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教材通过《10的认识》与《10的再认识》两课时,系统构建学生对 “10” 的认知体系。前者引导学生初步掌握10的概念、数序位置、相邻数关系及组成;后者则聚焦10作为计数单位的重要性,渗透十进制和位值制的思想,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
教材借助多样化的情境与教具(如小棒、计数器),强化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关联认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逐步理解:不同数位对应着不同的计数单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因其位置而被赋予特定的数值意义。这种对数字位值意义的深入感知,让十进制计数法的本质 “以十为基,按位赋值”变得具体可感,也为后续数概念的拓展以及数的运算奠定思维根基。
教学目标
1. 在现实情境中,体会10个一组计数的优越性。
2. 经历捆小棒、拨珠子等活动,知道10个一是1个十,认识个位和十位,理解十位上的“1”所代表的“1个十”的含义。
3. 感受10与生活的联系,优化计数的策略与方法应用,尝试使用多个计数单位(如“个”“十”等)进行联合计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难点:同一个数字写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的含义不同。
教学过程
(一)唤醒旧知,点燃探究之火
师:(神秘兮兮地掏出数字卡片)小朋友们,今天数字王国的小精灵“10”偷偷溜到我们教室啦!关于10,你都知道了什么?你还想了解关于10的哪些知识?
师:这个调皮的小精灵还有很多魔法呢,接下来,我们就和它一起揭秘更多新玩法!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式提问唤醒学生对《10 的认识》的旧知,衔接新旧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探究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明确学习方向,产生“再认识”需求。
(二)亲历过程,搭建新知之基
1. 数数感知:“十”组计数的优势体验
出示主题图
活动一:小朋友,请仔细地圈一圈、数一数,图里有几人?并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1个1个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先圈出10个再数1个等数法。
师:小朋友们数数的方法可真多,比一比,你认为哪种方法又快又清楚?
生1:10个一圈,最快。
生2:确实,一圈10个,再多1,让我们一下子就看出是11人。
师:先数出10个一组的方法真是方便又清楚呢!(副板书:方便、清楚)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 “圈一圈、数一数” 的具体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多样化数数方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数法,在交流中发现“10个一组”的便捷性,初步建立“以十为组”的计数意识,为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奠定经验基础。
2. 操作理解:“一”“十”转化的规律建构
活动二:请用小棒数出10,并摆在桌子上,看谁又对又快。
学生汇报:
生1:一根一根地摆出10个一。
生2:10根一捆摆出1个十。
师:谁看懂他俩的方法了?来说一说。
生3:第一个同学就是按照我们原来的方法数的,不够快;但是第二个同学用到10个1组的方法,一下子数出了10根。
生4:其实只要把第一个同学的10根捆成一捆,就是第二个同学的方法。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这一捆是10个一根变出来的,就是10根。
师:接下来,我们先来按照第一位同学的方法数一数:1个一根、2个一根、3个一根、……9个一根,再添一根呢?10个一根。仔细看,(捆成一捆),变成了1个十。(与学生作品对比)一样吗?
师:接下来,请你来当魔法师,老师一喊321,我们就一起变出1个十。
小结:回想一下,刚才捆小棒的过程,我们把10个一根捆成了1捆,也就是1个十。所以,10个一就是1个十(板贴)。
师: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哦,和你的同桌再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 “摆小棒—捆小棒” 的直观操作,让学生亲历 “10个一” 到 “1个十” 的转化过程。教师借助动态演示与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10个一是1个十” 的计数规律,以此将抽象的计数单位关系转化为可操作、可观察的具体经验。
3. 探究本质:位值计数的初步认知
(1)计数器上,体悟数位意义
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个数学学习的宝贝——计数器。谁能把10根小棒组成1个十的过程,在计数器上也表示出来呢?
学生先独立操作,再展示。
师:刚才我们是用10根小棒捆成1捆,变成了1个十。现在呢?这10个一颗珠子可以打包在一起,变成了这一颗。想一想,这颗珠子表示什么?
生:1个十。
师: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这是1个十,它所在的位置就是十位(计数器上写“十位”)。
想一想:十位上1颗珠子表示?2颗珠子表示?4颗呢?看来,十位上有几颗珠子就表示——几个十。
师:刚才1个一颗1个一颗地数的位置,就是个位(计数器上写“个位”),个位的1颗就表示?2颗呢?7颗呢?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看来,不同数位的珠子藏着不同的“小秘密”,个位管“一个一个”,十位管“十个十个”,它们分工合作,就能帮我们认识更多更大的数啦!
【设计意图】借助计数器这一半抽象学具,衔接小棒操作的具体经验与数位概念的抽象理解。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 “10个一转化为1个十”,引导学生观察个位与十位的位置区别及珠子表征差异,直观感知 “个位满10向十位进一” 的计数规则,初步感受数位的作用。
(2)对比勾连,理解计数单位
师:谁能看着现在的计数器写数?
学生写“1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计数器上拨的是1个十,所以写10。
师:谁明白他的意思?那么,这里的“1”表示什么意思?
生:1表示1个十。
师:十位上只有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我们就在十位上写1。
师:“0”表示什么?
生:个位上没有珠子。
师:是啊,个位没有珠子,表示0个一,我们就在个位上写0占位(板书:占位)。
师:如果个位也有一颗珠子,这个数就变成了?
生:11。
师:这两个“1”一样吗?
生:不一样,十位的1表示1个十,个位的1表示1个。
小结:是呀,同样是一颗珠子放在十位上就表示1个十,放在个位上就表示1个一。这让老师想起了古人计数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视频一探究竟吧!(播放视频)。
师:仔细观察,古人用石头计数的方法里,大石块和小石子分别是我们小棒图、计数器上的哪一部分呢?
小结:无论是大石块、一捆一捆的小棒,还是十位上的珠子,它们都表示几个十;小石子、1根1根的小棒、个位上的珠子,都表示几个一。
【设计意图】通过 “10” 的拨珠活动与书写,让学生直观理解十位 “1” 表示 1 个十,个位 “0” 表示 0 个一及0的占位作用;通过观看古人计数视频,串联实物(石块、小棒)、模型(计数器)与数字符号的表征关联,帮助学生建立 “数位—计数单位— 位值” 的对应关系。
(3)数轴之上,初悟位值原理
师:老师把大家学过的0~10放在了这把数字尺上,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仔细观察,10和0~9这些数有什么不同?
生1:0~9是一个数字表示的。
生2:10是由1和0组成的。
师:那11、12等这些数呢?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你们真厉害,确实如大家所言,由一个数字组成的数是一位数;两个数字组成的数是两位数,10就是最小的两位数呢!
【设计意图】通过数字尺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10由两个数字组成的特点,初步感知位值制下有限数字(0~9)通过数位组合可表示无限数值的简洁性。
(三)巩固练习,融汇计数之法
1. 分享:说一说,生活中“10个为一组”的现象。
2. 游戏:圈一圈,快速圈出指定数量的鸡蛋。
3. 实践:画一画,并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数。
【设计意图】练习环节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生活实例强化 “10 个一组” 计数的优越性认知;圈蛋游戏以任务驱动优化计数策略,夯实 “10 个一组成 1 个十” 的转化理解,感受十几的结构特征;“画一画” 活动借助直观表征,表达、对比计数单位,深化位值概念。
(四)交流总结,内化认知之果
师:今天和小精灵“10”玩得开心吗?谁能说说,你学会了它的哪些新魔法?是捆小棒的“合体术”,还是计数器的“搬家游戏”?(学生分享)把今天的本领牢牢记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生活化语言回顾“10”作为计数单位的核心认知,在分享中梳理零散经验。借助可重复观看的数字化资源,以动态化、趣味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将课堂收获转化为清晰的思维表象,满足不同学生的内化需求,巩固“数位—计数单位”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