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 图形的轴对称5.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3课时一、 教学目标1.运用作图和实验的方法,探索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2.能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会用尺规作出已知角的平分线,能规范地写出已知、求作和作法.4.利用折纸的方法探索角的对称性,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作图和实验的方法,探索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难点:能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 创设情境【复习回顾】教师活动: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问题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预设: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问题2:角是轴对称图形吗?如何验证你的结论?预设:角是轴对称图形.可以作出一个角对折一下看看角的两边是否重合.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作准备.环节二 探究新知【操作】请拿出你作的∠AOB,不利用工具,将它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预设:对折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实际操作验证,适时提出问题:打开纸片,看看折痕与这个角有何关系?预设:折痕平分了∠AOB.教师活动:总结并给出结论.结论: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动手操作理解角是轴对称图形.【尝试思考】如图,OP是∠AOB的平分线,点C是OP上的任意一点.在∠AOB中画出以 OP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一组对应点 D和D',连接 CD和 CD'.(1)你认为线段 CD 和 CD'之间有什么关系 说说你的理由.(2)特别地,当CD⊥OA时,CD'与 O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为什么 此时,线段 CD 和 CD'之间还有(1)中的关系吗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预设:(1)CD = CD',理由一:用刻度尺测量CD,CD',得到两条线段的长度相等.理由二:连接DD';因为OP是∠AOB的平分线,点 D和D'关于OP对称,所以线段DD'被直线OP垂直平分.又因为点C是OP上的任意一点,所以CD = CD'(2)当CD⊥OA时,CD'⊥ OB;CD = CD'结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你能尝试证明一下吗?验证:如图, C为∠AOB的角平分线上一点, CD⊥OB,垂足为点D,CE⊥OA,垂足为点E,求证:CE=CD.证明:∵ OC是∠AOB的平分线∴ ∠AOC=∠BOC∵CD⊥OB,CE⊥OA∴∠CDO= ∠CEO又∵OC=OC∴ △CDO≌△ CEO(AAS)∴CD=CE.【归纳】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几何语言:∵ OC平分∠AOB,CD⊥OB,CE⊥AO,∴ CD=CE.教师活动:总结强调定理满足条件,引导学生通过下面思考题进行辨析.设计意图:通过对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定理内容.【思考交流】如图,已知∠AOB,如何作出它的平分线?假设∠AOB的平分线已作出,那么,(1)这条射线有什么特征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如何确定这条射线上的除端点之外的一个点 用三角尺、量角器、圆规等工具试一试. 如果只用尺规呢 与同伴进行交流.预设:(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需要确定的点是角的对称轴上的点,因此应当从角两边进行“对称”的操作.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索确定角平分线上点的方法,特别是只用尺规作图的情况,锻炼学生的尺规作图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作图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几何图形绘制能力.环节三 应用新知【典型例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例 利用尺规,作∠AOB(如下图)的平分线.已知:∠AOB,如下图.求作:射线OC,使∠AOC=∠BOC.分析:①利用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先在∠AOB的两边OB和OC上截取相等的线段OD、OE分别作为两个三角形的两边.②在∠AOB内找到点C,使CD=CE.③则△COD≌△COE (SSS),得到∠AOC=∠BOC.作法:1.以点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D,交OB于E,则OD=OE.2.分别以D,E为圆心.大于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内交于点C.3.作射线OC.OC就是∠AOB的平分线.设计意图:通过解决例题让学生熟悉尺规作角平分线的步骤.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作图.【思考】如图,在Rt△ABC中,∠C=90°,BD是∠ABC的平分线,DE⊥AB,垂足为点E.DE与DC相等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转化,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分析:①由BD是∠ABC的平分线想到可以应用角平分线定理.②DC⊥BC,DE⊥AB,满足角平分线定理的两个条件.③应用角平分线定理可得DE=DC.预设解答:相等,可以由角平分线定理证明.证明: ∵BD是∠ABC的平分线在Rt△ABC中,∠C=90°∴ DC⊥BC又∵ DE⊥AB∴ DE=DC.【思考交流】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与作一个平角的平分线,这两种尺规作图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与同伴进行交流.预设:都涉及到了一个对称轴的概念.在作垂线的情况下,利用的是直线的对称性;而在作平角的平分线时,利用的是角的对称性.设计意图:通过这种类比思考,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几何操作中寻找共性,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几何内容奠定思维基础.【回顾反思】回顾研究等腰三角形、线段、角的过程,你运用了哪些方法 积累了哪些经验 预设:方法:观察法,测量法,折叠与拼接法,推理与论证法.经验: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利用测量工具(直尺、量角器等)和操作手段(折叠、拼接等)帮助理解图形的性质,同时利用逻辑推理深化对图形本质的认识.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将这些经验迁移到后续的几何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让学生在面对新的几何问题时,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环节四 巩固新知【随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1.如图,OP平分∠MON,PA⊥ON,垂足为点A,点Q是射线OM上的一个动点.若PA=2,则线段PQ长度的最小值为多少?请说明理由.2.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C=BC,AD平分∠CAB,并交 BC于点D,DE⊥AB于点E,若 AB=6cm,则△DEB的周长是多少3.如图所示,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于点F.S△ABC=7,DE=2,AB=4,则AC的长是多少?参考答案:1.解:长度最小值为2.∵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过P做PQ⊥OM,垂足为Q,此时PQ即为所求.又∵ OP平分∠MON,PA⊥ON.∴ PQ=PA=2.2.解:∵∠C=90°∴AC⊥DC又∵ AD平分∠CAB,DE⊥AB∴ DE=CD,△ACD≌△AED (AAS)∴ AC=AE又∵ AC=BC,∴BC=AE∴ △ DEB的周长=EB+BD+DE=EB+BD+CD=EB+BC=EB+AE=AB=6cm.3.解:∵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又∵DE⊥AB,DF⊥AC∴DF=DE=2,S△ABC=S△ABD+S△ADC=AB·DE+AC·DF∴解得AC=3.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加深对角平分线定理的理解和的认识.环节五 总结归纳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