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不等式的性质 第1课时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2不等式的性质 第1课时 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十一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1.1.2 不等式的性质
第1课时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核心基础,承接学生已学的“等式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为后续学习解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及实际应用(如优化问题)奠定理论支撑;不等式性质是初中阶段“代数推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索不等式的三个性质: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经历思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具备初步的代数推理能力,在生活中有“天平平衡”“数量比较”等直观经验.
本节课学习难点和易错点有两个:一是符号混淆:容易忽略乘除负数时不等号方向的变化,错误迁移等式性质;二是抽象理解障碍:部分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数学语言表述感到抽象,可结合数轴可视化辅助.
通过类比、猜测、探究、验证、归纳出不等式性质,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体会类比思想.
2.能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通过对不等式的性质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难点:能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数学问题
复习回顾
问题:什么是不等式?
答:用符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作不等式.
问题: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答: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作不等式的解.
问题: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
答: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问题:等式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不等式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吗?
答:(1)交换不等式两边,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如果,那么.
(2)不等关系可以传递:如果,,那么.
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等式性质有哪些?
答: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若,则;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若,则或.
师:类比等式性质,猜想不等式是否也有类似性质?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关于等式的相关知识,带着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不等式的性质1
问题:用“”或“”填空,并观察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总结其中的规律:
(1), , , ;
(2), , , .
答:(1) , ,
,, .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师追问:换一些其他的数,结论还成立吗?把数换成式子,结论还成立吗?(学生自行验证,结论成立)
师小结: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
如果 a>b,那么 a±c>b±c;如果 a<b,那么 a±c<b±c;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作答填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尝试去探索,并展开讨论,归纳出不等式性质1,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不等式的性质.经历思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探究不等式的性质2
问题:用“”或“”填空,并观察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总结其中的规律:
(1), , .
(2), , .
答:(1), .
(2), .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师:追问:换一些其他的正数,结论还成立吗?(成立,学生自行验证)
师继续追问:如果不等式两边乘0,结果又如何呢?相等.
师总结: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
如果, 那么(或.
如果, 那么(或.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作答填空.然后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学生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尝试去探索,并展开讨论,归纳出不等式性质2,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不等式的性质2.
活动三:探究不等式的性质3
问题:用“”或“”填空,并观察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总结其中的规律:
(1), , .
(2), , .
答:(1) , .
, .
不等式两边乘 (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师追问:换一些其他的负数,结论还成立吗?(学生自行验证,成立)
师总结: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 (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符号语言:
如果, 那么(或.
如果, 那么(或.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作答填空,然后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学生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尝试去探索,并展开讨论,归纳出不等式性质3,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不等式的性质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新知
【教材例题】
例 已知,比较下列两个式子的大小,并说明依据.
(1)与;   (2) 与.
答:解:(1)因为, 所以 (不等式的性质1).
(2)因为, 所以 (不等式的性质3).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教师点评,规范格式.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让学生加深对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并且能够简单运用.
课堂练习
1.已知,用 “”或 “”填空,并说明依据:
(1) ; (2) ;
(3) ; (4) ;
(5) ; (6) .
2.已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写出下列各式的取值范围:
(1) ;   (2) ;   (3) ;   (4) .
答:(1)因为 ,,;
(2) 因为 ,所以,所以;
(3),,;
(4)因为,所以,所以,所以.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作答,再随机选择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培养应用意识,锻炼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限时训练】
1.下列不等式变形正确的是( )
A. 由,得 B. 由,得
C. 由,得 D. 由,得
答:D
2.若,则下列不等式不一定成立的是( )
A. B. C. D.
答:D
3.若m>n,且am<an,则a的取值应满足条件( )
A.a>0 B.a<0 C.a=0 D.a≥0
答:B
4.已知实数,满足,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C
5.某公园规定:身高超过1.2米的儿童需购全价票(30元),身高不超过1.2米的儿童享半价票.若小明身高h米,妈妈带他和身高()米的表妹入园, 若小明需购全价票,表妹应购买什么票呢?用不等式性质说明.
答:解:已知小明需购全价票,即 ;
因为,所以 .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作答,再随机选择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培养应用意识,锻炼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课堂总结
师生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1.本节课你印象最深刻的知识点是什么?
2.请你说一说不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通过对比“等式性质”引入新课,大部分学生能快速地理解不等式性质1、2,课堂提问反馈积极;然而,部分学生在应用不等式性质3时会忽略变号,需加强变式训练(如设计含负数系数的不等式变形题).
在课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小组各成员合作十分配合,课堂作业完成较好,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有扎实的了解,且在具体题目中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但仍然会有小部分学生会在细节方面出错,尤其是符号转化方面容易出现问题.
总之,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错很正常,做的题多了,就会知道自己容易在什么地方出错,改正即可,作为老师必须要有训练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