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认识图形(教案)2025-2026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认识图形(教案)2025-2026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数学学科
第五单元 认识图形
第1课时 认识角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49~50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课从生活中“藏着的角”出发,引导学生通过画角、描角认识角的顶点和边,借助活动角操作探究角的大小变化,初步建立角的概念,培养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等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
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明确角的组成(顶点、边),掌握角的读写、绘制与标注方法,能在生活中识别角。
2.核心素养: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几何直观,通过操作活动角理解角的大小规律,渗透抽象与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感受角的生活应用,激发对图形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角的组成,会画角、标角。
2.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程度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结合生活实例与操作活动展开教学。
2.学法:观察操作、合作探究,在找角、画角、做角中理解角的特征。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
展示:房屋、钟表等含角物体的图片。
提问:“这些物体中藏着什么图形?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角?”
学生活动:
看一看:观察图片,找一找图中隐藏的角。
说一说:列举生活中的角,如“课本的角”“窗户的角”。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对角的初步感知,引发学习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例1:画角、描角,认识角的组成
教师活动:
示范画角:在黑板上画出角,引导学生用三角尺沿角的边缘描摹。
(2)引导观察:“观察描出的角,说说它们的共同特点。”
(3)归纳总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顶点是一点,边是两条直直的线。”
(4)教学读写:“角记作‘∠1’,读作‘角1’,讲解标注方法。”
注意:提醒学生角的符号与小于号的区别,以及图形中标出角。
【教学意图:通过操作与观察,抽象角的组成,掌握角的读写,培养几何直观能力。】
学生活动:
描一描:用三角尺描角,直观感受角的形状。
说一说:小组交流角的特征,汇报:“角由顶点和边组成。”
区分:学生区分角不是面积。
(4)标一标:角的读写,在练习本上练习标注。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理解角的结构:角由顶点和边组成,提升观察与归纳能力。】
例2:做活动角,探究角的大小变化
教师活动:
(1)指导制作:发放硬纸条,示范制作活动角,强调顶点固定。
(2)引导探究:“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总结规律:“角的大小取决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与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制作活动角的操作,探究角的大小变化规律,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学生活动:
(1)做一做:制作活动角
(2)转一转:转动边观察角的大小变化。
(3)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分享发现:“边张开越大,角越大;边张开越小,角越小。”
【设计意图:在制作活动角实践中理解角的大小本质,提升探究与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
基础练习(教材“练一练”)
第1题:要求:寻找生活中的角,与同伴交流分享。
注意:引导从教室、家庭物品中观察,描述角的位置。
【设计意图:寻找生活中的角联系生活实际,强化角的认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2题:要求:画出一个角,标注顶点和边。
注意:巡视指导画角步骤,强调顶点和边的规范性。
【设计意图:巩固画角技能,学会标注,规范画角,深化对角组成的理解。】
第3题:要求:在每个图形中标出三个角。
注意:提示角的特征,避免错标或漏标。
【设计意图:根据角的特征,在图形中学会辨认角,提升角的识别能力。】
第4题:要求:用正方形纸剪角,探究剪去一个角后角的数量变化。
注意:鼓励不同剪法,展示结果并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培养空间想象与实践能力,体会角的变化,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画角、标角,还通过活动角发现角的大小秘密。大家在操作和交流中表现出色!课后继续寻找生活中的角,思考角的作用。下节课将学习特殊的角,记得准备好工具哦!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为主线,落实新课标要求,通过观察、操作帮助学生构建角的概念,渗透抽象思想,培养空间观念,学生积极参与。制作活动角环节直观有效,但部分学生画角不规范,对画角的指导不够细致,部分学生未掌握要领。后续需加强画角示范,增加针对性练习,如分步指导“先定顶点,再画直边”,确保学生掌握画角技能。增加画角分步演示,设计对比练习(如不同边长短的角比大小),强化角的大小规律理解,提升2.核心素养落实效果。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认识角 例1:画角、描角,认识角的组成 1.角的组成:顶点(1个)、边(2条,直的) 2.记作:∠1  读作:角1 画法:先画一个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两条边。 例2:做活动角,探究角的大小变化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程度有关,与边长短无关 。

第2课时 比一比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51~52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课通过比较小鸟嘴巴张开的角、三角板的角等活动,探究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深化对角的本质认识,培养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观察法、重叠法),能正确比较角的大小,理解角大小的影响因素。
2.核心素养:发展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渗透对比、归纳的数学思想,培养观察与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在操作与比较中感受数学探究的乐趣,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程度的关系。
2.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辨析角的大小与边长短无关,仅与边张开程度有关。
教法与学法
1.教法:直观演示法、引导探究法,通过操作活动角、三角板等直观教具教学。
2.学法: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在比较活动中理解角的大小规律。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展示小鸟图片,提问:“小鸟张开的嘴巴像角,妹妹和哥哥谁的嘴巴张得大?怎么比较?”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初步猜测,思考比较方法。
【设计意图: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兴趣,激活学生对“角大小比较”的探究欲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例1:比较妹妹和哥哥嘴巴张角的大小
教师活动:
发放附页图1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剪下∠1和∠2
尝试比较大小,交流讨论说说方法。
展示:重叠比较法:“顶点对齐,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张开程度。”
总结:“∠2比∠1大,重叠法可准确比较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学习重叠比较法,培养直观操作与观察能力。】
学生活动:
剪一剪:动手剪角
比一比: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说一说:小组交流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4)汇报:“用重叠法,∠2张开大,所以∠2大。”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掌握重叠比较法,提升动手与表达能力,培养直观操作与观察能力。】
例2:比较弟弟和哥哥嘴巴张角的大小
教师活动:
(1)提问:“∠2边长,∠3边短,能直接看边长短比较吗?该怎么比?”
(2)组织用重叠法验证,强调:“角的大小与边长短无关,只看张开程度。”
【设计意图:引发认知冲突,通过验证澄清误区,理解角大小的本质:角的大小与边长短无关,只看张开程度。】
学生活动:
先猜测,再用重叠法操作,发现∠3比∠2大。
(2)总结:“角的大小和边长短无关,和张开程度有关。”
【设计意图:在辨析中深化理解,角的大小和边长短无关,和张开程度有关,培养推理与归纳能力。】
例3:比较三角板角的大小
教师活动:
展示:两个三角板
提问:“比较相同角的大小,你发现什么?”
引导观察:“边长短不同,角大小相同”
再次验证:角大小与边长短无关。
(5)引导:学生理解从角的“张口”,而非从角的“占地”角度来辨认角的大小,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教学意图:借助比较大小三角板对应角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实例强化“角大小与边长短无关”的结论,巩固认知。】
学生活动:
(1)摆一摆,比一比:先用大小三角板做一做,比一比。把两个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比较。
(2)看一看:观察比较,发现三角板相同角大小相等,边长短不影响。
(3)说一说:分享发现:尽管两个三角板的大小不同,但是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板的三个对应角分别相等,从而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总结:角的大小只和张开程度有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强化发现的规律,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巩固练习,学有所得
基础练习(教材“练一练”)
第1题:要求:同桌合作做角、比角,描述比较结果。
注意:巡视指导重叠法的规范操作。
【设计意图:巩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学会描述比较结果,提升合作与表达能力。】
第2题:要求:观察鳄鱼嘴巴张角,判断哪个最大,标记“√”。
注意:提示用“张开程度”判断,而非边长短。
【设计意图:应用“张开程度”比较角大小,强化对角的大小的本质理解。】
第3题:要求:比较钟表时针分针组成的角,填写结果,说明比较方法。
注意:引导用观察法或重叠法(想象重叠)比较。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场景,灵活运用比较方法,提升应用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角的大小比较,掌握了观察法和重叠法,还知道角的大小只与边张开程度有关,与边长短无关。大家在操作和思考中表现很棒!课后观察生活中的角,运用今天的方法比较大小。下节课将学习特殊的角——直角,记得准备好三角尺哦!
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学反思:落实新课标“空间观念”培养,通过情境—操作—推理的路径,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知识,渗透对比、归纳思想。通过操作活动与对比分析,学生理解角的大小规律。但部分学生在重叠法操作中不够规范,对“边长短无关”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对学生操作指导不够细致,部分学生未精准掌握重叠法。后续需增加对比练习,增加重叠法分步演示视频,设计针对性纠错练习,如错误操作辨析,如展示边长短不同但大小相等的角,强化本质理解,确保操作规范性。提升学生对比较方法的掌握度,更扎实落实核心素养。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比一比 例1:比较妹妹和哥哥嘴巴张角的大小 比较方法:观察法、重叠法 重叠比较法:顶点对齐,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张开程度 例2:比较弟弟和哥哥嘴巴张角的大小 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程度有关,与边长短无关 例:∠2>∠1(重叠法),∠3>∠2(张开程度) 例3:比较三角板角的大小 发现:三角板相同角大小相等,边长短不影响 本课小结:角的大小只和张开程度有关
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53~54页“认识直角”及“练一练”内容。
内容简析
本课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引导学生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初步感知钝角和锐角的大小、特征。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直角的表象,渗透角的大小比较思想,为后续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认识直角,认识直角,能借助三角板判断直角,辨别钝角和锐角。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2.核心素养: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渗透分类思想,提升用数学方法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认识直角,掌握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方法。
2.难点: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让学生区分直角、钝角和锐角,理解角的大小关系。
教法与学法
1.教法:直观演示法(展示生活中的直角)、引导发现法(引导用三角板比角)。
2.学法:操作体验法(用三角板判断角)、观察比较法(区分三种角)。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
展示:工人砌墙、学生用三角板画图等图片
提问:“图中藏着哪种特殊的角?”
(3)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角,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直角。”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活动:
看一看:观察图片
找一找:寻找熟悉的角。
(3)交流发现:“这些角看起来方方正正,是直角。”
(4)明确学习目标:认识直角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提取角的数学元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例1:下面哪些角是直角?
教师活动:
呈现:教材中不同的角,
提问:“哪些是直角?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3)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初步判断,再引出科学验证方法。
(4)展示: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步骤:“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看另一边是否重合。”
(5)验证:组织学生用三角板验证自己的判断,强调操作规范。
【设计意图:经历“观察—猜想—验证”过程,掌握判断直角的科学方法。】
学生活动:
(1)看一看:观察角,尝试用肉眼判断直角。
(2)学一学:学习三角板判断法,理解“重合则为直角”的原理。
(3)做一做:动手操作,用三角板验证角是否为直角。
(4)说一说:汇报结果,修正错误判断。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对直角的认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2:用三角板比一比,认一认
教师活动:
展示:教材中用三角板比较角的图示。
讲解:“比直角大的是钝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
(3)引导:学生总结三种角的大小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4)组织小组活动,用三角板辨别身边的角(如课本角、桌面角)。
(5)分享:选取学生分享辨别结果,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建立三种角的表象,理解三种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活动:
观察图示:理解钝角、锐角与直角的大小关系。
小组合作:用三角板辨别身边的角,分类记录。
(3)分享成果:如“数学书的角是直角,红领巾的角是钝角和锐角”。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钝角、锐角与直角的大小关系在实践中巩固角的分类,提升观察能力。】例3:画出直角、钝角和锐角
教师活动:
(1)示范画直角:“先画顶点,再用三角板画两条互相垂直的边。”
(2)引导:学生思考钝角、锐角的画法:“钝角开口比直角大,锐角开口比直角小。”
(3)巡视指导:学生画图,提醒规范使用工具。
(4)展示评价:学生作品,集体点评优缺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画角方法,规范使用工具,培养动手能力,深化对三种角特征的理解。】
学生活动:
看一看:观察教师画直角
学一学:学习规范画法。
(3)画一画:尝试画钝角和锐角,注意角的开口大小。
(4)展示作品,听取建议,修改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角的规范画法,操作强化空间表象,学习如何正确规范画直角,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
基础练习
题目:练一练第2题(用三角板比一比,填角的类型)。
要求:用三角板逐一比较,准确填写锐角、直角、钝角。
【设计意图:巩固用三角板判断角的方法,强化角的分类认知。】
题目:练一练第3题(七巧板中找角、摆角)。
要求:观察七巧板,找出含直角、钝角的板块,再用板块摆角。
【设计意图:结合七巧板操作,深化对三种角的认识与应用。】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直角”。通过观察生活场景、用三角板比较和动手画图,认识了直角、钝角和锐角,掌握了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方法,还知道了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关系。大家在操作和讨论中积极思考,表现出色!课后可以继续寻找生活中的三种角,加深理解。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更多角的知识,探索角的度量方法,期待大家继续保持探索热情!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以生活情境贯穿教学,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认识直角及角的分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知直角;借助三角板操作,将抽象的角的分类转化为直观体验。学生对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兴趣浓厚,操作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在辨别钝角、锐角时,仍依赖三角板,脱离工具后判断准确率下降,个别学生对钝角、锐角的特征理解不够深刻,画图时开口大小把握不准。后续教学中,可增加“肉眼观察—三角板验证”的对比练习,强化角的表象记忆,提升判断能力。整体来看,学生初步建立了直角的概念,达成了教学目标。本节课落实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核心素养,运用了直观演示与操作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未来教学中,可设计更多对比活动(如不同大小角的排列对比),帮助学生精准区分三种角,进一步提升空间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认识直角 例一、认识直角: 特征:方方正正,三角板可判断(顶点对顶点,边边重合)。 例二、角的分类: 锐角 直角 钝角 锐角 < 直角 < 钝角 例三、画出直角、钝角和锐角 方法: 先画顶点,再用三角板画两条互相垂直的边
第4课时 长方形与正方形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55~56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课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等操作活动,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引导学生体会从边和角两个维度,去探索、建构、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为后续学习图形周长、面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的特征,能准确辨认和绘制长方形、正方形。
2.核心素养:发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发展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培养观察、操作、归纳能力,渗透类比推理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图形的特征美,激发对图形研究的好奇心。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
2.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的联系与区别。
教法与学法
1.教法:直观演示法、引导探究法,通过展示图形、操作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2.学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在折、量、比等活动中自主发现图形特征。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
展示教材封面、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片,提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印象,尝试描述边和角的特点。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与教材实例,激活学生对图形的已有认知,引发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例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教师活动:
(1)发放长方形纸片,引导:“用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观察长方形的边和角。”
(2)巡视指导,提问:“对折后边有什么特点?用三角尺比角发现什么?”
(3)总结:“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板书记录特征,强调“对边”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操作体验,让学生直观发现长方形特征,培养观察与归纳能力。】
学生活动:
折一折:折长方形纸片,发现对边重合;
量一量:用三角尺量角,确认四个角是直角。
看一看:从边与角两个角度,有什么发现?
(4)汇报发现:“长方形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长方形特征,提升动手与表达能力。】
例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教师活动:
(1)发放正方形纸片,提问:“用同样的方法,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2)组织对比:“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特征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总结:“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是特殊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探究,明确正方形特征,理解其与长方形的关系,渗透集合思想。】
学生活动:
折一折:折正方形纸片,观察对边与邻边的关系。
量一量:测量正方形的四个角,看看四个角的大小关系。
说一说:发现四条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
(4)对比归纳:“正方形和长方形角相同,边的特点更特殊。”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深化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培养类比推理能力。】
例3:画长方形与正方形
教师活动:
示范:在方格纸画长方形:“确定长和宽,画出对边相等、四个直角的图形。”
(2)引导:画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注意直角绘制。”
【教学意图:巩固图形特征,掌握绘制方法,强化特征应用。】
学生活动:
画一画:在方格纸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标注长、宽、边。
说一说:你是如何画的?
(3)展示分享:展示作品,分享绘制技巧。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操作,内化图形特征,提升空间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
基础练习(教材“练一练”)
第1题:要求:在方格纸画正方形和长方形,标注特征。
注意:提示对边相等、四条边相等的绘制要点。
【设计意图:巩固在方格纸画正方形和长方形绘制,强化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认知。】
第2题:要求:量图形边和角,判断长方形、正方形并标记。
注意:引导用“边是否相等、角是否直角”判断。
【设计意图: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并标记,提升辨析长方形、正方形能力。】
第3题:要求:用长方形纸折最大正方形,求边长。
注意:分析“边长等于长方形的宽”的原理。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操作,理解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培养应用能力。】
第4题:
要求:数长方形、正方形个数,发现规律。
注意:指导有序计数方法,如分类数。
【设计意图:深化长方形、正方形认知,培养有序思维与归纳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折、量、画等活动,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直角,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直角。大家积极操作、认真思考,表现出色!课后观察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物体,下节课将学习它们的周长计算,记得准备好测量工具哦!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操作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直观掌握图形特征,落实新课标“空间观念”培养,通过操作探究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渗透类比思想,教学方法贴合学生直观认知特点。但部分学生在对比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时,对“正方形是特殊长方形”理解不深入。对学生操作指导的细致度不足,部分学生测量、折叠不规范后续可增加图形分类活动,如将长方形、正方形及其他四边形混合,让学生辨析,强化对包含关系的理解。增加操作示范视频,细化步骤讲解;设计“纠错对比”环节,展示错误操作与正确操作,加深印象,更扎实落实核心素养。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长方形与正方形 例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宽 长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例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边长 边长 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例3:画一画,认一认,说一说。 画长方形方法:确定长和宽,画出对边相等、四个直角的图形 画正方形方法:先画一条边,再画相等的三条边,四个直角的图形 拓展:长方形与正方形关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特殊 小结: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与二者关系。

第5课时 欣赏与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57~58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节课以“欣赏与设计”为主题,通过观察图案中的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分析图案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自主设计图案,渗透图形变换、规律排列等数学思想,培养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图案中的基本图形,能描述图形排列规律;
2.核心素养:掌握利用基本图形设计图案的方法,发展空间想象与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图形变换的美感,提升数学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识别图案中的图形,探究图案设计规律。
2.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运用图形排列规律设计创意图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展示图案激发兴趣)、引导发现法(引导观察图形规律)。
2.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图案设计方法)、操作实践法(动手描图、拼摆图形)。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
展示教材中漂亮的图案(如淘气、笑笑的作品),提问:“这些图案美在哪里?你发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
学生活动:
观察图案,分享发现的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对基本图形的认知,自然引入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例1:找一找图案中的图形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案,提问:“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
(2)交流讨论:组织小组交流,巡视并参与讨论。
(3)组织汇报:邀请小组代表汇报,板书图形名称。
(4)总结:图案由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有规律排列组成。
【教学意图:培养观察能力,巩固对基本图形的认识,渗透“图形组合”思想。】
学生活动:
(1)看一看,圈一圈:独立观察图案,圈出认识的图形。
(2)说一说:小组内交流发现,补充完善。
(3)分享:代表发言,分享图形识别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提升表达能力与图形认知水平。】
例2:分析图案设计方法
教师活动:
展示:淘气、笑笑的作品,
提问:“他们分别用了什么图形?如何排列?”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总结“重复”“对称”等排列规律。
(4)追问:“这样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5)提炼设计方法:选择基本图形,按规律排列。
【教学意图:探究图形设计规律,提炼设计方法:选择基本图形,按规律排列。
渗透“规律排列”的数学思想。】
学生活动:
(1)看一看:观察作品,分析图形种类与排列方式。
(2)说一说:小组讨论规律,用语言描述(如“三角形对称排列”)。
(3)小结:尝试总结设计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作品,分析图形种类与排列方式培养逻辑分析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图案设计的数学原理。】
例3:设计图案
教师活动:
(1)引导:发放方格纸,引导学生构思:“想设计什么主题的图案?选择哪些图形?”
(2)巡视指导:提示运用规律排列。
(3)说一说:展示学生作品,组织互评。
(4)总结设计要点:图形选择、规律运用、创意表达。
【教学意图:实践操作,提升创造能力,落实“几何直观”素养。】
学生活动:
(1)画一画:独立设计图案,尝试用基本图形按规律排列。
(2)说一说:展示作品,介绍设计思路。
(3)评一评:互评作品,学习他人优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图案,尝试用基本图形按规律排列,在实践中深化对图形与规律的理解,培养审美与创新意识。】
巩固练习,学有所得
基础练习(针对教材“练一练”)
练一练1:要求:描出正方形,用4个长方形拼新图形。
注意:规范描图,拼摆时观察长方形组合规律。
【设计意图:巩固图形识别与拼组能力,强化动手操作。】
练一练2:要求:在图中找到指定图形并涂色。
【设计意图:训练图形观察能力,提升图形辨析水平。】
练一练3:要求:选喜欢的图案描在方格纸上。
【设计意图:积累图案设计经验,感受他人创意。】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欣赏与设计”。通过观察图案,认识了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组合与规律排列;还动手设计了图案,体验了图形变换的美感。大家在合作交流中积极思考,展现了创造力。希望课后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图案,积累设计灵感。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设计以“图形观察—规律分析—实践设计”为主线,紧扣核心素养,通过观察、操作、设计培养空间观念;小组合作促进思维碰撞。通过情境激发兴趣,小组合作突破难点,操作实践落实素养。课堂活动中,学生对图形规律的总结较积极,但部分学生设计时创意不足。拓展练习难度梯度可更清晰,部分学生参与度待提升。后续可增加生活案例赏析,拓宽学生思路,强化“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数学思想设计图案。分层设计练习,关注个体差异;增加趣味竞赛环节,提升参与热情。本节课较好落实“几何直观”素养,但在数学思想渗透的深度上可进一步加强,如更明确提炼“规律排列”“图形组合”等思想方法,让教学目标达成更高效。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