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并完成简单的数量统计。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将分类结果整理到表格中。
经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过程,积累分类整理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
感受分类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增强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按不同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明确分类标准与结果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例题情境图、分类练习图片等)。
学具:衣服图片、动物卡片、算式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情境创设:展示垃圾分类的图片,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参加过垃圾分类吗?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引导学生分享垃圾分类的经验,如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等分类。
引出课题:“垃圾分类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数学中,我们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二)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呈现“分两组做游戏”的情境图,提问:“分两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组呢?”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方法,教师巡视倾听。
组织学生汇报分组思路,如“按大人和孩子分” “按性别分”等。
整理结果:
以“按大人和孩子分”为例,引导学生将分类结果整理到表格中:
类别 大人 孩子
人数 8 6
- 同理,整理“按性别分”的结果:
性别 男 女
人数 7 7
拓展思考:提问:“还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组呢?”引导学生提出其他分类标准,如“按三口之家和四口之家分” “按爸爸、妈妈、孩子分”等,并将分类结果填入表格。
观察发现: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分组结果,思考:“对比分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计算各分类标准下的人数总和(如8+6=14,7+7=14等),得出结论:“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可能不同,但总数不变。”
(三)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
完成“把下面的衣服分成两类”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类标准(如按上衣和裤子分),并整理到表格中。
完成“将下面的动物分成两类”练习,可按“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分类,填写表格并提出数学问题,如“一共有多少种动物?” “天上飞的比水里游的多几种?”
综合练习:
完成“调查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物”练习,根据统计图表填写人数,回答“最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数最多”等问题,并提出其他数学问题。
完成“把下面的道路交通标志分类”练习,先按形状分类,再按标志类型(禁令标志、警告标志、指示标志)分类,填写表格并提出问题。
(四)拓展提升
活动任务:出示算式卡片(10-2、3+4、9-3、7-1、1+5、2+6、9-2、3+5),提问:“可以怎样给这些算式卡片分类呢?”
分组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分类标准,如“按卡片的形状分” “按算式的得数分”。
各小组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到表格中。
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如按得数分:
算式得数 6 7 8
张数 3 2 3
(五)课堂小结
引导回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总结: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如“用表格可以看出各种物品数量的多少” “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可能不同,但总数不变”。
教师补充:强调分类整理的方法和意义,以及统计表在呈现分类结果中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
实践作业:用方格子或表格统计自己书包里的各种文具的数量。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帮》练习课件相应练习。
五、板书设计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可能不同,但总数不变。
例:分两组做游戏
类别大人孩子 性别男女
--------- ---------
人数 人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垃圾分类导入,借表格助学生掌握不同标准分类法,多数学生能自主分类。但存在分层教学不足、部分学生抽象分类困难等问题。改进需设计阶梯练习,联结生活经验,强化数学语言规范,提升分类思维与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