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内容
人教三年级上册教材第63页内容及第64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本课时学习的是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度量法与叠合法。在教学过程中,将紧密围绕教材所给出的“用尺子测量”和“用圆规比较”这两个核心要点展开,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准确运用数学符号(>、<、=)来清晰地表示比较结果,同时着重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圆规这一工具作出等长线段,为后续深入学习几何知识筑牢根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用圆规比较线段长短的原理,并能熟练地进行实际操作。测量完成后,能准确无误地运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两条线段的长短比较结果,做到概念理解清晰、符号运用得当。
2.通过观察、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过程,有效发展其几何直观能力。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深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探究带来的乐趣,逐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切实掌握用度量法和叠合法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在叠合法教学中,使学生清晰理解并熟练运用圆规操作的每一个环节,能够准确判断线段长短关系。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熟练且精准地掌握圆规叠合法的操作步骤。由于圆规操作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精细度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针尖固定不稳、旋转角度不准确等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准确运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比较结果,避免符号混淆。
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和实物操作辅助教学;运用问题引导法,设置情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学法:组织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法,分组操作圆规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法,以小组形式讨论比较线段长短的策略。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A:运动会跳绳比较
课件播放动画片《小熊运动会》片段,定格小熊贝贝和跳跳拿着跳绳准备比赛的画面(自定义卡通形象,对应教材线段抽象思路)。
教师提问:贝贝和跳跳都说自己的跳绳更长,怎么比一比呢?谁能帮它们想想办法?(邀请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两根彩色毛线模拟跳绳,上台演示用尺子量跳绳的方法)
数学抽象:如果把毛线拉直,就是我们学过的线段(课件出示线段AB、CD),今天我们就来当线段小裁判,学习比较它们的长短。
学生观察卡通情境,积极参与毛线模拟操作。初步感知度量法。
设计意图:利用低龄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降低抽象感,通过毛线操作建立“线段可比较”的直观认知,自然引出裁判角色的学习任务。】
预设 B:整理书包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举起数学课本和语文课本说:“早上整理书包时,明明发现数学书的长边和语文书的长边好像不一样长,怎么验证呢?谁来用课本比一比?”
(学生将两本书平放桌面,对齐左侧书脊,观察右侧边缘)
问题升级:“如果把书的长边看成线段(课件抽象出线段 MN、PQ),没有课本时怎么比较?这就需要用到数学方法啦!”
学生动手操作课本比较边长,发现“对齐一端看另一端”的方法。思考从实物边长到数学线段的转化过程。
【设计意图:选取整理书包的日常场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本操作自然渗透叠合法的核心思想(端点对齐),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
教师过渡:刚才大家用了两种办法:一种像用尺子量跳绳(指向预设 A),一种像对齐课本边(指向预设 B),这就是今天要学的两种数学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 方法一:度量法
1.操作示范
教师手持刻度尺,在黑板上现场演示测量线段 AB 和 CD 的长度过程。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详细讲解测量要点: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线段的一个端点对齐,使刻度尺与线段重合,读取另一个端点所对应的刻度。测量完成后,在黑板上板书测量结果(例如 AB = 5cm,CD =3cm),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两条线段的长短关系,最终得出 AB>CD 的结论。
邀请学生1上台测量,全班纠错,强调“对齐端点、紧贴线段”的要点。
2.小组活动
安排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课本封面相邻两边的长度并进行比较。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协作,一人负责固定课本,一人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然后共同讨论比较结果。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走动,观察各小组的测量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掌握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直观操作示范和学生的亲自实践测量,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测量过程,深入理解 “数” 与 “形” 之间的对应关系。即通过测量得到的数值大小来判断线段的长短,切实掌握度量法的基本操作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 方法二:叠合法(圆规比较)
1.课件演示
利用精心制作的动画,详细展示圆规比较线段 AB 和 CD 的过程(对应教材图):
① 动画中,先将圆规的针尖稳稳地固定在点 A,然后缓慢张开圆规的两脚,使铅笔端准确地落在点 B,量取线段 AB 的长度。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特写镜头展示圆规针尖与点 A 的紧密贴合以及圆规两脚张开的幅度。
② 接着,动画展示将针尖移动到点 C 的过程,保持圆规张开的幅度不变,然后小心地旋转圆规,使铅笔端慢慢落在 CD 线段上。
③ 最后,通过对比点 B 与点 D 的位置关系来判断线段长短。若点 B 在点 D 左侧,画面中用醒目的颜色标识出这种位置关系,并说明 AB<CD。
2.学生操作
学生用圆规比较第64页“做一做”1题中两组线段的长短。学生们按照课件演示的步骤,小心翼翼地操作圆规,进行线段比较。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圆规针尖固定不稳、旋转不顺畅等问题。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着重强调“一端对齐、同侧比较”的操作要点,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明白如何准确地将圆规针尖固定在端点,以及如何在同侧进行线段比较,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 数学符号的应用
在学生对度量法和叠合法有了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数学符号表示线段长短关系的方法:
若通过比较,发现点 B 与 点D 重合,那么这两条线段长度相等,记作 AB = CD。
若点 B 在 D 左侧,说明线段 AB 比线段 CD 短,记作 AB<CD。
若点 B 在 D 右侧,表明线段 AB 比线段 CD 长,记作 AB>CD。
【设计意图:借助动画的动态演示,将叠合法中圆规的操作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有效突破叠合法较为抽象的难点。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叠合法的理解和掌握,大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巩固练习,学有所得
1.学生完成教材第64页“做一做”的第1题。题目中给出了几组线段比较的图示,学生需要根据图示,运用所学的数学符号准确地填写线段长短关系。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进行统一讲解,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强化学生对数学符号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完成教材第64页“做一做”的第2题,应用直尺画指定线段的长度,再用圆规画等长的线段,将本课时的知识融会贯通。
3.生活应用: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咱们教室黑板的上下边缘,哪条更长呢?如果不用尺子,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它们的长短呢?”
问题提出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鼓励学生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会提出用绳子测量、用书本边缘比划等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实用性认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生问答总结:
师:今天学了哪两种比较线段的方法?
生:度量法和叠合法。
师:度量法要用到什么工具?怎么表示结果?
生:尺子,用>、<、=符号。
师:叠合法用什么工具?关键步骤是什么?
生:圆规,一端对齐,同侧比较。
师寄语:今天我们学会了像小工程师一样比较线段长短,下节课还要用这些方法解决更多几何问题,大家回家可以用圆规比较筷子、铅笔的长短,把发现记录下来哦!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式小结回顾核心知识,用“小工程师”的角色定位增强学习成就感,布置生活化作业延续探究兴趣。】
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1.成功之处:双预设方案为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提供选择:预设 A 适合活泼的课堂氛围,预设 B 适合强调生活化数学的课堂。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反应动态切换预设,例如发现学生对课本操作更熟悉时,优先使用预设 B,增强课堂代入感。
2.不足之处:课堂中发现学生对“圆规保持张角”的理解存在差异,后续可增加“用圆规搬运长度”的小游戏(如在格子纸上转移线段),通过多次实操强化肌肉记忆。师生问答环节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度,但个别学困生在符号书写时仍混淆><,需在课后通过卡片配对游戏针对性巩固。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方法 操作要点 符号表示
度量法 刻度尺测量,比较数值 AB = 5cm>CD = 3cm
叠合法 一端对齐,同侧比较 AB<CD
为后续学生学习角的大小比较、图形周长计算等知识奠定基础。
“用尺子测量”和“用圆规比较”两种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并用>、<、=来表示比较结果。
认识线段具有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基本特征,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