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观察物体(一)》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观察物体(一)》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的重要内容。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观察物体” 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课程标准》 在“内容要求”中提出:“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涵盖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静态物体观察,教材以观察茶壶为例,呈现四个同学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场景。通过对小华、小红、小军、小丽各自观察视角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同一个物体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样子不同。如小华能看到壶嘴但看不到壶把,小红能看到壶把却看不到壶嘴,小军和小丽虽都能看到壶嘴和壶把,但样子存在差异,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和观察能力。第二个层面是动态物体观察,教材借助动车组进站和出站的照片,引导学生根据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变化判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动车组进站时,先拍到离得远的画面,后拍到离得近的画面;出站时反之。这不仅加深学生对物体距离与观察画面关系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观察物体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前学生已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以及上、下、前、后等位置关系,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物体空间位置和形状的认识,为后续学习从多个角度观察复杂几何体,如在四年级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几何组合体等内容奠定基础。(三)学生认知情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物体有一定的直观感知,并且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同时也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这为他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奠定了初步基础。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对直观、具体的事物兴趣浓厚。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简单操作获取信息,但抽象概括能力较弱,在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系统知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二、单元目标拟定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和几何体所看到的形状;能根据物体运动过程中距离的变化,判断相关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2.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过程,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2.理解物体运动过程中距离变化与观察画面的关系,能判断照片拍摄顺序。(二)教学重难点1.准确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尤其是相对位置的观察。2.在动态情境中,灵活运用物体距离与观察画面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感知并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空间观念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是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选取生活中常见的茶壶、动车组等作为观察对象,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轻松学习观察物体的知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连一连、想一想、做一做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中,逐步理解和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规律,避免了单纯的理论讲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3.从静态的物体观察到动态的物体观察,从简单的判断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到根据物体运动判断照片拍摄顺序,教材的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提升观察能力和思维水平。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单元数量 7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图形与几何 观察物体(一)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1观察运动的物体 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7.1《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目标: 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从自己不同的方向所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学生经历了实物观察后,能总结出物体的特点,分辨出物体是从什么角度看到的。 任务一:观察探究 → 任务二:解决问题 → 任务三:总结归纳,深化理解 → 1.能准确的说出从不同的方向所看到茶壶的样子。 2.能利用前面分析得出的结果,完成连一连。 3.能根据前面的观察与交流自主回顾和总结,说说自己的发现。7.2《观察立体图形》 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照片,理解物体运动过程中因距离变化导致观察画面的不同,能正确判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 任务一:观察探究 → 任务二:试一试 → 1.能找到画面的不同之处,并能正确判断动车组进站照片的拍摄顺序。 2.能正确判断动车组出站照片的拍摄顺序,并能找出判断照片拍摄顺序的方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2 观察运动的物体》教学设计课题 观察运动的物体 单元 第七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教材分析 例2主要教学观察运动的物体。教材以动车组进站、出站为情境,呈现了两组照片。进站照片展示了动车组从远到近的过程,出站照片则展示了动车组从近到远的过程。这种动态的生活场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对于进站照片,教材先提出“哪一张照片是最先拍的?哪一张照片是最后拍的?”的问题,通过小精灵的提示,引导学生从动车组与拍摄者距离远近的角度思考照片拍摄顺序。“试一试” 环节则让学生对出站照片进行编号,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进一步巩固所学。整个内容通过对照片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物体,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照片,理解物体运动过程中因距离变化导致观察画面的不同,能正确判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2.学习内容分析:之前学生已学习从不同静态位置(如前、后、左、右 )观察简单物体,像观察茶壶,了解到同一物体从不同位置看到样子不同。本节课观察动车组进站出站照片,是在上述基础上,从物体运动导致观察距离变化的动态角度深入,进一步理解观察与位置的关系。同时,本节课通过动车组进站出站这种相对简单的动态场景,让学生掌握依据物体运动距离判断观察画面变化的方法,为后续学习复杂动态观察积累经验。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在观察、推理等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物体运动过程并分析其特征的过程,体会从动态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习惯。重点 理解动车组进站、出站过程中,由于距离观察者远近变化而产生的画面差异,能够准确判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难点 在动态情境中,建立起物体运动距离与观察画面之间的逻辑联系,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1)下面是谁看到的?连一连。填一填。 2.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大家都去过火车站吧?课件出示:师:在火车站,我们能看到一列列帅气的动车组进进出出。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当动车组进站或出站的时候,如果我们用相机拍照,不同时间拍到的照片会有什么不一样呢?就像明明拍摄了一些动车组进站和出站的照片。课件出示:师:这些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呢?这背后藏着和我们观察物体有关的小秘密哦!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这趟 “观察动车组照片之旅”,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以学生熟悉的火车站场景引入,提到动车组进进出出,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 ,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觉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对后续内容产生亲近感与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 任务一:观察探究师:大家先整体瞧瞧这三张照片,说一说第一眼看上去,它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课件出示:一列动车组进站时,明明拍摄了下面三张照片。师:为什么照片中动车组看起来不一样呢?想一想,在生活中,当一个东西离我们远和离我们近的时候,我们看到它的样子会有什么不同呢?师:那对于这几张动车组的照片,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道理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因为动车组在进站过程中,离拍摄的明明距离在不断变化。距离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距离近的时候,看起来大。那根据这个道理,大家想想哪一张照片是最先拍的?哪一张是最后拍的?你是怎样想的?和同学交流。师:大家有结论了吗?谁来说说? 学生1:动车组在照片中的大小不一样。学生2动车组的位置也不一样。……学生:远处的东西看起来小,近处的东西看起来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说。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后,同桌间交流想法。学生1:先拍到的动车组离得远,后拍到的动车组离得近。学生2:第三张照片中动车组最远,是最先拍的。学生3:第一张照片中动车组进站了,离得最近,是最后拍的。 通过展示动车组进站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因拍摄时间不同导致的画面变化。此环节旨在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续深入分析物体距离与观察画面的关系奠定基础。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物体距离远近与观察样子的关系,再组织小组讨论动车组进站照片的拍摄顺序,理解物体运动过程中因距离变化导致观察画面的不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任务二:试一试师:小朋友们,刚才咱们弄清楚了动车组进站照片的拍摄顺序。现在,这列动车组出站啦,明明又拍了三张照片。课件出示:这列动车组出站时,明明又拍摄了下面三张照片。你能按时间顺序给这三张照片编号吗?师:动车组出和进站时的运动方向相反,大家能不能用刚才分析进站照片的方法,按时间顺序给这三张照片编号呢?编好之后,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编号。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然后提问:你们是怎么编号的?展示: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师:小朋友们,咱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是怎么判断这些照片拍摄顺序的呀?师:我们在判断照片时间顺序时,需根据动车组与拍摄者距离由远到近(进站 )或由近到远(出站 )的变化,结合照片中动车组的大小、位置等特征来判断。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编号,然后与同伴交流。学生展示反馈。学生1:编号1的照片里,动车组在画面里看起来比较大,因为这个时候动车组刚刚要出站,离明明还很近呢。学生2:编号2的照片里,动车组在画面里显得小了一些,那是因为它在不断地远离明明,离得远了,在照片里看起来就变小啦。学生3:编号3的照片里,动车组在画面里最小,因为它已经离明明很远很远了。学生1:当物体靠近我们时,拍摄的照片中物体看起来越来越大。学生2:当物体远离我们时,照片中物体看起来越来越小。 让学生自主尝试将分析进站照片的方法应用到出站照片编号中,同桌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全班交流进一步强化了方法的应用,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回顾整个分析过程,提炼判断照片拍摄先后顺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这有助于学生梳理思路,明确判断要点,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提升知识应用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课堂练习 1.按时间顺序给每组三幅图编号,再分别讲一个故事。(1)小红过马路等红灯时,一辆汽车从她面前驶过。(2)明明从滑梯上往下滑。(3)两辆汽车相遇后继续行驶。2.如果转盘上的飞机模型慢慢向右转动,你能按时间顺序给下面三幅图编号吗?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说说。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板书 观察运动的物体进站——由远到近 出站——由近到远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1.小华站在桥上,看见一只小船从远处划来。按时间顺序给下面的3幅图编号。2.不马虎沿小路向果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按时间顺序给下面的2幅图编号。选做题:1.观察下面三张照片,然后回答问题。这三张照片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排列是( )、 ( ) 、 ( ) ,其中( )号照片应该是在树下拍摄的。2.一辆轿车从摄影师面前开过,摄影师拍摄了如图三幅照片。请你在○里标出摄影师的拍摄顺序。【综合实践类作业】在家长陪同下,前往附近的公交站,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一组照片(至少三张 ),将拍摄的照片打印出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标注序号。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苏教版新版一下7.2《观察运动的物体》(教案).doc 苏教版新版一下《观察物体(一)》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