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乘方 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1 乘方 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评一体化课时备课模板
课题 2.3.1 乘方 课时 1
所在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数学抽象:从细胞分裂、折纸等实际现象中抽象出乘方的概念,如细胞每次分裂数量变为原来的 2 倍,分裂 3 次就是2×2×2=23 ,理解乘方是求 n 个相同因数乘积的运算。 逻辑推理:根据乘方的定义,推理出乘方的符号法则,如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偶次幂是正数等,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运算:熟练进行乘方运算,并能将乘方与其他运算结合进行混合运算,提高运算能力。 数学建模: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人口增长、利息计算等,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重难点 重点:掌握乘方的概念、符号法则,能正确进行乘方运算。 难点:理解负数的奇次幂和偶次幂的符号规律,以及乘方运算与幂的底数、指数的关系,避免混淆。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新课教学 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古印度国王第一次玩国际象棋就被深深迷住了。他决定奖赏发明者,并让发明者自己提要求。发明者指着棋盘对国王说:“那就在棋盘的第一格中放入一粒麦粒,第二格中放入二粒麦粒,第三格中放入四粒麦粒,第四格中放入八粒麦粒…… 按这样的规律放满 64 格。” 国王一开始觉得这要求太简单了,可后来却发现,就算把整个国库的麦子都拿出来,也远远不够。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停顿,给学生思考时间) 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格 1 粒麦子,第二格 2 粒麦子,第三格 4 粒麦子,第四格 8 粒麦子,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请一位同学回答) 同学 A:后一格的麦粒数是前一格的 2 倍。 非常棒,观察得很仔细!那按照这个规律,第五格有多少粒麦子?第六格呢?(继续提问同学) 同学 B:第五格是 16 粒,第六格是 32 粒。 没错。那如果要算第 10 格有多少粒麦子,我们得怎么算呢?是不是要连续乘好多次 2 呀?这样写起来是不是很麻烦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种新的运算 —— 乘方,它能帮我们更简便地解决这类问题。 二、知识讲解 (一)乘方的概念 大家看,我们之前学过正方形面积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边长为 2 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怎么算?(提问学生) 同学 C:2×2 = 4(平方厘米)。 很好。那棱长为 2 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呢? 同学 D:2×2×2 = 8(立方厘米)。 这里 2×2 和 2×2×2 都是相同因数的乘法。为了简便,我们把 2×2 记作 2 ,读作 “2 的平方” 或 “2 的 2 次方”;把 2×2×2 记作 2 ,读作 “2 的立方” 或 “2 的 3 次方”。那如果有 4 个 -2 相乘,也就是 (-2)×(-2)×(-2)×(-2),我们可以记作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 同学 E:记作 (-2) ,读作 “ -2 的 4 次方”。 完全正确。一般地,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记作 a ,读作 “a 的 n 次方(或 a 的 n 次幂)”。这种求 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就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 a 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比如说在 3 中,底数是多少?指数是多少?表示什么意义呢?(提问学生) 同学 F:底数是 3,指数是 4,表示 4 个 3 相乘。 非常好。大家要注意,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比如 5 就是 5 ,指数 1 通常省略不写。现在,我们来做个小练习。在黑板上写出几个式子,如 (-3) 、4 ,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底数、指数和表示的意义。(请几位同学分别回答) 同学 G:(-3) 的底数是 -3,指数是 3,表示 3 个 -3 相乘。 同学 H:4 的底数是 4,指数是 2,表示 2 个 4 相乘。 (二)乘方运算 了解了乘方的概念,接下来我们学习乘方运算。比如计算 (-4) ,根据乘方的意义,它表示 3 个 -4 相乘,也就是 (-4)×(-4)×(-4) ,同学们算一算结果是多少?(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 同学 J:结果是 -64。 对,计算过程是:(-4)×(-4)=16,16×(-4)= -64 。那再看 (-2) ,又等于多少呢?(继续提问) 同学 K:(-2)×(-2)=4,4×(-2)= -8, -8×(-2)=16,所以 (-2) = 16。 非常好。从这两个例子中,大家观察一下,负数的幂的正负性有什么规律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 L:我们发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总结得很到位。再看看正数的幂,比如 5 = 5×5×5 = 125,不管指数是多少,正数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正数。还有 0 的幂,0 = 0×0 = 0,0 = 0×0×0 = 0,0 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 0。这就是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大家一定要记住。 (三)深入探究 我们再来深入探究一下乘方运算。看这组式子:0.1 、1 、10 、100 ,同学们先计算一下结果。(学生计算后,请同学回答) 同学 M:0.1 = 0.01,1 = 1,10 = 100,100 = 10000。 观察这些结果,当底数的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一位时,平方数的小数点有什么移动规律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同学 N:底数的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一位时,平方数的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两位。 非常好。那我们再看看立方的情况,计算 0.1 、1 、10 、100 。(学生计算后回答) 同学 O:0.1 = 0.001,1 = 1,10 = 1000,100 = 1000000。 这次底数的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一位时,立方数的小数点又有什么规律呢? 同学 P:底数的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一位时,立方数的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三位。 那对于四次方呢,计算 0.1 、1 、10 、100 ,大家自己算一算,看看有什么规律。(学生计算并总结规律) 同学 Q:0.1 = 0.0001,1 = 1,10 = 10000,100 = 100000000。底数的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一位时,四次方数的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四位。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般规律:当底数的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一位时,n 次方数的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 n 位。 (四)易混淆点辨析 接下来,我们看几个容易混淆的式子。比如 -2 和 (-2) ,这两个式子一样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同学 R:不一样。 那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呢?(继续提问) 同学 S: -2 表示 2 的相反数,也就是 -(2×2×2×2) ;(-2) 表示 4 个 -2 相乘,即 (-2)×(-2)×(-2)×(-2) 。 非常好。计算一下它们的结果分别是多少?(学生计算后回答) 同学 T: -2 = -16,(-2) = 16。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负号在括号内,参与乘方运算;负号在括号外,不参与乘方运算,先保留,最后再化简。 三、课堂练习 现在,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巩固一下。在黑板上写下: 计算:(1)(-3) ;(2) 0.5 ;(3)-1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 表示 2×3 的积 B. 任何一个有理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C. -3 与 (-3) 互为相反数 D. 一个数的平方是 9,这个数一定是 3 填空:(1)(-1) = ;(2)(-1) = ;(3) 若 x = 16,则 x = 。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请同学上台讲解答案。 四、课堂总结 好啦,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非常重要的乘方知识。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今天都学了什么?(请同学总结) 同学 Y:我们学习了乘方的概念,求 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还知道了底数、指数。学习了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 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 0。还做了很多乘方运算的练习。 总结得非常全面。乘方是一种新的运算,它和我们之前学的加、减、乘、除运算一样重要。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乘方,希望大家课后多做练习,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 五、课后作业 最后,布置一下课后作业。课本 P58 习题 2.3 第 1 题(写幂的形式)、第 2 题(计算)。另外,思考一个问题:一张 0.1mm 厚的纸对折 20 次,厚度能否超过珠峰(约 8848m)?写出算式。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有趣的问题。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