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0 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100 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与运算”主题,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 20 以内数的基础上,继续学
习 100 以内的数。本单元主要包括 100 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关系(数的顺序、大小比较)、简单的计算,以及数学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四个部分。 “计数单位”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数就是计数单位及其个数的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遵循十进制和位值制的计数原理——数位上的数表示计数单位的个数,该数字代表的实际大小就是它的位值。
一、学生前测分析
在学习“100 以内数的认识”之前,已经学习“20 以内数的认识”,经历了按照物体个数一个一个地数的过程,遇到更大的数也能数;能借助工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计算中能结合小棒说清楚计算的道理。课前,我们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前测,调研题目如下。
【题 1】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数实物 38 根小棒)
前测目标:了解学生数实物(小棒)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拐弯数、手口一致)以及有哪些不同的数数方法。
前测分析:学生大部分还是按照 1 个 1 个数的方法进行,能够 10 根捆一捆数的学生很少。
【题 2】比一比: 26 29
画一画:(你是怎么样比大小的?) 前测目标:了解学生对比较大小的方法和经验。
前测分析:100%学生能够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但在画一画说明自己比较大小的思路时,有 42%的学生使用图形的数量进行比较,38%的学生使用小棒图表达两个数量的大小关系,15%的学生画计数器表达,约 5%的学生空着,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题 3】算一算:30-10=
画一画:(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前测目标:了解学生对计算道理的解释是否能迁移。
前测分析:94%的学生能计算出 30-10 的结果,但是在解释怎么算的过程中,只有大约 65%的学生能表达清楚是怎么算出来的。
结论: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技能能通过之前的学习经验进行迁移推理, 但是在“说理”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使用学习工具进,比如:比大小、计算的时候可以使 用小棒图或者计数器;再比如:数数的方法单一且没有结构化,十个十个数的经验没较弱,没有体会到用计数单位十数的优越性学生。需要在实际教学前要进行相关数数方法的补救,另外对估数是需要方法指导的,要多次在数之前设计估的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估的意识 和方法。
二、单元整体设计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 20 以内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100 以内的数,内容主要
包括 100 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关系(数的顺序、大小比较)、简单的计算,以及数学活动“摆一摆,想一想”。本单元延续了“11~20 的认识”的编排思路,凸显了认数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从后继数的角度认识数,即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 “添 1”得到的;二是从计数单位的角度认识数,进一步突出计数单位“一”“十”,让学生体会写数的本质是按照一定的位置写出不同计数单位的个数。教材以十进制、位值制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数的认识和计算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数的认识和计算都是对计数单位进行的相应操作。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发展推理意识。
本单元的整体结构如下图。
在遵循教材整体编排思路的前提下,我们对本单元进行了如下课时划分(详见下图)。
本单元教学将 “计数单位” 贯穿始终,教材首先安排了无结构性的“熊猫纽扣图”,让学生先估一估纽扣的数量,给学生以直观的量的冲击,感受 100 这个数的多少。然后利用直观的学具小棒、小方块来进行数数活动。在数数的过程中,逐步将这些学具结构化: 10 根一捆、10 个一列。这样结构化的学具能使学生一眼看出小棒(或方块)的数量,从而体会和感悟十进制。接着利用结构化的学具——计数器。在计数器中,珠子的数量相同,但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基于课标、教材及学情的分析,进行以下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一)确定核心问题
本单元以“计数单位 ”为核心概念,核心问题确定为 “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100 有多大?”“如何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以及“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小方块、计数器等学具表示相等的数量,通过 10 个捆一捆,10 个排一列等多种方式,在数数的过程中反复经历“10 个一是 1 个十”,从而理解“满十进 1”的十进制,在理解了十进制的基础上,出示计数器,让学生从珠子所在位置的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同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丰富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位值制。在理解 100以内数的意义的基础之上,在后续数的顺序、比大小、简单加减法的学习中,不断巩固数位及计数单位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其本质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比大小(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递减),从而体会数与运算的一致性。
(二)单元学习目标
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等活动,能正确数出 100 以内的物体个数,
能说出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正确读、写 100 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个位、十位和百位的意义,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的概念,培养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通过多角度探究百数表中隐藏的数的排列规律的活动,加强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理解,感受数的结构,熟悉数的顺序,加深对数的关系的理解,在发现、表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初步的推理意识。
通过估一估的活动感悟数的相对大小,知道 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借助数线直观地描述数与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并利用“大得多”“大一些”“小得多”“小一些”程度性词语来表达这种相对关系,培养数感和推理意识。
能正确计算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从数的组成与计数单位的角度理解运算的道理,体会数的概念与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
(三)单元评价目标
序号 知识点 课时 素养表现 认知能力 幼小衔接
素养 1:数感 素养 2:符号意识 素养 3:推理意识 素养 4:运算能力 知道 理解 掌握 应用 衔接点 具体表现
1 数数、数的组成 1 能正确数出 10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用 100 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 学习能力 能从具体情境中数数,尝试不同的数数方法数物体。
学习兴趣 愿意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
乐学好问 能在数的过程中能提出问题。
2 数的读写 1 能根据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的个数正确读、写数,知道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 √ 学习能力 能用数表达生活中物体的数量。
3 认识 100 1 能用计数单位“一”和“十”“百”进行结构化数数。 能理解同一个数字写在不同位置上表示的含义不同。 √ √ 学习能力 能借助数数经验探究新的计数单位“百”。
乐学好问 能在数的过程中能提出问题。
序号 知识点 课时 素养表现 认知能力 幼小衔接
素养 1:数感 素养 2:符号意识 素养 3:推理意识 素养 4:运算能力 知道 理解 掌握 应用 衔接点 具体表现
4 数的顺序 1 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百数表,从观察中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类比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总结规 律,进一步发展推理 。 √ 学习能力 能借助百数表进行规律的探究。
学习习惯 能全面、有序地观察。
5 比大小、描述数的大小 2 能借助计数器、数线等工具,用计数单位的个数多少正确地比较数的大 小。 能借助数线,用“大得多”“大一些” “小得多”“小一些”程度性词语描述数之间的关系,知道程度性词语的相对性。 √ √ 学习能力 能借助工具探究 10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学习兴趣 愿意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
6 简单的加、减法 1 能准确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并知道其算理。 √ 学习能力 能借助工具探究计算的原理。
乐学好问 能对数量的感知、关系提出问题。
序号 知识点 课时 素养表现 认知能力 幼小衔接
素养 1:数感 素养 2:符号意识 素养 3:推理意识 素养 4:运算能力 知道 理解 掌握 应用 衔接点 具体表现
7 摆一摆想一想 1 能用一定数量圆片正在数位表上表示不同的数,结合百数表发现摆出的各个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在数位表上移动圆片,有序思考,发现规律。 √ 学习能力 能借助活动工具进行探究。
学习兴趣 愿意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
8 整理和复习 1 能通过游戏感悟计数单位在认数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掌握有关 100 以内数的认识。 能通过游戏熟练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 法。 √ √ 学习能力 能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单元教学安排(课时安排)
课时 课题 知识点 教材例题 学习活动 课时目标
1 数数、数的组成 感 受 “十”在计数 中 的 作用。 掌 握 数的组成,感悟 数 的 顺 序。 P24 活动一:扣子有几颗?活动二:数数游戏 活动三:我会运用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能正确数出 100 以内的物体个数,能说出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感受“十”在计数中的作用。 借助数数工具小棒或小方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十”在数数中的作用。在数数过程中突出一一对应,帮助学生突破“拐弯数”的难点,培养初步的数感。 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数数的兴趣,愿意用数 进行表达和交流。
2 数的读写 100 以内数的读写及各数的含义。 P26 活动一:怎样整理才好数?活动二:我会表示数数结果活动三:我会运用 在数“每种颜色纽扣各有多少粒”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 100 以内的数,知道“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进一步感悟位值制思想,发展数感。 在怎样表示数的结果活动中,能用小棒、计数器等不同方式表示数数的结果,知道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开始的,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 100 以内的 数,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
课时 课题 知识点 教材例题 学习活动 课时目标
3 认识 100 新的数 位“百”的产生。 感知 10 个十是 1 个百。 P28 活动一:玩一玩 说一说活动二:数一数 拨一拨活动三:找一找 想一想活动四:生活中的 100 通过数扣子、小方块、捆小棒、拨珠子等活动,感受产生计数单位“百”的必要性,体会“十”和“百”的十进关系,直观理解十进制。 通过拨珠子、写数等活动,认识百位,能够说清楚不同数位上数的含义,理解位值制,进一步体会位值制的作用,初步形成的符号意识。
4 玩 转 百数表(数的顺序) 探 索 百 数表 的 排 列规律。 P32 活动一:复原百数表,发现规律 活动二:玩转百数表,运用规律 通过“复原百数表”的活动,了解 100 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感悟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数的概念,初步形成数感。 通过“补补数”的游戏,能从多角度探索百数表中隐含的排列规律,再整体感知 100 以内数的排列规律,初步形成推理意识和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学的规律美,体会发现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课时 课题 知识点 教材例题 学习活动 课时目标
5 比大小 用数的组成和数的顺序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 P33 活动一:男女 PK 活动二:同桌 PK 通过“比比谁抽的大”数学游戏,探索两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位数的大小,感悟数之间大小关系,形成数感。 借助计数工具(小棒、计数器等),能利用数的组成理解两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知道大小的比较是相同数位上数的在小比较,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
6 描 述 数的 大 小关系 数序。 用 程 度性 词 语 来描 述 数 与数 之 间 的大小关系。 P34 活动一:认识数线 活动二:描述大小关系活动三:我会运用 借助数轴,能在数轴上找到数所在的位置,并借助数轴直观理解大小关系,会用对应的关系式表达出比较结果,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发展数感。 通过观察数轴上数与数之间的距离,理解并掌握了数与数之间相差多少的规律,会用“大得多”、“大一些”、 “小得多”、“小一些”等程度性词语来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推理意识。
课时 课题 知识点 教材例题 学习活动 课时目标
7 简 单 的加、减法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 一位数及 相应减法 的算理和 算法。 P37 活动一: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活动二:探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活动三:我会运用 借助计数器,利用数的组成,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道理,掌握算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经历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过程,感悟数的认识与运算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运算的一致性。
8 摆一摆,想一想 数位不同,数值不同。 P38 活动一:我会思考活动二:我会探究活动三:我会运用 通过在数位表上摆圆片的活动,加深学生对 100 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通过探究圆片个数与摆出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生初步形成推理意识。 通过摆圆片的活动,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在合作交流中养成倾听习惯和有条理地表达想法的意识。
课时 课题 知识点 教材例题 学习活动 课时目标
9 整 理 和复习 整理知识。 感受知识间的联 系。 P39-41 第一关:抽牌大第二关:大小 PK 第三关:完善知识图 通过抽牌游戏等活动,感悟计数单位在认数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掌握有关 100 以内数的认识,学会理清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数感和运算能力。 在整理和复习 100 以内数的认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感 受知识间的联系,感悟数与运算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