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最新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填空题第一课 学会尊重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只有尊重自己,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2. 尊重自己包括自尊、(自重)、自爱和(自我接纳)。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4.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使默默无闻,即使没有什么显著成绩,也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每个人都应当得(尊重)。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6.尊重自己,并不意味着拒绝( 批评 )。7.过度维护自己的表现有(爱面子)、(输不起 )、说不得 。8.过度维护自己的不良后果是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得不到好的意见和建议。9.被别人尊重让我们感到愉快、满足,充满(价值感)。10.尊重他人是一项基本道德要求,也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11.“良言一句三冬暖”这句俗语体现了(语言)尊重。12.尊重他人不仅表现在话语上,更应该落实在(实际行动)上。13.尊重他人还要能够维护他人自尊心,让他人觉得(舒服)。14.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由此看来,尊重他人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要求。15. 课本11页《小小的善》故事中女士的善举,你体会到了什么?答:在人际交往中,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维护他人自尊,体会他人感受,理解他人难处。16.怎样才能避免过度维护自己?答:(1)不过分敏感,保持情绪平稳;(2)客观评价自己,既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能认识到别人可能比自己更优秀;(3)理性对待他人意见,分析问题时对事不对人。17、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从事普通劳动的人,你认为他们值得尊重吗?为什么?答:我认为应该得到尊重。因为从事普通劳动的人靠自己的双手踏实工作,为身边的人提供了方便,没有他们的服务,就会给周围人们的生活造成困难。因此,每个从事普通劳动的人都应该得到尊重。第二课 学会宽容1. 宽容让我们面对他人的无心之失是要(大度 ),不计较。同时,也让我们面对他人的伤害时,要平息心中的不满,放弃报复的想法,懂得(原谅)他人。2.豁达宽容,与人为善能使人身心健康,是人体健康的(维生素)。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忙于工作和生活,彼此之间难免产生摩擦、冲突,让人不开心,而(宽容)能让我们心胸开阔。4. ( 宽容 )让人们彼此宽待、和睦相处,它是和谐、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5.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可以让我们平静下来,调整情绪,更为( 客观 )、(大度)地面对问题。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会原谅他人,其实也是原谅可能犯错误的自己。7.宽容并不是无限度地纵容和姑息迁就,而是(有限度 )、(有原则)的。8.生活在充满差异的世界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或观点看法。学会(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不同,是宽容的必修课。9.宽容对生活有什么意义?答:宽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和谐、友善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使我们内心保持平和、安定,让我们生活得幸福、愉快。10. 小华同学很调皮,班主任平时很宽容他。但是当小华欺负并讽刺新转来的同学时,班主任却严厉地批评了小华,并让他向新同学道歉,并在全班做检讨,你认为班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答:我认为班主任做得对。因为宽容并不是无限度的姑息迁就,而是有限度、有原则的。小华欺负并讽刺新来的同学,是对同学的不尊重,伤害了新同学的自尊心。班主任让小华向新同学道歉,并在全班做检讨,既维护了新同学的自尊,也教育了小华。第三课 学会反思1.在我们做了错事以后,可以反思(事情经过 ),吃一堑,长一智;在我们取得成功以后,可以反思(成功的原因),再接再厉;把握反思的时机,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反思作为内心活动,是(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能帮助我们回顾、( 分析)和(总结)过去。3.当我们思考过去的事情,并从中得到经验或教训时,就是在( 反思 )。第四课 地球—我们的家园1.地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所需的(空间)、(环境)和(资源 )等。2.宇宙空间很大,有数不清的星球,但这些星球都不能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适宜的(温度 )、(氧气)和(水)的要求。3.20世纪80年代 ,美国科研人员建成的模拟生态系统的“生物圈2号”建成后一年宣告失败,说明(人类居住环境无可替代 )。4.浙江乌镇依水而建的小屋、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用冰砖垒砌的御寒冰屋,都因地制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近百年来,随着(人口增长 )和(人类需求增加 ),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6.由于人类过度开采资源,无节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等,地球出现了(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 生态破坏 )等问题7.说一说下列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 : (1)燃煤电厂排放废造成空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2)海洋上大面积石油泄漏,会造成海水污染,海洋生物死亡;(3)沙漠面积扩大会造成农田、耕地、草场锐减,导致气候变化;(4)海平面上升会造成海岸退后,陆地面积减少,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加剧;(5)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会造成降水减少,气候干旱,气温升高。8.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9.2016年4月,175个国家签署(《巴黎协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0.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我国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1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2.循环经济包括产品的(清洁生产)、( 资源的循环利用 )和(废物的高效回收)。13.你知道的清洁能源有( 太阳能 )、(风能 )、(水能)( 生物能)。14.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 每年的6月5日是 (世界环境日)。15.仿写日本水俣病案例,写两个类似的图示。例:(人类排放未处理的废水)—(海水污染)—(鱼虾中毒)—(人类染病)(1)(人类过度砍伐树木)—(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气候变化)(2)(燃煤发电排放废气)—(空气污染)—(雾霾天气增多)—(影响健康)15.说一说你对环境问题的理解。答: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能尊重自然,随意破坏生态环境,就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应对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 )、( 台风 )、( 洪涝 )、( 地震 )、(泥石流 )和(病虫害 )。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广)。2.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类在生产、生活中( 不合理的行为 )也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3.具备(防灾避险 )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预 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其带来的损失。4.2007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对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做了规定,共分为四级,依次用(蓝 )色、( 黄 )色、(橙 )色和( 红 )色表示。5.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生活,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6.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精神共同应对灾难。7.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该怎么做呢?答:(1)不乱扔垃圾,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做好家里的垃圾分类。(2)节约用水。(3)上下学乘坐公交车,不让父母开车接送。(4)积极参加植树活动,不踩踏绿地。9.怎样防御自然灾害?答:(1)增强防灾避险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其带来的损失。(2)建立气象、海洋、地质等灾害的监测,建设牢固的防灾减灾工程。(3)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抗击灾害,提高抗灾能力。(4)法律是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10.《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称,汶川地震发生后,深入灾区的国内外志愿者超过300万人,在后方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超过1000万人。这件事反映了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怎样的精神? 答:这件事反映了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第六课 探访古代文明1.追溯人类文明发祥地,我们发现人类早期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 )。2.(长江 )和(黄河 )是我国最主要的两条河流,被称为母亲河 。3.(长江流域 )和(黄河流域 )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4.( 原始农业 )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5.我们发现早期文明区域都有(文字)出现。6.世界上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的骄傲,更是(人类文明 )的瑰宝,见证了(劳动人民 )的聪明才智。7.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8.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除了殷墟,我还知道( 长城 )、( 故宫 )、( 少林寺 )(都江堰 )等文化遗址。9.(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迄今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出现在(古巴比伦 )。10.人类古代文明成就辉煌,不同文明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学习和借鉴的。11.在交相辉映的早期文明中,只有(中华 )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未曾中断。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12.古代文明的遗迹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去珍惜、领悟和(传承)。第七课 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1.人类居住的地球,约( 71 )%的面积被海洋覆盖。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七大洲是指( 亚洲 )、( 欧洲 )、( 非洲 )、( 大洋洲 )、(南美洲)、( 北美洲 )、( 南极洲 )。3.四大洋是指(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北冰洋)。4.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形态多样。请你写出几种地形:(平原 )、( 高原 )、( 盆地 )、(高山 )、(峡谷 )。5.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 亚马孙平原 )。6.探戈、桑巴、恰恰等别具风情舞蹈,是(拉丁美 )州盛行的舞蹈。(草裙舞)和(花环 )被称为夏威夷的两大特征。凯利舞是(苏格兰 )高地的特色文化。7.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人们用它来表示相互之间的( 尊重 )。8.( 握手 )是许多国家人们见面时最常见的礼节。9.在全球化时代,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我们首先要了解差异,学会( 尊重 )差异。10.各种文化应该互相( 尊重 )。我们在认同自己文化的同时,应该以包容、(开放 )的态度对待不同于我们的文化,求同存异。在文化交流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要(和平相处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11.善于发现和欣赏其他文化之美,是一种( 美德 ),更是一种( 智慧 )。第八课 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1.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根据前人的天文观察和推算,提出了(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奇异景观,证明了新天文学说。3.15世纪初期和末期,世界曾经历了两次伟大的航行。一次是中国的(郑和 )下西洋。另一次是欧洲的(哥伦布)航海。4.1519—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5.19世纪中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看法。6.1783年,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实现了(氢气球)的首次载人飞行。7.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8.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9.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10.我国从2001年开始,把每年5月的第三周定为(科技活动周 )。11.哥白尼、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答:表现了他们不盲从权威、不迷信教条,为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12.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探索,开辟了新航路,有什么意义? 答: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第九课 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1.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特定的共同目标而组成(国际组织 )。2.按照地理范围,国家组织可以分为( 世界性国际组织 )和(地区性国际组织)。3.按照职能范围来分,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 )和(专门性国际组织)。4.国际组织在推动国家之间广泛的(交流合作)、(解决矛盾纠纷)、(促进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联合国 )是当代最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增进各国友好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6.1945年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截至2019年1月,联合国共有(193 )个会员国。7.联合国徽记图案是一幅从北极俯瞰的世界地图,地图周围环绕着(橄榄枝)。8.联合国主要机构包括:(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国际法院 ) 和(秘书处 )。其中(秘书长 )是联合国的首席行政长官。9.联合国大会由(所有会员国 )组成。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包括(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等五个国家。联合国国际法院位于(荷兰)。10.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之一,被称为(经济联合国)。总部位于瑞士的(日内瓦 )。11.中国高举( 和平 )、( 发展 )、( 合作 )、( 共赢 )的旗帜,牢牢把握坚持(和平 )发展,促进(民族复兴 )这条主线,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维护国家利益。第十课 我们爱和平1.我们热爱和平,但( 战争 )从未远离。2.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西斯国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据不完全统计,二战中,中国伤亡人数超过( 3500 )万。3.战争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 精神 )和财产造成了巨大伤害,也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遗产 )等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4.( 和平 )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5.(国家主权 )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不分大小、( 强弱 )贫富,在国际上都有同等的地位、(权利 )和( 义务),国家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尊重别国的文化、( 制度 )和价值观。6.2001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02年起,将每年的9月21日定为(国际和平日 )。7.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不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本着睦邻、(安邻)、富邻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8.中国的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9.中国始终坚持走共同发展的道路,通过发展促进和平,打造人类命运( 共同体)。10.(一带一路 )建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