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认识乘法(1)(教案)2025-2026学年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认识乘法(1)(教案)2025-2026学年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2 认识乘法
第1 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4~5页。
内容简析
本课时以一幅游乐场情景图引入,在学生认识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认识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由生活中几个几相加实例,抽象出乘法概念的过程,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初步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感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的过程。
教法与学法
通过情景直观教学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
让学生探究过程中理解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的简便。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导语: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玩吗?今天二年级有一个班的小朋友也去游乐场玩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玩了什么游乐项目吧。
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坐碰碰车?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骑旋转木马?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爱的游乐场引入今天的新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根据情景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生合作,探究乘法
认识乘法
教师提问:刚刚我们提出了“一共有多少人坐碰碰车?”这个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列出加法算式呢?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交流后汇报算式:2+2+2+2+2+2=12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呢?
生:每辆碰碰车上坐2位小朋友,一共有6个2,6个2相加列成加法算式是2+2+2+2+2+2=12。
师:6个2相加,我们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列算式,2×6=12。
让学生自学课本,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上对乘法算式的介绍和读法。
通过自学你了解了哪些关于乘法的知识?分享给同学。
师:刚刚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乘法,你知道这个乘法算式里的2和6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交流后明确:2表示相同的加数,6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呢,一共有多少人骑旋转木马?请同学们先列出加法算式,再写出乘法算式。
独立完成后汇报。
生:加法算式是3+3+3+3=12,4个3相加,乘法算式是3×4=12。
追问:这里的3和4各表示什么?
生:3是相同的加数,4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对比算式,感受简便
出示:2+2+2+2+2+2=12 2×6=12
3+3+3+3=12 3×4=12
师:结合两组算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计算?哪种更简便?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知识迁移讲故事
师:分别用6个2、4个3再讲一个乘法故事给你的同学听。
请同学进行故事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经历“列加法算式——概括是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逐步实现对乘法概念的抽象,有助于学生初步体会和理解乘法含义。自学乘法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然后通过自学把知识介绍给同学,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讲故事环节加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思维能力。】
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第1题
先看图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再列出加法算式,最后列出乘法算式。
想想做做第2题
先画一画,注意让学生对比2个4和4个2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想想做做第3题
读一读算式,再说一说算式中的乘数和积各是谁?
想想做做第4题
先根据图片填空,再在数轴上画一画,充分理解题目,最后写出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体会乘法应用的广泛性,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把几个几相加写成乘法算式 ,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学习跟乘法相关的知识。
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课时教学时,要注意从加法抽象出乘法的过程,要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就是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知道只有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表示。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探究、有研讨、有独立思考,多种形式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对乘法理解掌握更透彻。
有待改进之处:课堂上对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练习不多 ,可以在课堂中再增加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在学生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之后进行练习巩固。
我的反思:
我的板书
认识乘法(1)
2+2+2+2+2+2=12 2×6=12
3+3+3+3=12 3×4=12
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第2 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6~7页内容。
内容简析
本课以一幅小朋友打鼓情景图引入新课,根据横着数竖着数,让学生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再列出乘法算式。让学生感受两种不同的算法,都是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打鼓。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根据不同的观察方式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
学会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现实生活情景中,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理解不同的加法和乘法算式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结合具体的情景观察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异同。
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观察信息
出示情景图,组织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是怎样排列的?
明确:一排有5人,有这样的3排。
追问:你会不会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打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让学生感知这些信息与问题的联系。】
师生合作,探究问题
借助情景,列出算式
教师导语:刚刚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这些小朋友排的整整齐齐在打鼓,他们一行排了5 人,有这样的3行,你能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横着一排有5人,有3个5人。加法算式是5+5+5=15。
乘法算式是5×3=15。
追问:这里的5和3表示什么?
明确:5表示相同的加数,3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除了横着看,我们还可以怎样看?
学生研讨交流。
交流后汇报:我们还可以竖着看,每列有3人,有5个3。加法算式是3+3+3+3+3=15。
乘法算式是3×5=15。
追问:这里的3和5表示什么?
明确:3是相同的加数,5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出示两组算式:对比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后汇报:两组算式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打鼓,它们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意义也不同,但是都可以用乘法算式3×5=15或5×3=15表示。
5×3=3×5
独立操作,试一试
先涂色表示6个4和4个6,再列出乘法算式。
涂完之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涂的?横着看,还是竖着看?
两种不同的涂法都可以表示6个4和4个6,要注意怎样观察是6个4?怎样观察是4个6?
小结:6个4和4个6都可以用乘法算式6×4=24或4×6=24表示。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所以6×4=4×6
【设计意图:例题和试一试都是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两种算法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理解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不同。要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多元练习,巩固提高
1. 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横着看,每行有几个圆花片,有几行,是几个几相加;竖着看,每列有几个圆花片,有几列,是几个几相加,再分别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最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异同,使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虽然几个几的含义不同,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但是它们结果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个圆花片。
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要求画一画,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体会两次画的有什么不同,再列出乘法算式。
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观察邮票是怎样排列的,参照第1题考虑,横着看、竖着看各是几个几,再列出两个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对新知的掌握,在不同的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题目解题的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师生共同总结。
我们已经认识了乘法,但是乘法的计算结果我们都是根据加法算式得到的,关于乘法还有更简单的计算结果的方法,接下来我们会学习什么样的方法计算乘法的结果呢?
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课时教学内容,根据情景图列算式同学们能够根据前两节课的经验准确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但要注意提醒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掌握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异同。
有待改进之处:本节课的内容有个别学生想不出另外一种观察的方法,教师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的掌握多关注,要分别对两种方法做出演示和讲解。让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
我的反思:
我的板书
认识乘法(2)
横着看 3个5 5+5+5=15 5×3=15
竖着看 3+3+3+3+3=15 3×5=15
5×3=3×5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延学:看图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学习: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
复习: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几个几描述”。
学习:根据不同的角度观察列出不同的加法和乘法算式,体会它们之间的异同。
延学:乘法口诀的初步认识。
复习:几个几相加列出乘法算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