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教案 | 数学学科第二单元 测量(一)第1课时 教室有多长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20~21页内容。内容简析本课属于“测量”单元起始课,教材以学生熟悉的教室为场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方法,理解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课程通过多样化的测量活动(如用书本、脚步、尺子等工具),帮助学生积累度量经验,培养空间观念,并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所得长度不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经历“观察—讨论—操作—验证”的探究过程,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探究兴趣。教学重难点1.理解统一单位的重要性,掌握基本测量方法。2.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形成量感。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教学时,以“教室有多长”为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通过分组测量活动,强化动手能力,展示不同工具的测量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统一单位的必要性。2.本节课立足丰富的操作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测量,培养协作能力,记录数据并分析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提升批判性思维。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师:同学们,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想用拉花装饰教室,但需要知道教室的长度。教室的长指的是哪里呢?生回答。师:如何知道教室的长度?引导学生提出用书本、脚步、尺子等不同方法。出示课题:教室有多长【设计意图:从生活问题切入,引入真实情境,激活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测量工具的多样性。】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第一次测量(1)实践活动一:分组测量教室长度(工具自选:书本、脚步、尺子等),并和同伴交流。(2)反馈师:同学们在测量时遇到了什么问题?生1:我们的书摆斜了,所以测量结果不准确。生2:我们笔的长短不一样,就不能说明教室有几根笔那么长,我们需要找到长短一样的笔。师总结:看来我们要想测量的准确,需要找到一样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大家先统一一个测量工具,再进行测量吧!【设计意图:借助小组合作,用具体工具(数学书、文具盒、脚步)测量,将抽象的长度概念转化为“37把尺子”的具象结果,初步建立“单位累加”的度量思维。】2.第二次测量(1)实践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测量,记录数据。每组选择一条标记线,用选定工具测量并记录结果。教室巡视指导,纠正常见错误。(2)汇报汇报结果:各组分享工具与测量次数,教师板书数据。师提问:为什么不同组的测量结果不同?预设:工具不同导致单位不一致。追问:都是用脚量,为什么结果不一样?预设:因为笑笑和淘气的脚大小不一样。师提问:如何让结果更准确?预设:对齐、工具摆放紧密。3.交流反思师:结合测量教室的过程,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想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生1:量的时候要直直地摆,不能有空隙。生2: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不一样。生3:教室比较长,要用长一点的工具测量。【设计意图:通过板书不同组的测量结果,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结果差异的原因”, 自然引出“工具不同导致单位不统一”的结论,为后续学习“厘米”“米”等标准单位埋下伏笔。】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1、看一看,填一填。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所得长度不同的理解。古时候,一位顾客前往家具店定制一张书桌,师傅张开自己的大拇指和中指来记录顾客希望的书桌长度和宽度。然而,当师傅将测量数据交给徒弟进行材料裁剪时,徒弟使用的是自己的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来裁剪材料。按照徒弟为书桌裁剪的材料尺寸,制作出来的书桌会( )(填“偏大”“偏小”或“正好”),因为:提醒学生提取有用信息再作答,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所得长度不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和总结。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教学时,通过真实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用不同的工具,如课本、文具盒、脚长等,直观感知测量本质,记录结果并讨论问题:工具不同导致结果差异。从而引导学生积累测量经验、发展度量意识。此外,本节课的难点在正确的测量方法和结果的一致性上,低年级学生易出现操作误差,需要教师关注个别指导。我的反思:板书设计教室有多长测量工具:尺子、文具盒、数学书、脚……测量方法:对齐起点、首位相接、做标记发现:工具不同——结果不同——需要统一单位第2课时 课桌有多长(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22~24页内容。内容简析本节内容属于“测量”单元的第二课时,学生已初步体验过用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如教室长度),但尚未形成统一的长度单位概念。本节课以课桌为测量对象,通过对比不同测量结果的矛盾,引出统一长度单位“厘米”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为后续学习“米”这个长度单位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2.通过估测、操作、交流,发展空间观念和度量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严谨的测量习惯。教学重难点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正确测量方法。2.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准确读出刻度尺上的厘米数。教法与学法1.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利用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厘米单位的理解。2.本节课立足丰富的操作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在探索中不断加深学生对厘米单位的理解。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展示学生课前用不同工具(如书本、铅笔)测量的课桌长度数据。提问: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预设:大家选用的工具不同。师:如何方便交流呢?生1:大家用相同的工具就好交流了。生2: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引出课题:课桌有多长【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对“非标准单位测量”的已有经验,制造矛盾冲突,激发探究兴趣,引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将问题聚焦到“如何让测量结果统一”。】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表象(1)直尺上认识1厘米活动一:观察尺子,你都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刻度线”数字“0”“cm”。(2)寻找直尺上的1厘米在直尺上找出“0-1”“3-4”等相邻数字间的1厘米段。2.比划与寻找(1)用手势比划1厘米,用尺子验证;(2)寻找身边约1厘米的物体(如指甲盖、纽扣)。【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直尺上的刻度线和数字“0”“cm”,用手比划1厘米,将抽象的“厘米”概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实物。寻找生活中约1厘米的物体,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测量与实践(1)出示测量铅笔的不同方法师:这样量对吗?预设1:第一幅图不对,要和0刻度线对齐。预设2:第二幅图是正确的。预设3:第三幅图不对,因为铅笔的一边没有对齐0,对齐的是1,应该是5厘米。预设4:第四幅图是正确的。师总结测量方法:对齐0刻度,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反例,让学生体会规范测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标准单位累加”的度量本质,理解“尺子是工具的优化”。】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1.完成书上第24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2.完成书上第24页练一练第2题。根据竖着、横着、斜着的尺子,体会测量方法的统一。【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检验学生对“测量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师:今天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再次回顾直尺的要素,以及测量的方法。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厘米,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教学中通过矛盾情境和实物操作,学生能直观理解统一单位的必要性,1厘米表象建立较扎实。但是部分学生操作时易倾斜尺子,需在后续课程中强化“紧贴物体”的细节指导。我的反思:板书设计课桌有多长(1)认识厘米 cm1厘米 指甲盖宽测量方法:一端对齐0刻度,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第3课时 课桌有多长(2)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23~24页内容。内容简析本节内容主要学习用刻度尺进行测量,通过测量课桌长度的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培养量感与空间观念。能够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学会画给定长度的线,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学目标1.学会用直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整厘米),并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2.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能结合生活实际感知长度,发展量感。3.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测量结果,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直尺的正确使用方法。2.测量时对齐“0刻度线”,避免读数误差;理解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测量课桌、铅笔等物体,强化动手能力。设计挑战性问题(如“如何用断尺测量?”),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方案。2.本节课鼓励学生小组分工测量并讨论误差原因,培养协作意识,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直尺的测量方法。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师:上节课,我们运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对课桌进行了测量,结果相同吗?生:不同。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用直尺测量。引出课题:课桌有多长(2)【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回顾测量方法师:如何用直尺进行测量?生:将课桌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课桌的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师:大家有什么问题吗?预设:课桌比尺子长怎么办?生:可以将几把尺子拼起来。2.测量课桌长度师:先估一估,课桌有多长?预设:40厘米、50厘米、100厘米……师:到底有多长呢?接下来我们用尺子量一量。(1)小组合作进行测量活动要求:四人为一组,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生1:我们测量的结果是60厘米。生2:我们测量的结果是64厘米。(3)思考与总结师追问:大家仔细观察这两组的测量过程,想一想,同样是用尺子测量的,为什么结果不一样?预设1:第二组是尺子挨着尺子,但是尺子的边缘到0刻度线还有一些距离。预设2:应该是60厘米,第二把尺子要把0刻度对准上一把尺子的20厘米,否则量出来的就比实际的长了。师总结:同学们特别善于观察与思考,确实我们用几把尺子进行测量时,要注意尺子的最后刻度与0刻度对齐。【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进一步巩固用直尺进行测量的方法,掌握测量较长物体的测量技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画线(1)提出问题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利用直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吗?生:能。师:想一想你准备怎样画,试着在数学本上画一画。(2)尝试解决学生在数学本上画长4厘米的线。(3)交流汇报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生:我先画一个点和0刻度线对齐,然后开始画线,一直画到4厘米这里,再标记一个点,就是4厘米了。师:说得特别清楚,老师这也画了一条线,如果让你画一条与它一样长的线,怎么画呢?生:先量再画。(4)学生动手实践【设计意图:由量到画,在量和画的过程中,通过对画线的指导,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及对厘米的认识。】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1.完成书上P24练一练第3题。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教师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2.完成书上P24练一练第4题。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积木的高度不同,组合摆放后的高度也不同,需要学生把积木的高度加起来。3.完成书上P24练一练第5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助断尺画线?让学生体会从8到14,从9到15,从10到16都是6厘米。【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直尺进行测量的方法,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和总结。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教学时,要注意充分放手,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能快速建立量感;小组合作有效提升参与度。部分学生在测量时仍会忽略“0刻度对齐”,需在后续课程中强化纠错练习。最后练习题中设计“断尺挑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的反思:板书设计课桌有多长(2)长度单位:厘米(cm)测量需注意:对齐0刻度,紧贴物体,减少误差。第4课时 1米有多长(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25~27页内容。内容简析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直观概念,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并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如测量教室、黑板等)引导学生感知“米”的实际意义,培养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教学目标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在操作、观察、估计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3.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教学时,创设“游乐园购票”情境(如身高1米以上需购票),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米尺、实物模型(如1米长的绳子)展示1米的实际长度。2.本节课立足丰富的操作活动,学生通过拉直米尺、比划1米长度等活动建立直观感知。分组测量教室、黑板等物体,分享测量结果。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看看长颈鹿和小乌龟在游乐园的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图片出示:教材25页情境图。生观察汇报。引出课题:1米有多长【设计意图: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出课题。】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认一认,想一想。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学生找出1厘米的长度,展示给同桌看。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100段这样的1厘米接起来就是1米。看(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注意看,自己数一数是不是有100厘米。学生自己数,明确:1米就是100厘米。我们可以写成:1米=100厘米。师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2.比一比,说一说。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对于学生的多种回答,只要合理都要给予鼓励。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演示自己伸开手臂比划1米长。3.量一量。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合作测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有多长?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教室的长。交流汇报测量结果。【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操作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规范测量方法,培养合作能力。】4.想一想师:“厘米”和“米”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下面的填空。图片出示:教材第26页最上面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室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通过怎样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强化单位应用与估测能力。】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1.完成书上第27页练一练第1题。第1个小问题,教师先出示1把米尺和1支铅笔,让学生看着米尺和铅笔来估计。学生估计出答案后,教师再实际验证一下,看谁的估计最准确。第2个小问题,鼓励学生借助身边的物体帮助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学生先自己找,然后教师拿米尺验证,看谁找出来的物体长度最接近1米。2.完成书上第27页练一练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完成书上第27页练一练第3题。应当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实物,让学生先估一估,再动手量一量。【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能灵活选择米或厘米作为单位。】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师:今天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再次回顾1米=100厘米,以及测量要点。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直观感知1米长度;借助小组合作测量,提升全体学生的参与度。部分学生对估测仍有困难,后续可增加“步测”“目测”活动;对测量工具使用不熟练的学生需个别指导。我的反思:板书设计1米有多长(1)1米=100厘米1m=100cm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第5课时 1米有多长(2)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26~27页内容。内容简析本节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认识“米”,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已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能估测长度,还让学生感受到不是整米数时,需要用几米几厘米来表示,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际测量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对自己周围熟悉的事物进行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会选用适当单位表示长度,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3.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简单测量。教学重难点1.能选用适当单位表示长度,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教学时,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此外,还应高度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米”的概念。2.本节课可以借助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进一步建构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培养学生量感。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师:同学们,最近我们学习了米和厘米的知识,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教室的黑板、讲台、门都有多高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估一估,量一量”。出示课题:1米有多长(2)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估一估师:晨晨和机灵狗站在2米高的门旁边,你能估一估晨晨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吗?(1)学生自主探究。(2)交流汇报预设1:门大约有2个晨晨那么高,所以晨晨身高大约1米,1米=100厘米,所以晨晨高约100厘米。预设2:晨晨大约有2个机灵狗那么高,所以机灵狗就是100厘米的一半,就是50厘米。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清楚,在我们估计一个物体的长度时,可以找到一个标准,通过和标准对比进行估计。【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学生借助门和晨晨,晨晨和机灵狗身高之间的关系进行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量感。】2.量一量师:我们的黑板有多长呢?下面小组合作进行测量。(1)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四人为一组对黑板进行测量,将结果记录在数学书上,并想一想如何测量,如何记录。学生动手实践。(2)交流汇报预设:我们是这样测量的,用米尺测量出1米,做上标记,然后再用米尺接着标记处继续测量,我们测量出的黑板长度是4米多。师:剩下的长度不够1米了,怎么办?预设:剩下的长度不够1米,可以看看是多少厘米。我们测量出来的结果是4米68厘米。师小结:确实,在测量时如果得不到整米数,我们可以用几米几厘米作单位。【设计意图:通过经历亲手实践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测量的方法,体会出用几米几厘米作单位的必要性。】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4题。引导学生估计长度时独立思考,实际测量时要小组合作。2.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5题。指导学生确定好测量的起点和终点,尺子拉直,才能测量出比较准确的数据,可以在室外进行,也可以回家后自己进行测量。【设计意图:练习的重点是估计和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通过这两种形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米的概念,增强空间观念。】课末小结,融会贯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教学时,要注重对生活中的物体开展实际测量,让学生体会测量的生活价值。在估计时,可以让学生独立估一估,然后小组合作进行验证,实际测量时要加强指导,使学生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我的反思:板书设计1米有多长(2)1米=100厘米不是整米数时,用几米几厘米作单位。黑板长度:4米68厘米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