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时 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与整理 教学设计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能按给定标准(如形状、颜色等)对物品进行分类,并用数数、画图等方法统计数量。经历“观察—分类—统计—表达”的完整过程,体会分类标准的一致性对结果的影响。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有序思考和归纳能力,提升数学学习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能用不同形式表示分类结果。难点: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体会分类对生活的简化作用。三、教学准备教具:PPT课件(含超市商品图、气球分类情境图)、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卡片、分类操作学具(蔬菜图片、文具模型)。学具:彩色笔、练习纸(用于记录分类结果)。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提问激趣:展示超市货架图片,提问:“为什么超市里的泡面和饮料要分开摆放?”引导学生发现:分类摆放能让物品更有序,方便寻找。揭示课题:生活中很多事物需要分类整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与整理”。2. 探究新知任务一:按形状分类气球(1)呈现教材例1情境图:“有许多气球,你能按形状把它们分一分吗?”(2)学生尝试用学具操作分类,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分类方法:分堆法:将心形、圆形、葫芦形气球分别摆成三堆,数出数量(3个、4个、5个)。画图法:用“○” “△”等符号代表不同形状,边数边画。表格法:用简单表格记录各类数量。(4)对比分析: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多?哪种最少?引导学生从统计结果中获取信息。任务二:按颜色分类气球(1)提问:“如果按颜色分,这些气球可以分成几类?”(2)学生自主分类,用上述方法表示结果(红气球3个、黄气球5个、蓝气球4个)。(3)讨论:“分类标准不同,结果有什么变化?”强调分类标准的重要性。3. 巩固应用课堂练习1:按形状分图形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题:观察不同形状的叶片,涂一涂、填一填数量。目的:强化“分类—统计”的操作流程。课堂练习2:按种类分蔬菜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题:将蔬菜按种类分类,用表格记录数量,并比较“哪种最多/最少”。目的:联系生活场景,培养分类应用能力。拓展活动:生活中的分类小组讨论:“书柜、书包、房间里的物品如何分类?分类后有什么好处?”预设回答:书包里的书和文具分开摆放,更容易找到。4. 课堂小结提问引导:“今天学会了什么?” “分类的步骤是什么?”师生总结:分类:按同一标准将同类物品放在一起。统计方法:分堆、画图、列表格等。意义:分类整理能让事物更有序,方便统计和查找。5. 课后作业基础作业:整理自己的书包,用简单图画记录分类方法(如“课本” “练习本” “文具”三类)。拓展作业:观察超市货架,记录至少3种分类标准(如食品按口味、日用品按用途等)。五、板书设计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与整理 ┌──────────────┐ │ 分类标准 → 分类结果 │ ├──────────────┤ │ 例:气球 │ │ 按形状分:心形3个、圆形4个、葫芦形5个 │ │ 按颜色分:红色3个、黄色5个、蓝色4个 │ └──────────────┘ 统计方法:分堆、画图、列表格 六、教学反思要点教学中通过超市情境和气球分类活动,多数学生掌握单一标准分类方法,但部分对统计结果的多样表示不够熟练。需加强 “分堆 — 画图 — 列表” 的分步指导,增加生活实例(如书包整理)的实操练习,帮助学生深化分类逻辑与应用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