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大数加与减(二)(教案)2025-2026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大数加与减(二)(教案)2025-2026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数学学科
第三单元 大数加与减(二)
第1课时 捐书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28~29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课以“捐书”情境为载体,学习三位数连加运算,掌握连加计算方法,解决实际捐书数量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所呈现的“捐书”情境的数量关系也很简单,只是每个数据都比较大,能正确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掌握计算的方法,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计算,特别是计算过程中出现连续进位的情况,提醒学生要多加注意,养成认真计算、及时验算的良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在计算之前先估一估结果的大致范围。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的情境,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连加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加法。
2.能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发展估算意识。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
(1)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从主情境的表格中找出数学信息,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
(2)提问:图表中呈现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预设:学生可能提出“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等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数据,思考问题,初步感知连加需求。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连加运算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例1:两个年级各自大约捐了多少本书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尝试估算,初步判断哪个年级捐书的数量多一些,探索估算的方法。
(3)估一估:先让学生独立尝试估算出结果。
(4)说一说:与同伴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5) 集体交流。
预设:各班捐书的数量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看成整百整十数相加,三年级120+100+120=340,四年级110+100+100=310,所以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例2: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教师活动: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列式计算,探索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2)引导列式:123 + 95 + 116,提问:“如何计算这三个数的和?”
(3)组织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巡视指导,收集不同算法。
(4)展示学生算法(如分步计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竖式计算的进位规则。
(5)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科书中呈现的三种方法,也可能还会出现其他方法,可以提出来集体展开讨论。对于方法合理、计算正确的学生应予以表扬,对计算有错误的学生,要分析其原因。
学生活动:
尝试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算法。
汇报分享:如“先算123+95=218,再算218+116=334”或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回顾计算的过程,说清楚算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具体方法,还要结合具体情境讲清每一步计算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说一说在计算连加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特别是选择三
个数连加方法的学生,更要特别细心,注意进位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连加运算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实际计算时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方法,理解连加算理。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深化对计算过程的理解。】
例3: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去解答,得出计算结果。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汇报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预设:如100+100+100=300,8+4-4=8,300+8=308。
(3)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的特点,对能发现并运用上面这样的简便方法计算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4)回顾反思、交流:互相说一说大数的连加运算应该注意的事项,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大数的连加计算很容易出错,要养成计算时认真仔细、计算后及时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归纳总结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6)提问:在计算三位数连加时,可以怎样算 需要注意什么
(7)引导: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可以先把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也可以直接将三个数加在一起;如果相加的数中有接近整十整百数的,还可以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计算三位数连加时特别要注意连续进位的情况。
【设计意图:提升运算灵活性,感悟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感,优化计算策略。】
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
基础练习(针对教材“练一练”)
练一练第1题:
要求:先估算张阿姨、李叔叔的花费,再精确计算。
注意:引导估算方法(如凑整估算)。
练一练第2题:计算727+114+86等算式。
【设计意图:巩固估算与精确计算技能,强化应用意识。熟练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步骤。运用连加解决实际组合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练一练第3题:
题目:从“220、160、256、290”中选两个数,使和最接近500。
答案:220+290=510,最接近500。
【设计意图:培养数感与分析比较能力,深化连加运算思维。强化凑整简便运算的应用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三位数连加的三种计算方法:分步计算、竖式计算、凑整简算,以及用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可以先把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也可以直接将三个数加在一起;如果相加的数中有接近整十整百数的,还可以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明确计算三位数连加时特别要注意连续进位的情况。大家还要养成计算时认真仔细、计算后及时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以“捐书”生活情境串联教学内容,贴合学生认知经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环节围绕“计算方法探究—巩固应用”展开,逻辑清晰,突出运算能力与应用意识的培养目标。
不足与改进之处:情境导入时,可增加开放性问题(如“根据捐书数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进一步激活学生问题意识;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中,可预留更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尝试不同计算策略,而非仅通过教师引导总结,提升探究自主性。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捐书 例1:两个年级各自大约捐了多少本书 例2: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23 + 95 + 116 = 334(本)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34本. 例3: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列式:104 + 96 + 108 = 308(本) 答:四年级一共捐书308本。 小结:计算方法:分步计算、竖式计算、凑整简算


第2课时 小小养殖场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0~31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课以“小小养殖场”孵小鸡为情境,学习三位数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及验算方法,通过解决“还有多少只小鸡没孵出”等问题,掌握运算顺序与计算技巧,培养运算能力与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验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情境分析、列式计算、合作交流的过程,理解运算逻辑。
核心素养:发展运算能力(准确计算)、推理意识(理解运算顺序)、应用意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与验算。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
展示:“小小养殖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提问:“已知一共有850个鸡蛋,上午孵出256只小鸡,下午孵出280只,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活动:
观察情境图,理解图中信息。
提出问题,如“还有多少只小鸡没孵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兴趣,自然引出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需求。】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例1:还有多少只小鸡没有孵出来?
教师活动:
(1)引导列式:850-256-280 或 850-(256+280)
(2)提问:“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如何计算?”
(3)组织学生尝试计算,巡视指导,收集不同算法(分步计算、竖式计算)。
(4)讲解运算顺序:连减从左到右计算,有括号先算括号内;强调退位减法细节。
(5)引导验算:用加法验算减法,如结果+减数=被减数。
【设计意图:理解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的不同形式,掌握计算与验算方法。】
学生活动:
(1)独立计算,尝试两种算式的解法。
(2)小组交流算法,汇报展示计算过程。
(3)学习验算方法,完成验算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深化对运算过程的理解,培养严谨的计算习惯。】
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
基础练习(针对教材“练一练”)
1.练一练第1题(运白菜问题):
要求:列式计算“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并验算。
注意:引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连减运算的应用。
【设计意图:巩固连减运算的实际应用,强化问题解决能力。】
2.练一练第2题(森林医生):
要求:找出计算错误并改正。
【设计意图:聚焦计算细节,突破退位减法易错点,提升运算准确性。】
3.练一练第3题(直接计算):
要求:完成600-233等算式,注意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熟练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步骤。】
4.拓展练习
题目:超市原有饮料800瓶,第一天卖出245瓶,第二天卖出178瓶,还剩多少瓶?
列式:800-245-178=377(瓶)。
答:还剩377瓶。
【设计意图:迁移应用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思维提升练习
题目: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1000-□-□=400(多种填法)。
答案:如300和300,250和350等。
【设计意图:开放题型培养逆向思维,深化对连减运算的理解。】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按顺序计算、有括号先算括号内,验算技巧(加法验算),以及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知道了计算后要验算。请同学们课下及时复习和巩固,尝试解决生活的问题。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连贯的生活情境贯穿教学,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运算方法;练习设计分层递进,兼顾基础与拓展。也存在不足与改进之处:验算环节可增加学生自主设计验算题的活动,提升验算意识;情境导入时,可让学生自主提问,增强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方面:探究环节给予学生充分尝试空间,通过对比两种算式,深化对运算顺序的理解。不足与改进之处:部分学生在处理连续退位时仍出错,后续可增加针对性的“错误对比分析”活动,强化计算细节指导。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小小养殖场 例:还有多少只小鸡没有孵出来? 方法一:850-256-280=314(只) 方法二: 850-(256+280)=314(只) 答:还有314只小鸡没有孵出来。 方法总结:运算顺序:连减从左到右,有括号先算括号内。 验算方法:差+减数=被减数。

第3课时 节余多少钱(1)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2~33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课以“节余多少钱”为情境,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收入与支出的数量关系,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步加减混合算式,解决“节余”类实际问题。
数学核心素养:发展运算能力、应用意识,渗透模型思想,培养从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掌握算法,解决“节余”问题。
难点:分析数量关系,构建“收入-支出=节余”的数学模型。
教学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讨论中理解算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
展示教材中进城务工人员、奶奶领取补助、爸爸妈妈寄钱的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活动:
(1)观察图片,提取数学信息(如奶奶每月补助185元,爸爸妈妈寄回800元,八月花745元)
(2)尝试提出问题(如八月节余多少钱)。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培养信息提取能力,自然引出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例1:八月节余多少元?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节余的钱与什么有关?怎样计算?”
(2)组织学生用线段图表示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如先画表示收入的线段,再标注支出部分)。
(3)展示两种算法:①先算总收入再减支出(185+800-745);②先算寄回钱减支出再加补助(800-745+185)。
(4)追问:“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线段图直观理解数量关系,对比算法渗透运算顺序规则,深化算理理解。】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节余的计算方法,尝试列式。
(2)画一画:动手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展示交流。
(3)算一算:计算两种算式,总结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4)对比算法,发现本质都是“收入-支出=节余”。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讨论培养分析能力,在计算中掌握算法,感悟数学模型。】
例2:九月、十月一共节余多少元?
教师活动:
(1)引导分析“十月节余比九月少30元”的数量关系。
(2)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活动:
(1)自主列式计算(260-30+260)
(2)交流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巩固“先求部分量再求总量”的解题策略,强化应用能力。】
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
基础练习(针对教材“练一练”)
第1题:要求:画图表示陆生、水生野生动物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注意:引导学生先求水生动物种类,再求总数。
【设计意图:巩固“先求部分再求整体”的解题模型,训练画图分析能力。】
第2题:要求:独立计算,分享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强化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巩固运算顺序。】
第3题:要求:分析“余下部分每月付260元”的含义,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场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拓展练习
题目:小明家每月收入6500元,支出4800元,2个月共节余多少元?
(6500-4800)×2=3400(元)
【设计意图:拓展“节余”问题的时间维度,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思维提升练习
题目:超市原有饮料320瓶,上午卖出150瓶,下午又进200瓶,现在有多少瓶?
320-150+200=370(瓶)
【设计意图:打破“节余”情境限制,抽象加减混合运算模型,提升思维灵活性。】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教师引导:“今天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分析收入与支出的数量关系,学会用“收入-支出=节余”分析生活问题,还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借助线段图直观理解算理,请同学们课下多加练习,掌握加减混合运算方法。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自主提取信息,借助线段图直观理解算理,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培养信息提取能力,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节余的钱与什么有关?怎样计算?”组织学生用线段图表示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如先画表示收入的线段,再标注支出部分),引导学生对比算法,发现本质都是“收入-支出=节余”,练习设计层次分明,体现对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不足:部分学生画线段图不够规范,对“十月节余”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不好。
改进:增加线段图绘制的示范指导,对难点问题设计更细致的追问引导。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节余多少钱(1) 例1:八月节余多少元? 方法一:185+800-745=240(元)  方法二:800-745+185=240(元) 答:八月节余240元。 例2:九月、十月一共节余多少元? 方法一:260-30+260=490(元) 方法二:260+(260-30)=490(元) 答:九月、十月一共节余490元。 方法小结:加减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节余多少钱(2)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3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课聚焦“几个月节余的钱可以买洗衣机”,“买洗衣机”的情境是“节余多少钱”的延续,随着情节的展开,提出如下两个问题。平均每个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余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的关键,是会选择合适的估算单位。呈现了学生可能出现的三种解决策略:第一种是利用线段示意图依次列举每个月积累节余的钱数解决问题:第二种是利用加法运算,依次加上225元,从而得出结论:第三种是用洗衣机价格依次减去225元,算出结果。这三种方法都合情合理,又各具特点。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积累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本节课融合估算与精确计算,通过连加、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培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用估算和连加、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月节余累加够买物品”的问题。
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数感、运算能力,渗透模型思想,培养估算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在生活规划中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估算方法与精确计算策略,解决“几个月节余够买物品”问题。
难点:理解估算合理性,构建“月节余累加与价格比较”的数学模型。
教学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以买洗衣机情境驱动探究。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估算讨论与计算操作中掌握解题策略。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
展示:买洗衣机情境图
引导:学生独立观察
提问:“洗衣机580元,每月节余225元,几个月够买?先估再算。”
学生活动:
观察情境,明确问题:已知月节余225元,求几个月节余够买580元的洗衣机。
说一说: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生活问题激活兴趣,明确学习任务,引出估算与计算需求。】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例1:估算几个月节余够买洗衣机?
教师活动:
引导: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解决问题。“估算时如何处理225?”
展示:不同估算方法,组织讨论哪种更合理。
交流:组织集体交流,让学生分别说一说估算的过程和结果。
引导:解释清楚自己是如何估算的。
总结:估算需结合实际,接近准确值。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估算方法,培养数感与估算意识。】
学生活动:
独立估算,小组交流。
展示估算过程(如225≈230,230×3>580)。
集体交流:学生分别说一说估算的过程和结果。
讨论估算合理性,理解估算服务于解决问题。
预设: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法和结果,只要做出合理的解释,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至于哪个更接近准确结果,可以在解决完下一个问题后再来判定。
【设计意图:在探究中掌握估算技巧,体会估算实用价值。】
例2:精确计算验证结果
教师活动:
(1)提问:“如何精确计算?”
(2)引导: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录下来,可以借助画图、表格、列式等方式。
(3)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把侧重点放在让学生充分地说一说。
(4)总结:通过计算验证估算,明确3个月够买。
【设计意图:掌握精确计算方法,理解运算应用。】
学生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将解决问题。
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
预设:列式计算(连加:225+225+225;加减混合:580-225-225)。
交流:计算过程,理解累加或递减验证逻辑。
预设:三种解决策略:第一种是利用线段示意图依次列举每个月积累节余的钱数解决问题:第二种是利用加法运算,依次加上225元,
【设计意图:通过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精确性。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积累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
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
基础练习
题目:淘气有每月180元的零用钱,如果他想买450元的自行车,估一估、算一算几个月够?
要求:先估算,再计算,对比结果。
注意:规范计算步骤,说明估算思路。
【设计意图:巩固估算与计算策略,强化应用。】
拓展练习
题目:妈妈微信钱包里每月节余310元,她想买850元空调,几个月够?
答案:估算310≈300,300×3>850;计算310+310+310=930>850,需3个月。
【设计意图:拓展场景,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思维提升练习
题目:十一期间,在家电下乡活动中,某商店洗衣机原价580元,满500减50,每月节余225元,几个月够买?
【设计意图:增加优惠条件,培养灵活解题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学习如何解决生活中买东西够不够的问题,我们可以先进行估算,然后我们可以进行精确的计算,算出具体数据,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如画图,列表等方法,同时还要进行验算,总的思路就是:用估算初步判断,精确计算验证。请同学们课下多练习,在应用中进行巩固和理解。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以生活购物的情境贯穿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估算讨论与计算操作理解解题策略。但部分学生连加运算易出错,估算方法探讨不够深入。后续需加强计算练习,增加小组汇报,鼓励更多估算思路分享,深化对估算策略的理解。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节余多少钱(解决“几个月节余够买物品”) 例题:洗衣机580元,每月节余225元,几个月够买? 方法一、估算: 225≈230,230×3=690>580 → 需3个月。 方法二、精确计算: 方法1:225+225+225=675(元),675>580。 方法2:580-225-225=130(元)130<225 → 需3个月。 小结:用估算初步判断,精确计算验证
第5课时 身高的增长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5~36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课以“身高的增长”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亮亮从出生到6岁的身高数据,学习数据的整理、分析与统计。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学生需根据表格数据,计算亮亮每年身高的增长量(如“用当年的身高减前一年的身高”),并理解“增长量”的实际意义。通过绘制统计图(如折线图或条形图),直观展示亮亮身高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帮助学生理解图表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增长量,发现“年龄越小,身高增长越快”的规律,并进一步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如婴幼儿期生长发育较快)。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环节,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数据特征,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提取身高数据信息,画图表示身高增长情况,计算每年身高增长值。
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渗透统计与推理思想。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在记录成长中的应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画图表示身高增长,计算每年身高增长值。
难点:理解身高增长值的计算方法,分析增长规律。
教学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通过身高数据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画图、计算、分析中掌握知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展示亮亮从出生到6岁的身高数据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亮亮的身高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提取身高数据(出生52厘米,1岁76厘米等),发现身高逐年增长。【设计意图:以生活中身高增长情境激活学生兴趣,引导关注数据,为新知学习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例题1: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活动
(1)出示数据表格:展示亮亮1岁到6岁的年龄与对应身高表格,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排列规律。
(2)提问:“表格中记录了哪些信息?出生时的身高与后续每年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3)引导:通过对比“出生时52厘米”与“1岁76厘米”,示范如何提取关键数据,如“亮亮1岁时比出生时高了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数据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表格结构,明确“年龄”与“身高”的对应关系,为后续计算增长量奠定基础。】
学生活动
(1)看一看:观察表格,找出年龄与身高的对应数值。
(2)说一说:“亮亮1岁身高76厘米,2岁87厘米,每年都在长高。”
(3)算一算:尝试计算1岁时的增长量(76-52=24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表达与简单计算,培养学生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增长量”的概念。】
例题2:怎样画图表示亮亮身高的增长情况?画一画,填一填
教师活动
(1)示范图表绘制:在黑板上绘制横轴(年龄)和纵轴(身高),标注单位“厘米”,示范用条形图表示1岁身高。
(2)提问:“用折线图还是条形图更适合展示身高变化趋势?为什么?”
(3)指导:学生填写图表数据。
(4)强调:标题、坐标轴标签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图表类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图表的特点,掌握规范制图的方法。】
学生活动
(1)选一选:讨论并选择折线图(体现连续增长趋势)。
(2)画一画:在练习纸上绘制折线图,标注年龄与对应身高。
(3)填一填:补充图表标题“亮亮身高增长情况”。
(4)检查:单位是否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强化数据可视化技能,理解图表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例题3:亮亮哪一年身高增长得最快?你还有哪些发现?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比较每年身高增长量,哪一年的增长量最大?如何计算?”
(2)引导分析:带领学生逐项计算(如1岁增长24厘米,2岁增长11厘米等),并列出结果。
(3)追问:“为什么年龄越小,身高增长越快?这与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与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数据规律,并联系生物学知识(婴幼儿发育特点)进行跨学科思考。】
学生活动
(1)算一算:计算每年增长量(如2岁:87-76=11厘米),填入表格。
(2)比一比:对比数据,发现“1岁增长24厘米最快”,得出结论。
(3)想一想: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年龄小长得快”的原因(如营养、生长激素等)。
(4) 说一说:“年龄小长得快”的原因
【教学意图:通过计算、分析与讨论,提升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
基础练习(教材“练一练”第1题)
练一练1
要求:
(1) 从表格中提取大熊猫年年各年龄段的体重数据,绘制图表(如折线图或条形图),并与同伴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2) 计算每个年龄阶段的体重增长量(如“1岁体重 - 半岁体重”),比较并找出增长最多的阶段。
(3) 计算从半岁到2岁半的总体重增长量(最终体重 - 初始体重)。
(4) 根据表格数据,自主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如“哪两个阶段体重增长最接近?”),并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提取、图表绘制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信息整理能力、计算技能及创新思维;通过对比增长量,强化数据分析意识。】
练一练2
要求:正确计算以下算式,注意运算顺序(如先算括号内,再从左到右逐级计算)
【设计意图:巩固加减法运算技能,训练运算顺序的规范性;通过巧算(如凑整、调整顺序)提升计算效率,培养数感。】
练一练3
要求:
(1) 将周一至周五的行驶里程相加(28+27+31+29+28),计算五天总行驶里程。
(2) 根据周一早晨的里程表初始读数(632千米),加上五天总里程,得出周五晚上的最终读数(632 + 总里程)。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生活情境(里程累积),强化连加运算的应用能力;理解“起始值+增量=最终值”的数学模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
拓展练习
题目:笑笑喜欢研究植物的生长,自己在家里进行栽培,某植物每周高度记录:第一周10厘米,第二周18厘米,第三周28厘米,计算每周增长值,哪周增长最快?
18-10=8(厘米) 28-18=10(厘米)
【设计意图:拓展生活场景,强化增长值计算与分析能力。】
思维提升练习
题目:小明发现生活有许多数据,他对自己数学考试成绩进行了记录:第一次80分,第二次85分,第三次92分,计算每次成绩增长值,分析他的进步趋势。
85-80=5(分) 92-85=7(分)
【设计意图:抽象数据增长分析,培养综合应用与深度分析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通过画图表示身高增长情况,用减法计算每年身高增长值,还能分析增长规律。大家积极画图、计算,表现很棒!课后可观察身边事物的增长(如植物高度),记录数据并分析。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数据处理的方法,记得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优点:落实新课标“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通过身高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计算增长值提升运算能力。情境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1.贴近生活的情境:以儿童身高增长为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数据意义的理解。
2. 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在计算增长量、绘制图表的过程中,强化了计算技能和图表应用能力,部分学生能自主总结出“年龄与增长量成反比”的规律。
3. 思维进阶设计:通过问题“亮亮哪一年身高增长得最快”,引导学生从单一计算转向综合分析,部分学生还能结合生物学知识解释现象,体现了跨学科思维的渗透。
不足与改进之处:
1. 错误辨析不足:个别学生在计算增长量时混淆了“差值”与“总量”(如误将“76-52”理解为总增长),后续需加强减法意义的巩固和易错点对比讲解。
2. 图表指导需细化:部分学生绘制的图表缺乏标题或单位标注,反映出对图表规范性的重视不足,未来需明确制图标准并辅以范例演示。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身高的增长 一、数学信息:出生52cm,1岁76cm…6岁118cm 二、画图表示:标注年龄、身高,线段差表示增长 三、计算增长值:当年身高-前一年身高 例:1岁增长:76-52=24(cm) 小结规律:出生第一年增长最快,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第6课时 里程表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7~38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课以“青藏铁路里程问题”为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里程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核心内容包括:
1. 图表信息提取:从表格和路线图中提取关键数据(如格尔木到各站点的里程)。
2. 线段图辅助分析:通过画线段图直观理解站点间的相对位置与距离关系。
3. 减法模型应用:用“总里程 部分里程=剩余里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两站点间距离计算问题。
4. 问题解决策略:培养从复杂信息中筛选有效数据、验证答案合理性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从里程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两站间距离=较长里程-较短里程”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万以内数的减法运算。
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从实际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价值,激发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里程表数据含义,掌握通过里程表计算两站间距离的方法。
难点:分析里程表中数据的逻辑关系,构建“求两站间距离”的数学模型。
教学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通过里程表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数据提取、画图分析、计算验证中掌握知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
展示青藏铁路图片及“格尔木—拉萨”段里程表
提问:“巴桑想知道安多到那曲有多少千米,如何从里程表中找到答案?”
学生活动:
(3)观察里程表,提取“格尔木—安多694千米”“格尔木—那曲820千米”等信息,明确问题目标。
【设计意图:以真实交通情境激发兴趣,激活学生对里程表数据的关注,自然引出探究任务。】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例题1:理解里程表,提取数学信息
教师活动
(1)出示情境图:展示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里程表及路线示意图,标注各站点名称与对应里程。
(2)提问:“格尔木到安多的里程是多少?格尔木到那曲的里程是多少?这两个数据有什么关系?”
(3)引导:带领学生用不同颜色标出格尔木—安多、格尔木—那曲的线段,观察两者位置关系。
(4)示范画图:在黑板上绘制格尔木—安多—那曲的线段图,标注已知数据。
(5)总结模型:“若已知A到B和A到C的里程,如何求B到C的里程?”(总里程 部分里程=剩余里程)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观察与线段图绘制,帮助学生理解“里程差”的计算逻辑,建立减法模型。】
学生活动
(1)看一看:观察里程表和路线图,找出格尔木到安多(694千米)、格尔木到那曲(820千米)的数据。
(2)标一标:在练习纸上用线段图标注格尔木、安多、那曲的位置及对应里程。
(3)说一说:“安多到那曲的里程是格尔木到那曲的里程减去格尔木到安多的里程。”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标注和语言表达,强化对“里程差”概念的理解。】
例题2:解决“安多到那曲有多少千米”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巴桑从安多出发去那曲,需要计算这段路程。已知格尔木到安多694千米,格尔木到那曲820千米,如何列式?”
(2)引导计算:板书算式 (820 - 694 = 126),强调借位减法步骤。
(3)验证方法:“为什么用格尔木到那曲的里程减去格尔木到安多的里程能得到安多到那曲的里程?”(结合线段图解释减法意义)。
(4)拓展提问:“那曲到当雄的里程是多少?”(利用格尔木到当雄978千米,计算978 820=158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计算与线段图验证,巩固减法模型,并迁移解决同类问题。】
学生活动
(1)算一算:独立计算 (820 - 694 = 126),核对计算过程。
(2)画一画:在原有线段图上补充安多到那曲的线段,标注126千米。
(3)议一议:小组讨论“如何验证答案是否正确?”(如反向计算:694+126=820)。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绘图与讨论,培养严谨的解题习惯和验证意识。】
例题3:设计新问题——“安多到拉萨的距离”
教师活动
(1)提出挑战:“巴桑还想知道安多到拉萨的距离,但表格中没有直接数据。如何利用已有信息解决?”
(2)引导分析:
回顾表格数据:格尔木到安多694千米,格尔木到拉萨1142千米。
列式:(1142 - 694 = 448) 千米。
(3)追问反思:“为什么不用安多到那曲的数据?哪些信息是多余的?”(明确筛选有效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筛选有效信息、排除干扰数据的能力。】
学生活动
(1)找一找:从表格中提取格尔木到拉萨(1142千米)和格尔木到安多(694千米)的数据。
(2)列一列:写出算式 1142 - 694 = 448,计算并核对结果。
(3)辩一辩:分组辩论“是否需要用到安多到那曲的126千米?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解决与辩论,提升信息筛选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例题4:回顾反思——总结问题解决策略
教师活动
(1)提问总结:“今天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解决里程问题?”(画图、减法模型、验证计算)。
(2)拓展延伸:“如果从当雄返回格尔木,总里程是多少?如何用不同方法计算?”(如累加各段里程)。
(3)布置任务:课后尝试计算“那曲到拉萨”的里程,并设计一道类似的里程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与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问题解决策略。】
学生活动
(1)理一理:梳理本节课的关键步骤(提取数据→画图→列式→验证)。
(2)写一写:在笔记本上记录“那曲到拉萨”的计算过程(1142 820=322千米)。
(3)设计:自主设计一道里程问题,与同桌交换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与创造,内化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三、巩固练习,融汇贯通
基础练习(教材p40“北京—西安”里程表题目)
题目(1):
要求:在图中画出各段里程,填写保定—石家庄、石家庄—郑州等距离。
注意:引导学生找准对应里程数据,明确“后一里程-前一里程”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巩固“求两站间距离”的方法,强化里程表数据应用能力。】
题目(2):
要求:分析“689-146”表示的里程,画图说明。
【设计意图:深化对里程表数据运算意义的理解。】
拓展练习
题目:近几年我国高铁发展迅速,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某铁路线A-b-c里程表:A城—B城 350千米,A—C 520千米,求B到C的距离。
520-350=170(千米)
答:B—C的距离为170千米。
【设计意图:脱离具体情境,抽象化“两站间距离”计算模型,提升迁移应用能力。】
思维提升练习
题目:根据下面的甲-乙-丙-丁里程表,求丙—丁的距离。
城市 里程
甲—乙 480千米
乙—丙 230千米
甲—丁 750千米
480+230=710(千米) 750-710=40(千米)
答:丙—丁的距离为40千米。
【设计意图:增加多段里程综合分析,培养复杂数据处理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从火车里程表中提取信息,用减法计算两站间的距离。大家通过画图分析、合作讨论,掌握了“两站间距离=较长里程-较短里程”的方法,表现非常出色!课后可以观察公交路线里程表或地图里程信息,尝试计算站点间距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里程表中的其他数学问题,记得提前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以青藏铁路里程表为情境,学生通过画图、计算积极参与探究,对“两站间距离”的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部分学生在复杂里程表数据提取时易出错,小组画图讨论的深度不足。后续可增加数据提取的专项练习,设计更有层次的小组讨论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数据关系,提升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里程表 例:青藏铁路里程问题 :安多到那曲的距离 1. 已知条件: 格尔木—安多:694千米 格尔木—那曲:820千米 2. 问题:安多—那曲? 两站间距离=较长里程-较短里程 算式:820 - 694 = 126(千米) ?千米 3. 线段图: 694 千米 格尔木 安多 那曲 820千米 4. 新问题:安多—拉萨? 算式:1142 - 694 = 448(千米) 小结:方法:画图分析位置关系,提取数据,用减法计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