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简介

《输送血液的泵 —— 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题
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 —— 心脏(第二课时)
二、设计理念
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秉持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生命观念,借助模型建构、情景模拟、小组合作等多样化教学活动,将抽象的血液循环路径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内容,助力学生理解。依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分层任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使学生深入领会心脏作为泵的工作原理以及血液循环的重要意义,进而树立关注心血管健康的责任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它以第一课时 “心脏结构” 为基础,着重阐释血液循环的路径(体循环和肺循环)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教材借助 “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 等板块,引导学生把握血液循环的整体性和规律性,为后续 “输血与血型” 的学习筑牢根基。尽管教材内容逻辑严谨,但血液循环路径较为复杂,学生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需要借助模型、动画等教学手段突破这一难点。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对心脏结构(四腔、瓣膜、血管连接)有所掌握,然而他们对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缺乏直观认知,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阶段。学生好奇心旺盛,适宜通过角色扮演、模型制作等体验式活动来理解循环路径。并且,学生具备一定的小组合作基础,能够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流程图绘制、情景模拟等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科学思维 1. 精准阐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深入分析血液成分变化的原因(如动脉血与静脉血转换的具体机制)。2. 构建 “心脏结构→血液循环功能→健康生活” 的逻辑链条,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究实践 1. 通过参与模拟 “红细胞的旅行” 角色扮演活动,以及小组合作绘制循环流程图,提升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生命观念 1. 深刻理解血液循环是心脏与血管协同工作的有机整体,认同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系统协调统一” 的生物学理念。2. 充分认识血液循环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意义。
态度责任 1. 高度关注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养成合理饮食(如控制盐、脂肪摄入)、适度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健康生活习惯。2. 牢固树立爱护心脏、维护血液循环系统健康的责任意识。
六、教学重点
清晰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具体路径,以及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情况。
准确理解血液循环中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熟练掌握两者的转换原理。
七、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血液循环的双向路径,即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的运行机制。
透彻分析心脏收缩与舒张如何推动血液在循环系统中定向流动。
八、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采用模型演示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教学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4 人一组),同时兼顾学生的自主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分工协作。
教学媒体:
多媒体:运用血液循环 3D 动画,生动展示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播放临床案例视频(如高血压对循环系统的具体影响,包括血管压力变化、心脏负荷加重等)。
模型与教具:利用心脏与血管连接模型,直观呈现心脏与血管的连接关系;准备红蓝气球(模拟动脉血与静脉血),帮助学生区分血液类型。
实验材料:提供心率测量记录表,让学生记录运动前后的心率变化;准备彩色卡纸(用于绘制循环流程图)。
教学时间:1 课时(45 分钟)
九、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5 分钟) 1. 播放精心制作的动画《红细胞的奇妙之旅》,该动画详细展示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管回到右心房的全过程,提问:“红细胞携带的氧气是如何精准到达组织细胞的?它又是怎样将二氧化碳带回肺的?” 1. 认真观看动画,结合第一课时所学心脏结构知识,大胆猜想血液循环路径,如 “红细胞可能先从心脏流入动脉,再分散到全身各处”。 通过动画创设生动的真实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路径的探究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新课展开一:血液循环路径探秘(15 分钟) 1. 运用心脏与血管连接模型,详细标注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和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的路径,多次强调 “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 这一重要知识点,并结合模型讲解血液在不同部位的流动方向。2. 开展角色扮演 —— 红细胞的旅行活动: - 为学生发放 “红细胞身份卡”,卡片上清晰标注起点、经过的血管、血液成分变化等信息。 - 组织学生分组模拟体循环或肺循环路径,要求学生用生动的动作和语言描述 “旅行过程”(例如:“我是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沿着主动脉快速前进,到小肠毛细血管时,把携带的氧气送给周围的细胞,同时带走它们产生的二氧化碳,此时我就从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量少的静脉血,然后经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3. 提出思辨问题:“为什么体循环是从‘左心室→右心房’,肺循环是从‘右心室→左心房’?动脉中一定流动脉血吗?” 引导学生对比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概念(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并结合模型进行分析。 1. 仔细观察模型,跟随教师讲解在课本上认真标注循环路径,明确区分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起点、终点,以及各自经过的主要血管。2. 小组内积极合作设计 “旅行台词”,在角色扮演时通过举起红气球表示携带氧气(动脉血状态),释放氧气后换成蓝气球(静脉血状态),突出血液成分变化,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点评路径是否准确。3. 结合模型深入分析,总结得出:“体循环将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肺循环将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肺动脉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流的是动脉血” 的结论,纠正 “动脉一定流动脉血” 的错误认知。 通过模型演示为学生建立直观认知,角色扮演将抽象的血液循环路径具象化,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记忆效果;思辨提问帮助学生突破认知误区,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新课展开二:血液循环功能与健康(20 分钟) 1. 组织小组合作 —— 流程图绘制活动: - 为每个小组发放彩色卡纸,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绘制 “血液循环示意图”,在图中清晰标注心脏四腔、主要血管、血液成分变化(用红蓝颜色区分动静脉血)。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带有部分标注的模板,降低绘制难度;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富有创意的流程图。 - 在学生绘制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2. 开展情景模拟 —— 心脏泵血与循环协作活动: - 安排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模拟心脏收缩舒张(用挤压和放松气球的动作代表心室泵血,挤压气球表示心室收缩,放松气球表示心室舒张),另一人用箭头在纸上标注血液流动方向,引导学生理解 “心脏收缩推动血液进入动脉,舒张时心房血液流入心室” 的工作原理。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心脏出现问题,对血液循环会产生什么影响?”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案例(如冠心病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进行分析。 1. 小组内合理分工绘制流程图,成员之间互相检查路径标注是否准确、颜色区分是否正确,部分小组尝试用箭头动态展示血液流动方向,加深对血液循环过程的理解。2. 模拟操作时,两人边演示边解说:“心室收缩时,动脉瓣打开,血液流向动脉;心室舒张时,房室瓣打开,心房血液流入心室”。3. 积极参与讨论,结合教师提供的案例,认识到心脏健康对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如冠心病会影响心脏供血,进而影响全身血液循环。 通过流程图绘制帮助学生落实知识建构,模拟实验突破 “心脏如何推动循环” 这一动态理解难点;情景分析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强化 “结构与功能” 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健康责任意识。
课堂小结(5 分钟) 1. 引导学生共同绘制 “心脏结构→循环路径→血液变化→健康” 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随机抽取学生上台补充思维导图的关键点(如体循环起点、肺循环终点等)。2. 发放承诺书,引导学生在承诺书上书写与维护心血管健康相关的行动承诺,如 “每天坚持锻炼 30 分钟”“减少油炸食品的摄入” 等。 1. 全体学生参与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复述重点内容强化记忆:“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右心房,动脉血变静脉血;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左心房,静脉血变动脉血”。2. 认真思考并在承诺书上写下切实可行的健康行动承诺,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实际行动。 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承诺书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健康行动,落实态度责任素养。
十、板书设计
输送血液的泵 —— 心脏(第二课时)
(一)血液循环路径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动脉血→静脉血: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静脉血→动脉血: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二)
心脏是动力泵,瓣膜确保血液单向流动
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构成完整循环系统
(三)健康小贴士
低盐饮食
适度运动
避免久坐
定期体检
十一、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密切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模型模拟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详细记录小组讨论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表现(如能否准确分析动静脉血变化的原因)。
成果性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绘制的 “血液循环流程图”,重点关注路径的准确性和创意性,以此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反思
成功点:角色扮演和模型模拟等教学方法有效降低了抽象知识的难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在区分肺动脉 / 肺静脉的血液类型时,通过红蓝气球的直观展示,成功帮助学生突破了认知误区。
改进点:部分学生对 “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 的理解仍不够清晰,后续教学可增加动态动画演示两者的同步关系,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分层任务设计中,对于基础薄弱学生的流程图模板,可提供更清晰、详细的标注示例,给予他们更有效的支持。
延伸思考:后续教学可结合 “血型与输血” 的内容,设计 “模拟输血” 情景游戏,进一步强化血液循环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