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55、56、57页内容内容简析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经验,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教材55页以浓缩的、学生可理解的方式,简单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56页例1则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材引导学生结合尺子认识厘米,并通过比画、比较、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需要注意的是,要正确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初步观察时可用放大的直尺图,但是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表象,应以厘米的实际长度为标准,不要用课件中放大的1厘米长度。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2.在认识长度单位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法与学法本节课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做了大胆处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思想。首先采用教材第55页的“主题情境图”,四幅内容只依次出现三幅,帮助学生学会看书,将第四幅图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操作,变静态教材为动态活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其次从学生实践活动入手,每位学生一把尺子,从观察尺子、认识厘米到建立几厘米就是几大格的抽象概念,通过指、认、量、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通过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创新。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图片导入。(出示55页主题图1)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人在干什么 一人在用自己的身体测量一块大石头的长度。很久以前,人们就是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出示55页主题图2)这根竹棒有多长 人们又是拿什么方法进行测量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作评价。但是要及时引导,向学生说明图意,用脚长测量竹棒。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出示55页主题图3)人们又是怎样测量这卷纸的长度的 现在咱们来试一试也用手拃的方法测量讲桌的长度。活动:教师首先示范用手拃的方法测量讲桌的长度,再请一名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测量一遍。同学们,我和这位同学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教师可能测量结果是7拃,学生可能是12拃。为什么都是测量这张讲桌,却出现不同的结果呢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讲桌,但是老师和同学的手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交流得出:在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用统一的长度去量。板书:长度单位。【设计意图:例1的情境图分三次出现,既充分利用教材,简单地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又自然引出了操作活动。将教材例1的情境图4变成学生亲身经历的数学活动,以引发其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二、观察体验,建立表象1.认识直尺。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经常用到什么工具 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让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学生的尺子颜色、样式、大小长短不同,有的说尺子上有三角形、是红色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大家的尺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尺子的结构。教师可随着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小结:(1)“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2)尺子上的竖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3)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作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补充课题: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自主观察为主,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适时予以全面、准确的概括,是探究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2.认识1厘米。(1)在尺子上指。那么1厘米有多长呢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试着指一指。再请一名同学到放大的尺子上来指一指。学生上讲台在放大的直尺图上指出。师:大部分同学都是指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这段长度是1厘米。除了这段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预设:学生会指出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适时进行激励评价。(2)在我们寻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尺子上每相邻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长度都是1厘米。师:厘米可以用“cm”表示。(学生跟读、书写)(3)用手比。师:把自己的手指放在尺子上看一看,量一量,哪一根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手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头脑里。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教师示范,学生跟做)师:谁能直接比画出1厘米 一起来比画一下。同桌看看对不对 (4)生活中找。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有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举例:书本的厚、手指的宽、图钉的长、橡皮的厚…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 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呢 (学生闭眼想象)【设计意图:通过“尺上指”“用手比”“生活中找”三次动手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结合两次闭眼睛想,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1厘米”的表象。】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几厘米。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 用你的小手试着比一比。谁能上来试着在直尺上指一指 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活动,汇报:从0刻度到刻度3是3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4也是3厘米…师:很棒,同学们都指出了3厘米。2.用厘米量。(1)现在同学们不但会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还会找几厘米,非常好。课前老师发了一张小纸条给同学们,你想知道它有多长吗 根据我们刚才的经验,先估计一下这张纸条大约有多长 学生自由发言,并把估测结果记录到本上。(2)究竟是几厘米长呢 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交流自己是怎么测量的。(3)老师这里也有一张和你们一样的纸条,不过为了看清楚,我把它也像直尺一样放大了。哪位同学上来用放大的尺子量一量 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学生可能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5就是5厘米;可能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1”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6,1到6是5厘米;也可能出现错误: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1”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6,认为长6厘米。教师要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4)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一般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课本上也介绍了这种方法,请你打开课本第56页,一边画出来一边读结论。这把尺子测量的纸条是几厘米,填写到括号里。【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探究的空间,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这要比老师的直接讲解更有价值。】四、拓展活动,提高能力1.量纸条。拿一张纸条,先估计出3厘米大约有多长,再用尺子实际量一量。5厘米呢 10厘米呢 在小组里互相检查,评一评你们小组谁估计得比较准,量得比较好。2.量实物。(1)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来量一量,可以离开座位,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量。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2)有没有同学测量粉笔的长度 谁来量一量粉笔的长度 学生会用自己的尺子来测量,并说明粉笔的长度是8厘米。完成做一做第2题完成做一做第3题完成做一做第4题在刚才的活动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评价一下。在测量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活动进行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对知识方法进行整理回顾,发现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可能会汇报自己测量的物体的长度,也可能提出测量时出现的困难(如尺子不够长等),还可以引导学生评价测量活动中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体会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课教学中,设计了教师和学生均以自己的1拃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这一环节,由于测量的标准不同,导致量得的结果不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对统一长度单位有了想要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让学生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课堂上,教师创设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厘米的时候,先呈现给学生1厘米的表象,再让学生说见过的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加深其对1厘米表象的认识。我的反思: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长度单位 1厘米(cm)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复习:比长短、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延学:认识米以及其他长度单位、线段的画法。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