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克》教学设计课题 认识克 设计/执教者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1克的质量观念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天平”。学习者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如,二年级的学生知道自己的体重轻于父母的体重,会用掂量的方式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知道平时买东西时用台秤或盘秤称等。学习目标确定1.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认识质量单位克,并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初步了解天平构造,知道用秤称物品的方法,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50克的质量观念。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以50克的鸡蛋为标准,落实学生的量感的培养。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 难点: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天平学习评价设计主要是检测学生对质量单位克的理解,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通过师生评价、同桌互改检测学生对克的理解。 2.主要检测学生对克的理解,教师通过对小组交流情况、学生展示汇报的积极性及理解的程度进行观测、评价。 3.主要检测学生对质量单位克的实际应用。通过设计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比一比 猜一猜教师活动1 1.比一比:请同学们观察老师左手和右手中这两个橙子,你想比什么? 2.猜一猜:王老师左手和右手这两个橙子谁比谁更重呢?学生活动1 1.观看老师手中两个橙子,然后学生要确定出比较的对象是什么?(比大小、比质量……) 2.猜出左手的橙子比右手的橙子重。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以两个重量不同的橙子进行导学,能够让学生知道每个物品都有轻有重,在上本节课之前,对班里55位学生做了前测设计,前测分析中可以发现学生对每个物品有轻重之分,能够准确判断。环节二:认识质量单位克教师活动2 1.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2.观察一袋咖啡、一桶薯片、一袋瓜子、一包盐,这些物品你能获取到哪些数学信息?和同桌说一说。 3.同学们观察刚刚找到这些物品的数学信息,这些数学信息有什么相同点? 4.引出质量单位克。学生活动2 1.橘子(哈密瓜)6元/500克、苹果5元/500克、10元1千克、洗衣液3千克……(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 2.一小袋咖啡净含量15克、一罐薯片净含量45克,一袋瓜子净含量200克、一包盐净含量500克。 3.都有“净含量”这三个字;它们后面都是“克”。 活动意图说明:从学生对物体的轻重体验出发,激发经验,从比较中建立质量的单位观念,知道轻重是物体可度量的特性。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国际通用质量单位“克”上,通过常见物品的包装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质量单位。环节三:感知1克、50克、500克有多重教师活动3 一、感知1克有多重 1.掂一掂:现在请小组长拿出材料盒的2个曲别针,每位同学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2.估一估:那同学们来估测一下这2个曲别针大约有多重? 3.称一称:想要知道1克的黄豆有多少粒?(视频展示:用天平称量出1克黄豆的过程)。 4.说一说:1克黄豆有多少粒? 二、感知50克、500克有多重 1.感知50克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鸡蛋,用手掂一掂,你认为这个鸡蛋大约有多重? 2.感知500克 想一想:不用秤,500克有多重?学生活动3 一、感知1克有多重 1、活动一:掂一掂 估一估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2个曲别针,先用手掂一掂,在估一估它的重量。 2、活动二:称一称 说一说 学生观看视频展示1克黄豆的视频,并说一说1克大约有多少粒?感知1克到底有多重?学生观察天平的构造,并知道天平可以用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 观察视频操作,了解天平称量物品的过程。可以得出1克黄豆大约有5粒黄豆。 感知50克、500克有多重 感知50克 活动要求: (1)明确任务:研究50克有多重? (2)称一称:用电子秤称一称材料盒的物品。 (3)记录结果:几个什么约重50克? 2.感知500克 想到刚刚电子秤称出一个鸡蛋50克,依次为标准,10个鸡蛋质量是500克。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主要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来感知50克的重量,以此为标准,培养学生的量感,注意语言描述,准确描述出几个什么约重50克,为后续克与千克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经过用天平称,使学生知道手中的2个曲别针质量约是1克,并初步了解天平的原理。板书设计认识克 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g) 1斤=500克 一个鸡蛋50克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当堂练习作业: 组内交流: 1.在材料盒里找出比1克轻的物品? 2.在材料盒里找出比1克重的物品? 3.在材料盒里找出比50克重的物品? 延学作业: 找找生活中用“克”做单位的物品并称一称其质量。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本节课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材料准备具有普适性,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动手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本节课设计过程中考虑学生已有经验的前提下,学生对1克的感知缺乏,因此以50克为标准,来培养学生的量感,落实核心素养。教学反思与改进回顾反思《认识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50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表象。如通过掂一掂2个曲别针的重量,感知1克有多重。 2、考虑硬件的缺乏,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1克的重量,视频展示1克到底有多重?在感知50克的物品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以学生生活中已有生活经验的物品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猜一猜,在材料盒找比1克轻的物品、比1克重的物品、比50克重的物品)的练习,培养学生估测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50克的物品等,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实践(如称一称)、合作验证(验证估测的结果)、合作交流(统一估测的意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动手,采用小组合作进行称出50克物品的质量。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