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平均数(3)教学目标:继续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通过平均数逆推总数量及部分数量。能用多样化的方法计算平均数,解决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3.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统计意义。重点:利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利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一、讲授新课1.出示统计图:生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然后提出问题:三至五年级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怎样计算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进一步给出信息:一、二年级有四个班,平均每班捐款31元。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预设:可以求出一、二年级的捐款金额。如果要求一至五年级的捐款金额,应当怎样计算 生思考汇报,师板书:平均每个年级捐款金额=一至五年级总金额÷年级总数一至五年级总金额=一、二年级总金额+三至五年级总金额生独立计算(3分钟时间)。生汇报,师板书:①一、二年级的捐款金额:31×4=124(元)②三至五年级的捐款金额:100+140+120=360(元)③平均每个年级的捐款金额:(124+360)÷5= 96.8(元)3、解决问题。下表是立新小学一至五年级的班级数。一至五年级平均每个班捐款多少元?解题。(2分半时间)师提示:总金额前面已经求过,是?(484元)生解题,汇报,师板书:484÷(2+2+2+3+2)=484÷11=44(元)答:一至五年级平均每个班捐款44元。(2)生讨论思考:思考(1)、(2)两题的总数量相等吗?总份数相等吗?为什么?汇报:平均数 = 总数量 ÷ 总份数(1)平均每个年级捐款金额=一至五年级总金额÷年级总数(2)平均每班捐款金额 =一至五年级总金额÷班级总数都是求捐款金额的平均数所以总数量是相等的。(1)每年级的平均数,(2)每班的平均数。所以总份数不相等。(3)总结。求平均数要注意什么呢?回答:求那部分的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量除以那部分的总份数。4、解决如何求总份数或总数量或个别数量的问题。实验小学某次救灾捐款的统计表缺了一块,请你先估计一下,再算出一至五年级的捐款总额和五年级的捐款金额。(1)估一估。从表中可以看出一、二年级捐款金额比平均金额少,共少14元,三、四年级捐款金额比平均金额多,共多6元,那么五年级捐款金额应该比平均金额多8元,估计为160元。(2)解决问题。捐款总金额=平均金额×年级数152×5=760(元)一至四年级捐款总金额:142+148+156+154=600(元)五年级捐款金额:760-600=160(元)答:一至五年级的捐款总金额为760元,五年级的捐款金额为160元。(3)总结。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汇总:总数量=平均数× 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个别份数=总数量—部分总数量课堂练习。第一题:师:你有没有发现,这三道题有什么联系?生观察发现:所求的问题都是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计算方法都是:行驶的总路程 行驶的总时间。生独立计算解题。通过计算,进一步发现这三个问题中,小客车行驶的总时间相同,总路程也一样,答案均为每小时行驶57千来,不同的是路程的表述方式不一样。第2题: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估计的方法。提问:(1)平均数可能比77.5大吗 可能比75.2小吗 (2)①可以用(77.5+75.2)+2=76.35来计算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吗 什么情况下可以这样计算 (如果老奶奶与老爷爷的人数相同时可以这样计算。)②实际的平均年龄比76.35大还是小 老奶奶的人数较多,所以实际平均年龄应当大于76.35。(3)如何计算平均年龄 (77.5x12+75.2x 10)+(12+ 10)-76.45(岁)。3.数学百花园生先观察统计表,说一说知道了什么信息。预设:直接的信息:如2005年的平均身高是125米;间接的信息:如从1995年到2005年10年间:我国7岁儿童的平均身高增高0.08米;推断的信息:相比较而言,儿童平均身高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可以推断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还有加快的可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