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利率》教学设计一、课程基本介绍《利率》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二)”第4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的简单应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属于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范畴。储蓄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等重要概念,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储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二、教学目标(一)掌握利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解决实际的储蓄问题,包括已知本金、利率、存期求利息,以及已知利息、利率、存期求本金等逆向问题。(二)通过观察储蓄存单、分析实际问题,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三)观感受储蓄在国家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正确的理财观念和节约意识。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掌握利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二)难点理解利率的含义,能正确区分不同存期的利率,灵活运用利息计算公式解决各种储蓄问题,尤其是涉及时间单位换算和逆向思考的问题。四、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利率问题。教材以储蓄存单为切入点,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储蓄现象,引出本金、利息、利率等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接着,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探索利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利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新知——导入环节教学步骤: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真实的储蓄存单(文字描述存单内容,如:“这是一张储蓄存单,上面写着金额大写人民币贰仟元整,小写 2000.00,存入日是12/11/10,存期是1年,利率是3.50000%,到期利息是70元。”),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存单吗?知道它是什么吗?上面的这些数据都表示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存入银行的钱到期后会多出一部分呢?”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对储蓄的了解。设计意图:通过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储蓄存单,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对储蓄知识的探究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探索明概念——新授环节一储蓄的意义:在学生交流对储蓄的了解后,教师总结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这就是储蓄。储蓄不仅可以使个人钱财更安全,还能增加一些收入,同时也可以支援国家建设。”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结合存单内容,教师讲解:“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比如这张存单里的2000元就是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这里的70元就是利息。单位时间(如1年、1月、1日等)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做利率,这里的3.50000%就是年利率,表示每存1年,利息是本金的3.50000%。”让学生结合存单再次认识这三个概念,并举例说明。利率的理解:教师出示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表(文字描述表中内容,如:“活期年利率0.35%,整存整取三个月1.10%,六个月1.30%,一年1.50%,二年2.10%,三年2.75%。”),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年利率是什么意思?不同存期的利率为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白年利率是指每存一年的利率,存期越长,一般利率越高。设计意图:通过结合具体的存单和利率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思考、交流中理解储蓄的意义和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三)例题悟方法——新授环节二教学步骤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2015年11月,王奶奶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存二年定期,年利率为2.10%。到期时连本带息取出,王奶奶可以取出多少钱?”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明确已知本金5000元,存期2年,年利率2.10%,要求到期时取出的钱,即本金和利息的总和。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方法一:先求利息,再加上本金。利息=5000×2.10%×2=210(元),到期取出的钱=5000+210=5210(元)。方法二:把本金看作单位“1”,到期取出的钱是本金的(1+2.10%×2),所以到期取出的钱=5000×(1+2.10%×2)=5000×1.042=5210(元)。总结公式:根据方法一,引导学生总结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存期。强调在计算时要注意利率和存期的对应,比如年利率对应的存期单位是年。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本金、利息、利率之间的关系,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体会不同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实践固新知——练习环节教学步骤基础练习:出示当堂检测第1题:“2022年8月,明明妈妈把一些钱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是2.75%,到期后可以取出97425元,你知道明明妈妈存入银行多少钱吗?”让学生读题分析,明确这是已知本息和、存期和利率求本金的问题,需要列方程解答。设明明妈妈存入银行x元,根据“本金+利息=本息和”可列方程:x+x×2.75%×3=97425,解得x=90000。教师强调解方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变式练习:出示当堂检测第2题:“黄会计将40000元存入银行,存款方式为活期,年利率是0.35%,存4个月就把钱取出来,黄会计可以得到利息多少元?”引导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存期是4个月,而年利率对应的单位是年,需要先将4个月换算成年,4÷12=三分之一(年)。然后根据利息公式计算:40000×0.35%×三分之一≈46.67(元)。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不要把年利率当作月利率计算。交流反馈:让学生完成练习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解题过程进行展示和讲解,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利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础练习帮助学生掌握逆向思考的方法,变式练习让学生注意到时间单位的换算,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五)归纳筑体系——小结环节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利率的相关知识,谁能说说你都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利息的计算公式,以及解决储蓄问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单位时间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做利率,利息=本金×利率×存期。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利率和存期的对应,当存期不是整年年时,要进行单位换算。”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六)分层拓能力——作业环节教学步骤基础作业:完成教材对应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确保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拓展作业:完成《,》的相关习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储蓄问题的能力。设计意图:布置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基础作业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生活中的储蓄存单为切入点,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和利息的计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问题解决中,对储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利率的概念时,虽然结合了利率表,但部分学生对利率的含义理解还不够深入,在解决涉及不同存期利率的问题时,容易出现混淆。另外,在练习环节,虽然设计了基础练习和变式练习,但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能还需要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活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任务。同时,加强对概念的讲解和辨析,通过更多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