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综合实践 营养午餐》教学设计课题 营养午餐 单元 综合实践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教材分析 《营养午餐》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板块的教学内容。整课活动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了解每份菜肴的营养含量以及10岁儿童营养午餐的两个基本指标,这是本课能够有效进行的重要数据,是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和表达观点的依据。(2)根据已有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动手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菜肴。有条件的规划过程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3)根据学生搭配的午餐菜肴,对“全班同学最喜爱的6种搭配方案”进行评选,让学生运用相关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从统计表到条形统计图。(4)再根据统计情况,提出活动:找出“获取蛋白质最多的搭配”,感受简单的极值思想,即在若干个可行方案中,找出满足相应条件的极值方案。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能结合相关营养知识,根据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明确怎样的搭配才是合理的营养午餐,增长科学生活见识。运用简单的运算、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搭配营养午餐,获得搭配营养午餐的经验和方法,树立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发展数感和运算能力。2.学习内容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里对综合与实践有了一定体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再次以问题为载体,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设置了《营养午餐》这一综合实践课,同时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数学素养的目标。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经历真实的统计过程,生成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健康生活意识,促进科学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重点 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和实践能力。难点 根据科学分析的结果,合理安排菜肴搭配方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师: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饮食,老师相信同学们肯定都吃过很多美食。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每天中午走进食堂,看着丰富多样的菜肴,是不是都特别期待享用美味午餐?师:那么你最爱的一道菜是什么?师:能不能天天吃这一道菜?为什么?师:大家可别小瞧了这顿午餐,它不仅要好吃,还得讲究营养呢!对于咱们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从午餐里获取足够热量、合适脂肪和营养成分,才能活力满满地学习和玩耍。食堂的阿姨们根据咱们的身体需要正在为我们搭配午餐食谱,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但怎么搭配出既符合营养标准,又合大家口味的午餐呢?这就需要咱们一起开动脑筋,开启今天的 “营养午餐” 探索之旅啦!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学生点头。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说说。学生:不行,会吃腻,不够营养。 从学生每天都会经历的食堂就餐场景切入,提及学生熟悉的菜肴,能够迅速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强调午餐不仅要美味,还需注重营养,并且与10岁左右孩子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这打破了学生对午餐原有的认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而自然地引出“营养午餐”这一学习主题。讲授新课 任务一:明确研究问题,确定营养标准师:一份好的午餐,除了满足好吃的要求之外,营养均衡是很重要的。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三道菜作为午餐,你会选择哪几种菜呢?为什么?课件出示:师:荤素搭配就一定是营养午餐吗?师:营养午餐除了口感和喜好,也要考虑怎样吃得健康营养,满足身体的需要。课前已经让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家长交流,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食堂每种菜所含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课件出示:师:认真观察上表,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师:要想知道我们的午餐营养搭是否符合营养标准,我们得先明确营养标准。我们一起来看看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不低于”和“不超过”又是什么含义的?与同伴交流。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提问:谁来说说?师:其实,要判断选择的午餐搭配是否符合营养标准,不仅要明确营养标准,还要知道每种菜的营养含量。 学生1:我选择①号炸鸡排、③号香菇油菜、⑦号宫保鸡丁,因为我喜欢吃鸡肉,选择的菜有肉菜也有素菜,比较营养。学生2:我选择④号糖醋鱼块、⑤号家常豆腐、⑧号土豆炖牛肉,因为有鱼有肉有菜,既好吃又营养。……学生:不一定。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自由说说。学生自由读一读。同伴相互交流。学生1: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指的是要大于或等于2926千焦。学生2:脂肪不超过50克,指的是脂肪要小于或等于50克。 通过提问 “会选哪三道菜及原因”,激发学生兴趣与思考,自然过渡到对营养午餐标准的探讨。引导学生分享收获,再展示菜品营养信息表并提问,意在唤起学生已有认知,为后续配菜及判断营养是否达标奠定基础。展示营养专家关于儿童午餐热量和脂肪的标准后,引导学生理解 “不低于”“不超过” 含义,使学生清晰掌握判断午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的依据,为设计配菜方案提供准则。任务二:设计营养午餐搭配方案师:如果每份午餐由3种不同的菜肴搭配,根据学校今天提供的午餐品种,如果让你来配菜,你能搭配出多少种合格的午餐菜肴?小组合作开始尝试配菜,思考哪些组合能满足营养标准?课件出示——小组合作:(1)小组合作,搭配营养套餐。(2)分工明确,有人计算,有人记录,有人检验。(3)只写编号,不写菜名。(4)可以使用计算器。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师:下面我们请小组代表来汇报一下。和学生一起依据营养标准,对展示的方案逐一进行筛选,确定合格的午餐菜肴搭配方案,如:炸鸡排、西红柿鸡蛋、香菇油菜,热量一共是3064千焦大于2926千焦;脂肪一共是45g,小于50g,符合营养标准。(2)糖醋鱼块、家常豆腐、香菜冬瓜,热量一共是3696千焦大于2926千焦;脂肪一共是41g,小于50g,符合营养标准。……师:下面进入一分钟拉票环节!在全班搭配出的所有方案中,每人选出6种喜欢的方案。根据学生的投票情况选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6种搭配方案,完成表格配菜编号的填写。师:你最喜欢哪一种搭配方案?我们来统计一下人数。师报方案,学生分男、女生举手,师分别记录喜欢每种方案的总人数、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完善表格内容。课件出示:师:根据上面的统计表,老师绘制出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师: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你知道全班同学最喜欢哪3种搭配方案吗?师:那么哪一种方案所含的蛋白质最多?师:观察上面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还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师:根据统计表、统计图,我们能更清晰地呈现信息,更便捷地分析、比较各项数据。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各自的配菜思路和方案。学生分组汇报。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出6种喜欢的方案自主投票。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最受全班喜欢的3种搭配方案分别是1、2、3方案。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第5个方案所含的蛋白质最多。学生自由说说。 组织小组合作设计配菜方案,明确分工要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解决问题能力。小组汇报后,依据标准筛选方案,加深学生对营养标准的运用理解。拉票及统计环节,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为后续数据统计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关于喜欢方案、蛋白质含量及其他数学信息等问题,让学生体会利用统计表和统计图呈现、分析数据的优势,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与思维能力,巩固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与应用。课堂练习 1.下面是食堂设计的三种套餐的搭配,它们符合营养标准吗?请你算一算,填一填。 2.如果让你来搭配,你能搭配出符合标准的套餐吗?请你列出两种套餐。(每种套餐三种菜)3.根据上一题提供的菜,芳芳同学调查了本年级同学最喜爱的4种套餐,如下表所示。哪一种套餐所含的脂肪量最多?对于班上偏胖的同学,你有什么建议?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说说。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板书 营养午餐 营养标准:热量≥2926千焦 脂肪≤50g 营养午餐 → 明确营养标准 知道每种菜的营养含量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1.选一选。营养专家建议: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顿午餐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 50g。(1)“热量应不低于 2926 千焦”中“不低于”的意思是( )。 A.不能超过 B.等于或超过 C.必须超过 (2)“脂肪应不超过50g”中“不超过”的意思是( )。 A.等于或小于 B.必须大于 C.必须小于2.根据下面选择的菜,计算相应的热量和脂肪含量,并与营养标准比较。 选做题:1.请你从营养学的角度选择一份菜谱( )。 A.炸鸡排 鸡蛋西红柿 香菇油菜 B.猪肉粉条 家常豆腐 青菜冬瓜 C.辣子鸡丁 土豆炖牛肉 韭菜豆芽2.了解一下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综合实践类作业】 调查家庭成员的饮食喜好和营养需求,尝试为家人设计一周的营养食谱,并与家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营养午餐》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营养午餐》单元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二学段中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独立思考问题,主动与他人交流,加深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关联的理解;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应用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的价值。”(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营养午餐” 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 ,以学生熟悉的午餐搭配为情境,融合数学、营养健康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分析菜品营养成分(热量、脂肪、蛋白质含量 ),依据营养标准(如 10 岁左右儿童午餐热量不低于 2926 千焦、脂肪不超过 50g )进行配菜,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配菜方案,渗透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三)学生认知情况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生活中常见菜品有一定认知,但对菜品营养成分相关知识了解有限,需要在教学中补充相关知识。生活经验: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对午餐搭配有自己的喜好和认知,但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营养搭配意识,需要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营养知识相结合。思维能力:处于该学段的学生思维逐渐向抽象过渡,但仍需具体实例辅助理解。在分析营养成分数据、依据条件配菜等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思考,提升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二、单元目标拟定1.学生能明确每种菜品的营养成分,根据给定营养标准合理搭配午餐,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和计算方法。2.能运用统计知识,对全班配菜方案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3.经历自主配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4.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态度。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根据营养标准合理搭配午餐,掌握配菜的方法和策略。2.学会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能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解读数据。(二)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营养知识进行科学配菜,在多种搭配方案中筛选出最优方案。2.从统计数据中准确获取信息,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决策能力。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内容”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om1.以学生的午餐搭配为素材,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2.融合数学、营养健康等多方面知识,不仅要求学生运用数学运算和统计知识进行配菜和分析数据,还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营养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材先给出菜品营养信息和营养标准,让学生自主探究配菜方案,再通过统计全班同学的喜好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过程中方案多样,答案不唯一,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单元数量 综合与实践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综合与实践 营养午餐 营养午餐 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综合实践《营养午餐》 目标: 根据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明确怎样的搭配才是合理的营养午餐;运用相关知识搭配营养午餐,获得搭配营养午餐的经验和方法。 任务一:明确研究问题,确定营养标准 → 任务二:设计营养午餐搭配方案→ 1.能初步明确营养标准。 2.能运用相关知识搭配营养午餐,评选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6种搭配方案,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四下《综合实践 营养午餐》(教案).doc 人教版四下《营养午餐》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