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细胞质是多项生命活动的场所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细胞质是多项生命活动的场所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2.3细胞质是多项生命活动的场所
学科 生物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教材 浙科版(2019)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浙科版(2019)必修1第二章的重要部分。细胞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它包含了多种细胞器,这些细胞器在细胞的代谢、遗传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细胞质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为后续学习细胞的代谢、遗传等知识奠定基础。教材首先介绍了细胞质的组成,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然后重点阐述了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细胞器的形态和结构,同时结合实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让学生理解细胞器的功能。此外,教材还安排了相关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但在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模型、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此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课时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
1. 能够说出细胞质的组成成分,理解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形成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2. 认识到各种细胞器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树立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3. 通过学习细胞器的功能,理解细胞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有序性,体会生命的奥秘。
科学思维
1. 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总结不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通过分析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生物学现象进行解释和推理,如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等。
科学探究
1. 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2. 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
3. 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社会责任
1. 了解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
2. 关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如癌症的治疗等,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意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对细胞生物学知识的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细胞质的组成成分和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2. 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3.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教学难点
1.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理解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形成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3.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细胞质和细胞器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等知识。
2. 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模型、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细胞器的形态和结构。
3.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细胞器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
2. 细胞模型,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模型,用于直观展示细胞的结构。
3.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新鲜的黑藻叶、健那绿染液等,用于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导入新课 1. 展示一个工厂的图片,提问学生:“一个工厂要正常运转,需要有哪些部门和车间?它们之间是如何协作的?”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就像一个工厂,细胞内的各个结构也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生命活动。
2. 展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片,指出细胞质是细胞内除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胞质是多项生命活动的场所。
3. 提出问题:“细胞质中包含哪些成分?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 观察工厂图片,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2. 观察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片,对细胞质有初步的认识。
3.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评价任务
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将工厂的运作与细胞的生命活动进行类比,是否对细胞质产生了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将细胞与工厂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起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
讲授新课 活动一:细胞质的组成
1. 讲解细胞质的组成,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 展示细胞质基质的成分和功能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细胞质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环境条件。
3. 提问学生:“细胞质基质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活动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展示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核糖体和中心体等细胞器的图片和动画,介绍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分布。
2. 结合图片和实例,详细讲解每种细胞器的功能。例如,讲解线粒体时,介绍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被称为“动力车间”;讲解叶绿体时,介绍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被称为“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点。
4.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异同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活动三: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1. 展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的动画,讲解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的参与。
2. 提出问题:“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中,各种细胞器是如何协调配合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 总结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强调细胞内的各个结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1. 认真听讲,理解细胞质的组成成分和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3. 观察细胞器的图片和动画,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分布。
4. 聆听教师对细胞器功能的讲解,理解每种细胞器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5. 参与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交流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点。
6.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异同点。
7. 观看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的动画,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8. 理解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树立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评价任务
1. 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细胞质的组成和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点。
3. 通过学生对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的理解,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设计意图
1. 通过讲解和展示资料,让学生了解细胞质的组成和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 通过展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的动画,让学生理解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树立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环节三:
实验探究 1. 介绍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
2. 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染液的配制和使用等。
3.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4. 组织学生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并记录观察结果。
5. 请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1. 认真听讲,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
2. 牢记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3.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4. 记录观察结果,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5. 积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听取教师和同学的意见。
评价任务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和观察结果,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是否能够正确观察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2. 绘制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3.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制作一个表格。
板书设计
2.3细胞质是多项生命活动的场所
一、细胞质的组成
1. 细胞质基质
成分: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功能: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2. 细胞器
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 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3. 内质网: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
4. 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5. 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6. 液泡:调节细胞内的环境,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
7.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8. 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三、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将细胞与工厂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起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组织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不足之处
1. 在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完成实验操作和观察。
2. 在讲解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