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11.1不等式第1课时 不等式的概念本节课是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它是初中数学代数部分的重要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方程是等量关系的数学表达,而不等式则是对不等关系的刻画,两者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教材从两个数的三种关系入手,过渡到生活中的不等关系,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不等式的实际意义,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迁移和拓展,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同时不等式也为后续学习函数、不等式组等内容奠定了基础,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不等式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相关知识,这为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形象的知识更容易接受,对于从实际问题中找出不等关系还存在困难,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来逐步适应.在学习态度上,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愿意主动探索新知识,但在面对不等式应用题时,可能会因缺乏生活经验或对题意理解不准确而感到困难;而一些学生可能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需要教师通过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以及不等式的传递性. 2.经历由具体问题建立不等式的过程,能根据实际问题中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初步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3.初步认识实际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存在紧密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理解不等式的概念以及不等式的传递性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中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本章引入不等式是表达两个数量之间不等关系的数学工具.本章将学习不等式的概念、基本性质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 (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决不等式问题的基本依据,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以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类比,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重要模型,是分析和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欢乐夏日”游泳馆即将开业了,游泳馆夏季的收费标准如下图所示:1.填写下表:2.小明今年夏季计划游泳10次,他选择哪种收费方式比较合适 3.你会选择哪种收费方式 说说你的理由.答:1.2.因为250<300,所以选会员.3.解:游泳的次数少于等于7,选非会员收费方式;游泳的次数大于7,选办理会员卡.理由:游泳的次数少于等于7,非会员的花费比办理会员卡花费少;选择选非会员收费方式合适;游泳的次数大于7,办理会员卡的花费比非会员少,选办理会员师生活动:师适当引导,学生回答.设计意图:第一幅图展示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天平,有助于学生理解“不等关系”的普遍存在、不等式可以清晰表示天平两端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第二幅图突出大象与小象高度大小的反差,教学时可以提示学生考查与象相关的不同数量(如质量、体积、身高、食量等)的大小关系,并在课后查找相关数据.通过比较会员和非会员游泳费用,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相等关系、不等关系.让学生学生对本章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全章的思维导图,形成体系.情境导入问题:任意两个数a,b可能存在怎样关系呢?答:ab.其中“=”表示相等关系a=b是等式.“>”“<”分别表示“大于”“小于”关系,它们都属于 .a和b不相等也可记为 .答:不等关系,a≠b.问题: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普遍存在,你能说出生活中的不等关系吗?答:比较笔长短……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指定学生回答.设计意图:从比较a,b两数的大小出发,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以熟悉的等式带出不等式,为学习不等式的概念埋下伏笔.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不等式的概念问题:如图,左边托盘中物体的质量小于右边托盘中物体的质量,若设茶包的质量为x g,你能用含x的式子表示不等关系?答:x+20<50或50>x+20.问题:图中的交通图标表示该公路某路段上汽车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80km.如果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是a km/h,那么a与80之间应满足怎样的关系?答:a≤80.思考:这里“≤”表示什么意思?答:a<80或者a=80.小结:读作“a小于或等于80”,也可读作“a不大于80”.问题:你能用式子表示(a-b)2是一个非负数吗?答:(a-b)2≥0.思考:这里“≥”表示什么意思?答:(a-b)2>0或者(a-b)2=0.小姐:读作:“ (a-b)2大于或等于0”,也可读作:“(a-b)2不小于0”.问题:观察下面的式子,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x+20<50,a≤80,ab,(a-b)2≥0答: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师小结:不等式的概念:用不等号(>,<,≥,≤)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式子叫作不等式.注意:1.不等式中可以不含字母,例如3<4.式子中必须要有不等号才是不等式.问题: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1)-2<0; (2)2a>3-a;(3)3x+5; (4)a≤3;a≠3; (6)s=vt.答:(1)(2)(4)(5)是不等式.师小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不等式,关键看式子中有没有不等号,若有,则是;否则不是.师生活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相等关系、不等关系的对立统一,师问生答,一问一答.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中引出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进而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活动二:探究不等式的传递性问题:等式具有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不等式是否也具有传递性?答:不等式具有传递性.问题:类比等式的传递性,如何用字母表示不等式的传递性呢师小结:如果a>b,b>c,那么a>c.如果a<b,b<c,那么a<c.扩充:如果a≥b,b≥c,那么 .如果a≤b,b≤c,那么 .答:a≥c,a≤c.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定学生回答.设计意图:借助三支不同笔的长度直观说明不等式也具有传递性.结合等号的传递性可知:不等号≤和≥同样具有传递性,不等式的传递性是代数推理的基础.应用新知例1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之间的关系:(1)m(m≠0)的倒数小于-5;(2)x的3倍与y的差大于等于-1;(3)小丽每天睡眠时间超过9 h,昨天她的睡眠时间是t h;(4)某校男子跳高纪录是1.79 m,在今年的校田径运动会上,小明的跳高成绩是h m,打破了该项纪录.答: (1) <-5;(2)3x-y≥-1;t>9;h>1.79.师小结: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弄清不等式关系,把用文字语言表示的不等关系转化为用数学符号表示的不等式.讨论:实际生活中有哪些表示不等关系的日常用语?答:限高、至多、至少、超过、不超过、最高、最小、不高于、不少于等.思考:它们分别用怎样的不等号表示?答:限高(≤)、至多(≤)、至少(≥)、超过( >)、不超过(≤)、最高(≤)、最小(≥)、不高于(≤),不少于(≥)等.例2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之间的关系:(1)一辆48座的客车载有游客x人,途中上来2人后, 仍有空座位;(2)某天平均气温是t ℃,最低气温是-2 ℃,最高气温是6 ℃;(3)小丽种了一棵高70 cm 的小树,假设小树平均每周长高0.5 cm,x周后这棵小树的高度不超过100 cm.答:(1)x+2<48;(2) t>-2且t<6或-2<t<6;(3) 0.5x+70≤100.变式:如何表示下面问题中的不等关系?(1)汽车以v km/h的速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该高速公路的最低时速为60 km/h,最高时速是120 km/h.(2)梨a元/kg,苹果b元/kg,买2 kg梨、3 kg苹果的费用不超过50元.(3)甲的体重是x kg,乙的体重是y kg,甲比乙的体重轻;(4)某校八年级有学生m人,七年级有学生n人,八年级学生人数比七年级学生人数的2倍还要多.答:(1) v≥60,v≤120; (2) 2a+3b≤50;(3) x<y;(4) m>2n.师小结: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的基本步骤:一找:认真审题,找到关键词语;二配:理清不等关系,匹配不等号;三列:列出不等式.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定学生回答,全班集体交流.设计意图:通过题中关键词中获取信息,建立不等式模型,体会不等式的意义.例题中的不等关系隐藏在生活语言的表述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关键切人点.课堂练习1. 用不等式表示:(1) a是负数; (2) a不小于4;(3) x与5的和大于2; (4) x与y的差是非负数.2. 根据下列含有“最”字的实例,写出不等式:(1)某动车组列车速度v (km/h)最高可达400 km/h;(2)某班学生的身高h (m)最高为1.80 m;(3)某班学生从家到校的路程s (km)最短是1 km.3.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1)在章头活动中,小明计划游泳x次,选择办理会员卡更合算;(2)按下列方式搭“小鱼”,用60根火柴棒最多可搭n 条“小鱼”.答:1.(1)a<0;(2)a≥4; (3)x+5>2;(4)x-y≥0.(1)v≤400;(2)h≤1.80;(3)s≥1.3.(1)150+10x<30x;分析:搭1条小鱼用8根火柴棒,以后每多搭一条小鱼需要增加6根火柴棒,搭第n条小鱼用 (6n+2)根火柴棒.答:6n+2≤60.限时训练1.有下列式子:①-5<7;②3y-6≥0;③a=6;④x-2;⑤a≠2; ⑥7y-6>5y+2.其中是不等式的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2.填表:3.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之间的关系:(1)小明每天跑步x min,学校规定每名学生每天跑步的时间不少于20 min;(2)某次知识竞赛共有20道题,每答对1道题得10分,答错或不答1道题倒扣5分,娜娜答对了n 道题,她的得分超过了90分;(3)一袋实际质量为y g的牛奶包装盒上标重(200±2)g.答:1.C.2.3.(1)x≥20;(2)10n-5(20-n)>90;(3)200-2<y<200+2或198<y<202.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及应用.归纳总结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含有不等关系的例子,并用不等式表示出来.第十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11.1不等式第2课时 不等式的性质本节课是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是在学生掌握等式性质及有理数运算基础上的延伸,它是后续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的理论基石,为后续学习解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及实际应用(如优化问题)奠定理论支撑;不等式性质是初中阶段“代数推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本课教材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如“小明和小丽的年龄比较”等,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等步骤,发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种从实际到抽象的过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从简单的不等式变形判断,到运用性质解不等式,逐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在练习中深化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技能.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础,不仅传授了重要的数学知识,更注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学生在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因为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和有理数运算,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技能,而前一课时对不等式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这也为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提供了知识支撑.1.通过类比、猜测、探究、验证、归纳出不等式性质,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体会类比思想.2.能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意识;3.通过对不等式的性质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析重点: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难点:能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情境导入问题: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呢?答: 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结果仍相等;若a=b,则a±c=b±c.基本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若a=b,则ac=bc(或=);问题:类比等式的性质,不等式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 师:小明的年龄比小丽大.3年后或3年前小明与小丽的年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何用式子表示 生:师追问:n年后呢?n年前呢?答:师生活动:教师演示,学生倾听,独立思考.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辩证思想,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推导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思考:请观察表格第4列的不等式,你发现了什么?答: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师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可以用符号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注意: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时,需要注意不等式的两边必须同加或同减,且必须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作答填空.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尝试去探索,并展开讨论,归纳出不等式性质1,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不等式的性质.经历思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二: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师: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不等式会有什么变化 问题:用不等号填空:思考:观察上面各组不等式的不等号方向,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师小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可以用符号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bc(或>);如果a>b,c<0,那么ac师追问: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0,结果又怎样?(相等)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作答填空.然后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学生的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尝试去探索,并展开讨论,归纳出不等式性质2,让学生们初步感知不等式的性质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相同点、不同点问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活动: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学生的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归纳进一步熟悉不等式与等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加深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新知例1 如果a-b<0,那么是否一定有a答:解:如果a-b<0,那么a因为a-b<0,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b,得a-b+b<0+b(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所以a师小结:如果a<b,同样能说明a-b<0.(师指定学生说说答案)例2 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c或x(1)x+5>2; (2)-2x>4; (3)3x解:(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不等式x+5>2两边都减去5,得x>-3.(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在不等式-2x>4两边都除以-2,得x<-2.(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不等式3x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在不等式2x<5两边都除以2,得x<. 变式 (1)若b,则 .若不等式ax>a两边都除以a得x<1,则满足条件的a的取值范围是 .答:(1)≥ (2)a<0.师总结: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时,一定要弄清楚两边同乘(或除以)是一个正数还是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还是不改变.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0时,不等式将变为等式.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回答,全班集体交流.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及时练习巩固所学,培养学以致用、积极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让学生理解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前提: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特别地,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课堂练习1. 已知a>b,用“>”或“<”号填空:(1)a+2 b+2; (2)a-5 b-5;(3)4a 4b; (4)-a -b;(5)4a-3 4b-3; (6)3-2a 3-2b.2. 说出下列不等式变形的依据:(1)由x-1>2,得x>3;(2)由x<-1,得x>2;(3)由3x(4)由x>y,得x-1>y-2.3.无论a为何值,是否一定有a+3>a 请说明理由.4.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c或x(1)x+3<2x; (2)-3x<6.答:1.(1)>; (2)>;(3)>; (4)< ; (5)>; (6)< .解:(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不等式x-1>2两边都加上1,得x>3;(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在不等式x<-1,两边都乘以-2,得x>2;(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不等式3x(4)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不等式x>y两边都减去1,得x-1>y-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不等式-1>-2两边都加上y,得y-1>y-2;所以x-1>y-1>y-2;即x-1>y-2.3.解:方法1:无论a为何值,一定有a+3>a.理由如下:因为3>0,所以a+3>a+0,所以a+3>a.方法2:方法2:作差法. 无论a为何值,一定有a+3>a理由如下: 因为a+3-a=3,且3>0; 所以a+3-a>0; 所以a+3>a.4.解:(1)不等式x+3<2x两边都减去2x,根据不等式性质1,得x+3-2x<0,即3-x<0;两边都减去3,根据不等式性质1,得-x<-3;两边都乘-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得x>3.(2)不等式-3x<6两边都除以-3,根据不等式性质2,得 x>-2.限时训练如果a>b,那么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a-3<b-3 B. a+3<b+3 C. 3a<3b D. 2.比较7a与4a的大小关系是( )A. 7a<4a B.7a=4a C.7a>4a D.不能确定3.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v或x< c(c为常数)的形式,并说明理由.(1)x – 2 < – 5 ; (2); (3) – 2x < – 6.4.小明到离家1500m的农业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早晨7:00出发,要在7:20前到达.如果他平均每分钟走xm,那么可以得到怎样的不等式 把不等式化成x>c或x< c(c为常数)的形式.答:1.D2.D3.(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不等式x – 2 < – 5 两边都加上2,得x < -3;(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2,得x> -2;(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在不等式– 2x < – 6 两边都除以-2,得x<-3.4.解:20x>1500.不等式20x>1500两边都除以20,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得x>75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及应用.归纳总结设计意图:通过归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1不等式(第1课时)教案.docx 11.1不等式(第2课时)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