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数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小数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大单元设计
单元主题: 长度单位
单元内容: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2.认识米和用米量。
3.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4.解决问题。
单元学情: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该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也经常遇到,但是1厘米、1米分别具体有多长,学生并不清楚,也不能实际应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交流、比较、动手操作等来认识厘米和米,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理解知识,掌握概念。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评价:
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会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第3课时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单元核心素养:量感和几何直观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依据及分析
教材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由于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该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也经常遇到,但是1厘米、1米分别具体有多长,学生并不清楚,也不能实际应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交流、比较、动手操作等来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理解知识,掌握概念。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用非标准的工具进行简单的测量,但对标准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比较陌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乐于动手操作,喜欢探索和发现。
二、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能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作单位。
能运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能运用测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学习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理解并运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认识“厘米”。
操作法:通过动手操作,体验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对比法:通过对比观察,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讨论法:通过小组和全班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 动画故事导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动画导入:师播放视频动画,内容是古人在量布时不同的两人用手测量,结果做出来的衣服小了,穿不了,产生了矛盾。
问题:为什么两人都用手量出了布的尺寸。结果衣服还做小了呢?
小结:手的大小不同,测量出来的结果不同,自然做出来衣服不一样,这样很不方便,人们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有很多,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统一了长度单位,这样交流起来就更方便了。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故事导入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产生思考,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厘米 ,测量并体会1厘米的长度
问题:你听说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回答后出示课题:长度单位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厘米。
活动一:认识1厘米
观察直尺
学生拿出直尺观察上面有什么?汇报交流
学生通过观察可以说出有:长短不一的线,0到10等数字,厘米,cm,合理即可。
介绍1厘米
师播放微课视频介绍直尺上的刻度线,厘米可以用cm表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寻找“1厘米”
问题:找一找,直尺上还有哪里有1厘米?
出示课件:刻度( )到刻度( )的长度是1厘米
生举手汇报
活动二:感知1厘米
量出1厘米
小组活动:找一找你直尺上的1厘米,在吸管上测量并标出1厘米的长度,组内活动比一比是否一样长。
师巡视指导,挑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展示怎样测量1厘米,全班交流讨论正确测量的方法。
小结:测量时要注意,一对齐,即尺子要对齐测量的物体;二找”0”,找到0刻度线,与测量物体的始端对整齐;三标注,在刻度1的位置标注点。
体会1厘米
用剪刀把测量的1厘米长度的吸管剪下来,用拇指和食指拿起来,直观感受1厘米的长度。(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剪到手)
请同学们把1厘米长的吸管从手指间取下来,用手指比划感知1厘米的长度。
问题:你能在教室的其他地方找到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吗?
学生自由活动找一找,并说一说。
预设生:铅笔橡皮擦的宽度、衣服纽扣、墙上的图钉帽、手指甲、数学书的厚度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和交流中探究出测量的方法,并通过测量的结果用实物真实感知并体会1厘米的长度,为测量物体长度打基础,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找1厘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用直尺测量其他长度
问题:从刻度0到1的长度是1厘米,那从刻度0到2是几厘米?0到5呢?
生交流举手汇报
小结:刻度0到1的长度是1厘米,刻度0到2是两个1厘米,就是2厘米,0到5就是5个1厘米,是5厘米,以此类推。
活动三:量出纸条的长度
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5厘米长度的纸条。
学生活动:
先独立量出纸条的长度。
组内说一说怎样正确测量出纸条的长度。
汇报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几种不同类型的错误测量方法,投影到黑板。
让学生指出错误测量的地方。
预设以下几种情况:
生讨论情况如下:
生1:第一个同学的尺子摆放不正确,这样测量的结果不准确,应该把直尺和纸条水平对整齐,不能歪着测量。
生2:第二个同学尺子摆放整齐了,但是纸条的顶端没有对齐尺子的0刻度线,所以也不正确,应该把纸条的顶端和0刻度线对整齐。
生3:第三个同学的测量方法是正确的,0刻度对齐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边对着可刻度几就是几厘米,对齐5就是5厘米。
生4-6:
他的测量方法不对,应该对齐尺子的0刻度线,他没有对整齐,这样测量出来结果不对。
我觉得他的结果是对的,我数了总共有5个1厘米,合起来就是5厘米。
这样测量也可以,从刻度0数到刻度5是5厘米,从刻度1数到刻度6也是5厘米,所以这样测量也正确。
活动四: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测量课堂上不同物品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并互相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操作、讨论,让学生掌握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小结
同学们可真擅长思考,在测量时有两种方式:一是可以将物体的左端对齐直尺0刻度线,右边对齐几就是几厘米;二是也可以把物体对齐其他刻度,比如2,再看右端对着几,数一数中间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总结反思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谈谈学习收获。
课后活动:回家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并通过课后活动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1厘米(cm)
测量时要注意:
一对齐,即尺子要对齐测量的物体;
二找”0”,找到0刻度线,与测量物体的始端对整齐;
三标注,在刻度1的位置标注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探究和活动为主,通过观察、对比、操作、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认识厘米和掌握用厘米测量长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氛围浓厚。但课堂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部分学生对直尺的使用还不太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