题看错水面高度,那么大脑计算的偏差就会不准确,导致手调整倒水动作失误,可能会使水溢出或者不满杯。在高精度的工业控制系统中,如航天航空领域的飞行控制系统,测量仪表需要极高的精度,任何微小的测量误差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例如,飞机高度传感器如果反馈的高度信息有偏差,飞机的自动驾驶系统(控制器)就会根据错误信息调整飞机的飞行姿态(执行器),可能引发飞行事故。 分析倒水时的反馈。思考并完成问题。分析冰箱制冷的反馈。进行原理归纳。分析活动内容。完成课堂练习。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结合倒水过程的情景,思考学习内容,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结合生活和学习的知识,引导学生完成问题思考,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思考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参与度。结合所学内容,理解并归纳反馈的原理,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引导学生分析以机器人为例的反馈例子,加深所学知识内容。在课堂练习中强化所学知识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课堂小结 反馈的原理1、进行新知引入2、学习反馈环路的作用原理3、归纳反馈的原理4、完成课堂练习5、进行知识拓展 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课后作业 1、如果让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智能小装置(如自动浇花器、自动灯光调节器等),运用反馈原理,描述其中的反馈过程(包括预设目标、测量仪表、控制器、执行器和被控量),文字描述150 - 200字。 布置作业 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板书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