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新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说出泌尿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说明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多种途径,其中泌尿系统是体内废物和多余的水排出的主要途径。2.说明尿的形成过程,以及肾小球、肾小囊与滤过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肾小管与重吸收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3.分析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结构受损可能导致的功能障碍,提出保持泌尿系统健康的措施。(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演示实验法、讨论交流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分糖打底,七分甜蜜蜜”。近半年来,21岁的小刘每天奶茶当水喝,直到寒假期间,她突然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被家人紧急送医。急诊科医生当场测出血糖值24mmol/L(超过正常空腹血糖值4倍),小刘被诊断为糖尿病。为什么尿液里会出现糖分?随老师一起追踪奶茶的“逃逸之旅”!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喝的奶茶入手,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过量饮用奶茶的危害。(二)新课讲授。1.探秘过滤工厂——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阅读课本P124-125,回答问题:(1)什么是排泄?主要排出哪些物质?(2)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各组成器官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以及阅读能力。(3)观察猪(羊)的肾的形状、颜色。对照图4-37中的肾的结构示意图,观察肾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4)注意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及其位置,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的。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对照图片,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构建知识,并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推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讲解肾单位的组成,然后让学生动笔在肾单位结构模式简图上标出各结构名称。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加深学生对肾单位和连接肾的三条管道的认识。介绍血路和尿路,让学生尝试在简图上画出。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结构简图,简图上血路和尿路清晰,方便学生明确血流的路径和尿液形成的路径。2.糖尿诞生真相——尿的形成和排出。分析讨论: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成分比较。下表为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主要成分的含量。请同学们分析这些数据,思考回答讨论题中的3个问题。(1)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2)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差异,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3)在肾小囊中出现的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主动构建知识,明确尿液的成分。利用动图,将抽象的只是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合作探究:利用桌上的用具,尝试模拟尿液的形成过程。3分钟后随机请同学上台演示。设计意图:将看不见的血液成分具体化,让学生明确血液流动过程中和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尿的排出及排尿的意义。出示图片并讲解:因为有膀胱的存在,尿在肾中形成后会被输尿管输送到膀胱中,膀胱是可以暂时储存尿液的,当膀胱中的尿量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通过神经系统给大脑发送信号,使人产生尿意,在大脑支配下,尿液才会经尿道排出体外。提问:排尿有什么意义?。设计意图: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三)学以致用。当身体出现“蛋白尿”、“血尿”、“糖尿”或“肾结石”时,说明肾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回扣主题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让学生加深对肾功能的理解。(四)布置作业:绘制尿液形成过程图。设计意图:布置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增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的掌握。(五)教学反思。优点: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尿液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学生理解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中,我利用肾单位结构简图,向学生展示了肾单位的结构;并充分利用简图让学生自己标注血路和尿路,用磁吸石模拟血液的成分,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攻克难点。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课堂参与热情高张。缺点:但由于1课时的时间比较紧张,仍有不少同学难以跟上,后面还需要通过习题训练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之后的教学中,应该力求关注全体学生,优化互动环节,合理安排课时,提升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