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一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1.1.2 不等式的性质第1课时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核心基础,承接学生已学的“等式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为后续学习解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及实际应用(如优化问题)奠定理论支撑;不等式性质是初中阶段“代数推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索不等式的三个性质: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经历思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具备初步的代数推理能力,在生活中有“天平平衡”“数量比较”等直观经验.本节课学习难点和易错点有两个:一是符号混淆:容易忽略乘除负数时不等号方向的变化,错误迁移等式性质;二是抽象理解障碍:部分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数学语言表述感到抽象,可结合数轴可视化辅助.通过类比、猜测、探究、验证、归纳出不等式性质,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体会类比思想.2.能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3.通过对不等式的性质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难点:能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数学问题复习回顾问题:什么是不等式?答:用符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作不等式.问题: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答: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作不等式的解.问题: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 答: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问题:等式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不等式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吗?答:(1)交换不等式两边,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如果,那么.(2)不等关系可以传递:如果,,那么.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等式性质有哪些?答: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若,则;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若,则或.师:类比等式性质,猜想不等式是否也有类似性质?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关于等式的相关知识,带着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不等式的性质1问题:用“”或“”填空,并观察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总结其中的规律:(1), , , ;(2), , , .答:(1) , ,,,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师追问:换一些其他的数,结论还成立吗?把数换成式子,结论还成立吗?(学生自行验证,结论成立)师小结: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符号语言:如果 a>b,那么 a±c>b±c;如果 a<b,那么 a±c<b±c;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作答填空.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尝试去探索,并展开讨论,归纳出不等式性质1,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不等式的性质.经历思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二:探究不等式的性质2问题:用“”或“”填空,并观察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总结其中的规律:(1), , .(2), , .答:(1), .(2),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师:追问:换一些其他的正数,结论还成立吗?(成立,学生自行验证)师继续追问:如果不等式两边乘0,结果又如何呢?相等.师总结: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符号语言:如果, 那么(或.如果, 那么(或.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作答填空.然后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学生的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尝试去探索,并展开讨论,归纳出不等式性质2,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不等式的性质2.活动三:探究不等式的性质3问题:用“”或“”填空,并观察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总结其中的规律:(1), , .(2), , .答:(1) , ., .不等式两边乘 (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追问:换一些其他的负数,结论还成立吗?(学生自行验证,成立)师总结: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 (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符号语言:如果, 那么(或.如果, 那么(或.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作答填空,然后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学生的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尝试去探索,并展开讨论,归纳出不等式性质3,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不等式的性质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新知【教材例题】例 已知,比较下列两个式子的大小,并说明依据.(1)与; (2) 与.答:解:(1)因为, 所以 (不等式的性质1).(2)因为, 所以 (不等式的性质3).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教师点评,规范格式.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让学生加深对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并且能够简单运用.课堂练习1.已知,用 “”或 “”填空,并说明依据:(1) ; (2) ;(3) ; (4) ;(5) ; (6) .2.已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写出下列各式的取值范围:(1) ; (2) ; (3) ; (4) .答:(1)因为 ,,;(2) 因为 ,所以,所以;(3),,;(4)因为,所以,所以,所以.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作答,再随机选择学生回答.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培养应用意识,锻炼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限时训练】1.下列不等式变形正确的是( )A. 由,得 B. 由,得C. 由,得 D. 由,得答:D 2.若,则下列不等式不一定成立的是( )A. B. C. D.答:D 3.若m>n,且am<an,则a的取值应满足条件( )A.a>0 B.a<0 C.a=0 D.a≥0答:B 4.已知实数,满足,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B. C. D.答:C5.某公园规定:身高超过1.2米的儿童需购全价票(30元),身高不超过1.2米的儿童享半价票.若小明身高h米,妈妈带他和身高()米的表妹入园, 若小明需购全价票,表妹应购买什么票呢?用不等式性质说明.答:解:已知小明需购全价票,即 ;因为,所以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作答,再随机选择学生回答.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培养应用意识,锻炼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课堂总结师生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1.本节课你印象最深刻的知识点是什么?2.请你说一说不等式的性质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本节课通过对比“等式性质”引入新课,大部分学生能快速地理解不等式性质1、2,课堂提问反馈积极;然而,部分学生在应用不等式性质3时会忽略变号,需加强变式训练(如设计含负数系数的不等式变形题).在课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小组各成员合作十分配合,课堂作业完成较好,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有扎实的了解,且在具体题目中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但仍然会有小部分学生会在细节方面出错,尤其是符号转化方面容易出现问题.总之,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错很正常,做的题多了,就会知道自己容易在什么地方出错,改正即可,作为老师必须要有训练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