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9课《Panda 算算数》 教案【甘教版】信息科技 六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第9课《Panda 算算数》 教案【甘教版】信息科技 六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Panda 算算数》教学设计
课题 Panda 算算数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六年级上
核心素养目标 信息意识:正确理解程序处理像加数、得分这类会变化的数据的需求,感知数据在运行中的流动与存储价值。 计算思维:能够运用分解步骤和识别操作模式,设计能自动出题、判断对错并累计分数的算术程序。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掌握如何使用编程工具构建数学助手,并能将加法程序思路迁移到减法乘法等新问题的解决中。信息社会责任:认识到在编程设计减法时,需要考虑低年级使用者水平避免负数,培养技术应用的适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变量作为存储和标识变化数据(如加数、和、题号、得分)的核心概念,掌握新建、命名、赋值及在舞台上显示变量的基本操作。掌握利用随机数生成加数,运用加法运算积木计算和,并通过条件判断积木比较答案对错、更新得分的完整程序逻辑搭建。熟练使用重复执行积木实现连续出题功能,并正确初始化题号和得分变量,确保循环内能正确累计分数和更新题号。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变量抽象的“存储”机制(名字与值的分离),而非仅将其视为屏幕上显示的数字框,避免混淆变量本身与变量值。清晰构建包含随机赋值、计算、询问、条件判断、循环嵌套及变量更新的多步骤复合程序逻辑,确保各环节衔接正确、逻辑严密。在实现减法程序时,有效设计逻辑(如比较随机数大小、动态设定被减数与减数)以确保结果非负,满足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需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聚焦一年级的小朋友要开展口算比赛,我们能帮老师做一个随机出题并判断对错的程序吗?没问题,今天我们就编写一个命题程序吧!我们的挑战数学练习册上,每一页的加法题数字都不同。如果电脑想当我们的“电子练习册”,它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们编写的程序不能像书一样印好所有题!它必须学会在运行时“变”出不同的数字来组成题目。记忆格子玩闯关游戏时,屏幕左上角显示“第1关”、“得分:0”,玩一会变成“第2关”、“得分:100”。电脑怎么做到让这些数字“动起来”?它肯定有办法实时“记住”当前是第几关,并且“更新”你的得分!这需要一种特殊的“记忆格子”。播放视频《变量》。 小组讨论什么是随机数,并思考以及它们如何用于生成不同的加法题。向学生介绍“记忆格子”的概念,解释如何用于存储和更新游戏信息。观看视频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初步理解随机数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帮助学生了解变量的基本原理及用途。了解变量的概念
讲授新课 新知讲解:一、什么是变量在电脑世界里,我们常常需要一个“地方”来暂时存放数字。比如算数学题时,“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和“答案”这些数字每次可能都不一样。我们就把这些会变化的数字,放进一个个叫做 “变量” 的魔法盒子里。为什么叫“变量”?因为它里面放的数是可以变来变去的!就像你的铅笔盒,今天可以放铅笔,明天可以放橡皮。有什么用?就像做数学题,我们把要加的两个数放进两个“加数盒子”,算出来的答案放进“和盒子”。下次算新题目时,把新数字放进这些盒子替换掉旧的就行了,非常方便!二、新建变量启动mBlock,创建一个新作品。单击“角色”选项卡,单击量”积木类型下的建立一个变量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变量名“加数1”,点选“适用于所有角色”,单击确定。用同样的方法,再新建两个变量,分别叫做“加数2”和“和”,新建完成后,这三个变量(“加数1”、“加数2”、“和”)的积木块会出现在积木区里。编程时,你可以随时拖动它们来使用。每个变量积木前面都有一个小选择框。勾选这个框,这个变量就会显示在舞台上。去掉勾选,这个变量就不会显示在舞台上。三、新建角色点击 角色面板 下的 添加,选择 图形编辑器。用 文字工具 输入 +。调整大小,修改 填充颜色 为红色。点击 绘制角色 完成。给角色命名(如“加号”)。同样方法 新建角色,输入 =,调整大小。然后在 舞台区,拖动 “加号”、“等号” 角色和 “加数1”、“加数2” 变量显示框到合适位置。四、编写设置加数范围和答案的程序准备工作做好了,现在让我们通过“变量”和“运算”类积木,搭建两个加数随机显示,变量“和”=变量“加数 1”+变量“加数 2”的程序代码吧!将“运算”积木类型下的 v 积木拖放到代码区,作为变量“加数1”和“加数2”的值。将“运算”积木类型下 积木,作为变量“和”的值,将变量“加数1”和“加数 2”拖放到加法运算中。将“侦测”积木类型下的 积木拖放到代码区,拼接到最后。将询问内容改为“你的回答是:”。五、编写判断答案程序想让Panda当个聪明的裁判,立刻告诉你答案对不对?让我们来为它添加判断积木吧!拖放“控制”积木类型下的“如果……那么……否则”条件语句积木到代码区,设定判断条件为“和=回答”,添加“回答正确!”和“回答错误请继续努力!”积木。单击“绿旗”执行按钮,在舞台下方对话框中键盘输入答案后单击“对钩”确定,Panda将会自动判断回答是否正确。六、完善程序现在运行程序,Panda只能出一道题,能不能出几个题目呢?让我们来设计一个小程序:每次运行,它会自动出5道加法题,答对一题就加20分,答错不加分,最后会告诉你当前是第几题和你一共得了多少分!新建“题号”“得分”两个变量。分别右击舞台区“加数1”“加数2”变量,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大字显示”,移动舞台区变量和角色的位置。修改在程序开始执行时,分别将“题号”“得分”变量的值设置为0的程序。为出题程序嵌套“重复执行5次”积木,同时在循环中将“题号”增加1。在判断对错条件语句中,在“回答正确!”积木后添加“将得分增加20”积木。程序执行,第一题回答正确后题号变为0得分变为20。程序执行,第一题回答正确后题号变为2,得分变为20。七、读一读在mBlock里,积木有不同的颜色,这样你一眼就能大概猜出它是干什么的!积木还有三种主要形状:凹凸形、椭圆形和六边形。凹凸形积木就像盖房子的基本砖块,它们上面有凸起,下面有凹槽,可以上下拼接起来,组合成你想要的程序。它们是最常用、最基础的积木。椭圆形积木有点像装东西的小盒子。它们里面通常装着数字或者文字信息,比如你之前学过的“变量”。这些椭圆形积木经常被塞进其他积木的空格里使用。六边形积木是帮程序做决定的小帮手!当你想让你的程序更“聪明”,能根据不同情况做不同事情的时候,就需要用到它。程序会根据它的回答是“对”还是“错”来执行后面的动作。八、练一练1.想一想,为什么要在绿旗刚开始执行的时候把“题号”和“得分”变量的值设置为0?把这两个赋值语句放到循环语句中可以吗?为什么?设为0的原因:我们要从头开始一个新游戏呀!就像玩一个新游戏时,要把记分牌清零,从第一关开始玩一样。不能放在循环中: 放进循环里,就像每出一题就偷偷把记分牌清零、把题号拨回起点,这样题目永远算第一题,分数永远加不起来!所以,只能在最开头(绿旗下)清一次零!2.修改“Panda 算算数”程序,计算10以内的乘法,并每次能出10道题,每答对1道题得10分。3.编写 20 以内减法运算的程序,注意需要给一年级小朋友完成,使用结果不能是负数。九、扩展延伸Panda做减法新建一个项目,首先设置好变量,然后生成随机数,由于被减数一般要大于减数,所以我们在编写程序的时候需要再增加两个变量,将随机产生的两个数中较大的数设为被减数。按照之前介绍的方法绘制减法运算的界面。按照减法运算规则,参考前面的程序,完成做减法程序。 一、什么是变量向学生介绍变量的概念,使用直观的比喻(如铅笔盒)帮助理解。二、新建变量启动mBlock,创建一个新项目。通过“变量”积木类型,创建三个变量:“加数1”、“加数2”和“和”,并进行勾选操作,观察舞台效果。三、新建角色通过图形编辑器创建“加号”和“等号”角色,调整大小和颜色,并拖动到舞台区设置位置。四、编写设置加数范围和答案的程序使用“变量”和“运算”积木编写程序,使两个加数随机生成并计算其和。五、编写判断答案程序学生测试程序的精准性,根据反馈进行改进。六、完善程序完善程序使Panda能够连续出5道加法题,并记录得分和题号。七、读一读分享如何在实际编程中使用各种形状的积木,讨论其作用和效果。八、练一练完成思考练习题。九、扩展延伸完成减法重新编写。 一、什么是变量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变量作为可变储存的工具。二、新建变量帮助学生熟悉变量的创建过程,体验变量的可视化显示,理解如何控制变量的显示状态。三、新建角色培养学生的角色设计与布局能力,为程序界面做准备。四、编写设置加数范围和答案的程序指导学生如何生成随机数、执行基本运算,并通过询问实现交互。提升编程逻辑和动态生成题目的能力。五、编写判断答案程序通过测试修改,培养学生的测试与调试能力,确保程序的准确性和用户体验。六、完善程序通过完成更复杂的程序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使用,提高分数更新逻辑的实现能力,提升多题目管理的编程技巧。七、读一读通过应用和讨论,深化学生对积木功能的理解,提高编程效率和创造力。八、练一练巩固课程知识。九、扩展延伸通过独立完成新任务,经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Panda 算算数1、了解变量与随机数2、熟悉判断语句的使用3、熟悉变量的创建过程4、掌握计算程序的编写5、完成课题练习 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课后作业 1、在慧编程中,修改加法程序,使其变成能连续出5道10以内乘法题的程序。 布置作业 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板书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