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1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11.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 内容本节课选自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1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主要内容是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掌握利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解集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几何问题、代数问题)。2. 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立形成的“组”。核心在于通过数轴直观找到各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即不等式组的解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与逻辑推理能力。这是后续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函数定义域及更复杂不等式的基础工具,也是解决实际生活中范围约束问题(如资源分配、优化方案)的关键数学模型。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 目标(1) 通过生活实例抽象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发展数学建模能力。(2) 经历“解单个不等式→画数轴→找公共解集”的探索过程,掌握解不等式组的方法,强化数形结合思想。(3) 灵活应用不等式组解决几何、代数中的范围问题,提升逻辑推理与应用意识。2. 目标解析学生需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多个不等式的关联关系,理解“解集公共部分”的本质;通过数轴操作,直观感受解集的交集形成过程,为后续学习集合、函数等内容奠定基础;在解决变式问题时,能迁移方法并规范表达,形成严密的代数推理习惯。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解单个不等式易错:负系数变形时忽略符号方向改变(如 解得 )。数轴表示不规范:混淆“空心点”与“实心点”的含义,导致解集范围错误。找公共部分逻辑混乱:当解集无交集时,学生可能强行构造解(如例3的无解情况)。实际应用建模困难: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多个不等式的联立关系(如三角形周长问题)。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问题1 如图,长方形花圃一边靠墙(墙长20 m),另三边用总长30 m的篱笆围成。若设垂直于墙的一边长为 m:平行于墙的边如何表示?需满足哪些长度约束?问题2 根据约束列出关系式:① 平行于墙的边 :② 篱笆长度为正:追问:这两个不等式能否单独成立?需同时满足吗?问题3 若要求花圃面积不小于 ,需增加什么条件?设计意图:通过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抽象出多个关联不等式,理解“联立”的必要性,对应目标(1)的建模能力培养。(二)合作探究1探究1 如何求解不等式组 ?步骤:解①: → →解②: → →追问:解集 和 的公共部分是什么?(三)巩固练习1求不等式组 的解集。解:, → 公共部分:知识点:空心点(>)、实心点(≤)在数轴的表示。判断解集: 在数轴上的重叠区域。答:(四)合作探究2探究2 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 吗?为什么?猜想:公共部分由更严格的约束决定。验证:画数轴展示解集范围(略)。探究3 不等式组解集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结论:有解:如 (公共区间)无解:如 (无重叠)设计意图:通过数轴操作强化数形结合思想,归纳解集类型,突破难点“无解”的判断,对应目标(2)。(五)典例分析例1 解不等式组:解:解①: → →解②: → →数轴公共部分:设计意图:示范规范解题步骤,强调变形符号方向与数轴画法,巩固目标(2)。(六)巩固练习基础题:解解:→ ; → → 解集:应用:三角形 中,,,周长大于34且小于44,求 范围。解:设 ,则:→辨析:钝角大小为 ,求 范围。解: →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覆盖基础、应用与易错点,提升问题迁移能力,对应目标(3)。(七)归纳总结核心概念 关键方法 注意事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分别解各不等式 负系数变形时方向要变解集(公共部分) 数轴找重叠区域 空心点(>/<)、实心点(≥/≤)解集类型:有解/无解 无解时画数轴验证 避免强行构造解(八)感受中考(2024江苏) 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 )A. B. C. D. 无解答案:C(2023浙江) 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图(略,描述: 与 重叠),则不等式组为( )A. B. C.答案:C(2024山东) 已知点 在第二象限,求 的范围。解: → →(2023广东) 若不等式组 无解,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答案:设计意图:在学习完知识后加入中考真题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考试方向,熟悉考试题型,检验学习成果,提升应考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九)小结梳理知识模块 关联点单个不等式 解法是基础数轴 找公共部分的工具实际应用(如几何) 建模→列不等式组→求解(十)布置作业必做题:解不等式组:课本习题:在 中,,,周长大于34且小于44,求 范围。选做题:观察方程组 :若要求 且 ,求解的范围;若解 在第一象限,求参数约束条件。五、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