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认识图形》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认识图形》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2024)

资源简介

在分类中认识图形,在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教学实践与思考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认识图形第72-73页。
【教材分析】
一、本课关联的核心素养分析
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其内涵包含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本节课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第一课,学生要根据已有经验对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简单立体图形,以及知道这些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名称,并能进行识别,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说一说等学习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本课的核心任务分析
本课的核心任务是“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第一课,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将物品按属性分类,包括按用途、材料、颜色等进行分类。本节课在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主要是研究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简单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因此根据教材中的学习活动安排,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物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把它们分分类”的问题,开启认识图形的学习历程。突出按照形状分类,分成4类,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结合教材分析,我们发现这节课的脉络就是学生先进行分类活动,然后对分类结果进行抽象,认识立体图形。最后通过游戏巩同立体图形的特征。所以整节课是从分类活动中引发的思考,通过对不同物品进行分类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因此把本课的核心任务确定为“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有了将物品按用途、材料、颜色等进行分类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分类,入学前也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休、圆柱、球这几种几何体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有的甚至可以叫出他们的名字。可以说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这几何体的经验,但是其学术名称与生活中的名称不尽相同,有些学生可能将“球”说成“圆”。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对四种立体图形准确区分。
【学习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能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根据形状特征找到相应的物体,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合作时能认真倾听,能听懂他人的想法,并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意见。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掌握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特征。
学习难点: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根据形状特征找到相应的物体,建立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模型,以及各种类型的实物(如牙膏盒、魔方、乒乓球、胶水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分类
1.老师今天带了很多好朋友到我们的课堂中来,你们想见见他们吗
(展示物体图片:牙膏盒,魔方,乒乓球、胶水等)
说说图中都有哪些物品?
2.但是他们摆放的好乱呀,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引出分类需求
3.引出核心任务:你能把这些物品分分类吗
【设计意图:直入主题,首先请学生先辨认这些物品,在辨认完之后教师及时引导思考,这么多物品摆放有点杂乱,怎么办呢 以此唤醒学生用以学过的旧知一分类来进行整理,明确本节课的核心任务,也提现了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学。】
二、分类探究,直观感知
1.今天我们就来给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板书:物品分类)
2.学生活动要求:
(1)分:四人一组,分一分(拿出学具箱)。
(2)说:说一说,你们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类?分了几类
3.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生成预设:
(1)按用途分类。把日用品分成一类, 玩具分成一类。
(2)把能滚动的放在一起,把这些面都能立住的放在一起。
(3)分为三类:方方的一类,球类,像柱子似的一类。
(4)分为四类:把球放在一起;把两边的圆还会滚动的放一起;把正正方方的放一起;把长长方方、扁扁的放一起。
学生逐一汇报, 引导生生进行补充。
4.第四个同学把这些物品按形状分成四类,这是从数学角度观察的结果,我们一起打开另外一个教具盒,找到他们的模型摸一摸,试着和你的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要把他们分为一类, 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再来说说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1)球是圆圆的,很淘气,可以随意滚动、弯弯的、没有平平的面……
(2)茶叶罐这一类,上面平平和下面平平的、圆圆的、直直的、可以站,可以滚;有的
地方平平的,有的地方弯弯的;躺下以后能滚;平平的面能站着。
(3)墨水盒这一类,长长的、面有大有小;摸上去滑滑的,但角却尖尖的。
(4)魔方一类,方方的,每个面一样大。
5.我们一起来回顾刚刚同学们分类的过程吧。(展示 PPT)
你们可以根据他们的特征猜猜在数学中,他们叫什么吗
学生生成预设:
我们把这样圆圆的、能随意滚动的图形称作球。
我们把这样上面和下面有一样的圆形、上面和下面一样粗、像个柱子的图形叫做圆柱。
我们把这样长长的、方方的、面有大有小的图形称作长方体。
我们把这样方方的、每个面都一样的图形称作正方体。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分类活动,通过观察、操作感受图形的特征。在学生观察结束后,教师因势利导,从较为“淘气”的物品入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说说这类物品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先充分经历和感知后顺势生成概念,认识这些立体图形“是什么”、“怎么理解”。】
三、游戏激趣,巩固提升
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个好朋友,我们一起和他们玩个游戏好吗
游戏一:猜一猜
1.老师的箱子里有很多物品,我只露出来它的一部分,看看大家能不能猜出来它是谁。
2.那我们游戏升级,由一个小朋友上来摸,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摸到的物体。其他小朋友来猜。
游戏二:运货物
3.老师想请你们当运货员,用乒乓球拍先运一个长方体走一圈,再运一个正方体走一圈,再运圆柱和球,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分小组活动)
4.谁来说说你的感觉
预设:长方体、正方体运起来都很稳,球总是掉下来……
5.梳理小结:长方体、正方体有平平的面,所以运起米很稳。圆柱上下两面是平的,所以竖着放的时候很稳;侧面是弯弯的,所以横着放会滚动;球是最调皮的,无论怎么放,都容易从拍子上滚下来,因为它的面都是弯弯的。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爱学数学、学好数学。
【设计意图:第一个游戏是通过摸一摸,描述对摸到物品的具体感受,让对方猜一猜是什么几何体;第二个游戏是让学生体会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特点。两个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并通过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这几个几何体之间的不同特点。】
四、全课总结,学情检测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3.学情检测:
⑴基础练习:完成课本第73页第1、2题。
⑵拓展练习:比一比看谁反应快:这里还有很多物品,你们看一看能快速说出它是什么形状吗 (出示除了四种形状,新增一个圆台形状的碗,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他们辨析圆柱和圆台的区别,同时向学生普及生活中的物体形状有很多,今后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设计意图:在认识了四类物品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将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从抽象再回到具体。课后总结与反思应该回归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回顾“怎样学来的",同时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感受,体现了学生“学的怎么样”。】
【课后反思】
一、多种途径认识立体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培养空间观念的有效方式,木节课通过分一分、摸一摸、玩一玩等多种学习活动,从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参与的机会,通过亲身感受,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学习效率。教师应适时渗透对比归纳等数学方法,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二、在分类活动中建立直观认知,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离不开分类活动,分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识别物体的本质属性。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空间知觉-空间表象-空间思维-空间再现。 低段学生应丰富空间知觉、采用“描述性概念”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分类时注意引导学生多表达,在互相交流中训练与提升,不断地从“会听”转向“会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